走近小隴山林區之四
世紀之變 壯美篇章
馮沙駝
我和小隴山有著難以分割的情分。
生活在林區邊緣城市的我,從小對小隴山森林充滿著一種神秘感。高中學習階段,為了一探小隴山森林的秘密,曾和班上幾位同學騎著自行車結伴進山,沿著林區崎嶇小路,在木棧道垮塌的麥積山下徘徊,坐在山下樹林邊歇息,周邊林木森森,峽谷幽深的印象深深的留在記憶中。
參加工作以后,由于工作關系,和小隴山林業實驗局聯系較為密切,對小隴山的感情,隨著對它不斷深入的了解,日漸加深。
它是這座城市乃至方圓幾百公里城鎮,鄉村的金山銀山、綠色保障、環境寶庫。
它孕育了家鄉天水“隴上江南”這一片沃土。
它的巨大變化推動著這個城市林區、林緣區鄉鎮的歷史變革,農民的脫貧致富。
從上世紀末開始,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退耕還林”給林區的根本性轉型帶來了發展機遇。接著,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即天保工程) 的實施,長江中上游地區林業水利保護工程,中西部脫貧工程、精準扶貧、限期脫掉貧困縣帽子等等“組合拳”,為林區的歷史性變化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動力。
在整個小隴山林區,在它所轄21個國有林場和他歷史性變化的同時,也推動著在小隴山林區涉及到的甘肅天水,隴南,定西三市的八個縣區,林區、林緣區89個鄉鎮,1920個行政村,126.9萬人的變化。
如今,林區周邊的所有城市以及林區內鄉鎮、農村的翻天覆地變化,見證了這一世紀的變遷。
走過甘肅徽縣、兩當,陜西鳳縣,再到天水麥積區,城市的翻天覆地變化,令世人刮目相看。林區內脫貧致富后奔小康的美麗農村建設,正如火如茶般在展開。
遠近聞名,地處小隴山林區核心地帶,被稱為麥積山大景區“大餐廳”的后川村,曾經是一個封閉落后的傳統農業村。過去,生活在這里的村民們守著青山綠水,與森林作伴,仍然貧困如洗,和麥積山、仙人崖,凈土寺等著名景點相鄰,可望而不可及,只能靠山上山下幾分地,種植些農作物,解決填飽肚皮,吃飽飯問題。
現在的后川村,是一座碧翠林河環抱,鄉土氣氛濃郁,農舍排列錯落有致的省內外著名旅游示范村。
它依托附近仙人崖景區、凈土寺景區旅游勝地的優勢,以旅游業為主,形成以游覽、休閑、餐飲為主的新農村。農家樂在這里青山綠水之中滿村開花,村民們正在金山銀山中收獲豐收的成果。
進入村口古香古色,頗有點氣派的彩繪大門,寬敞道路兩邊,整整齊齊排列著經過精心裝修的幾十戶農家樂。家家戶戶掛著牌匾,門口掛的燈籠,帶給人們一片喜慶。37路公交車,從天水火車站一直可以到這里,觀念的轉變,優美的環境,便利的交通,旅游的帶動,全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從本世紀初開始,隨著退耕還林、封山育林政策的不斷強化,過去靠山吃山、靠林吃林的路子行不通了。一些村民嘗試在麥積山、仙人崖等景區登黃包車、買點小吃、旅游紀念品開始發家轉型。以后,在政府的引導支持下,由村支書、村主任帶頭,在自家辦起了農家樂,當年每戶可收入3萬元,引起了村民們的極大關注。市區兩級政府及時介入,對林區村吃旅游飯、打特色牌、走致富路的新路子積極引導,樹為典型,大力扶持。為了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鄉村旅游品牌,組織村民到隴南,四川就地學習、考察。借鑒外地農家樂的先進做法,扶持村民大辦農家樂。在不斷擴大農家樂發展規模的同時,采取黨支部加協會加農戶的模式,成立村餐服行業協會,規范經營者行為,提供指導和服務。很快,全村農家樂的發展勢頭越來越強勁。2011年起,市區兩級政府又積極引導當地群眾從統一規劃入手,結合脫貧致富奔小康、美麗農村建設,對村容村貌升級改造,推動并提升全村農家樂整體水平。
現在,白墻青瓦,村內建筑外觀統一風貌,鄉土特色明顯。院內整潔、干凈、衛生,道路、停車位寬暢整齊。全村建起了污水處理設施,完成了上下水管網鋪設。一個周邊青山綠水,村里鮮花綻放,四方游客不斷,通過鄉村旅游,整體帶動全村集體致富的后川村,已經有88戶農家樂,累計從業500多人。日均高峰期可接待4000余人,家家戶戶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最高的能夠達五六十萬。農家樂成了后川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
致富的金山銀山,吸引了更多的在外地打工的年輕人回家創業。一個名叫李海珠的年輕人,看到家鄉的變化,將工作了26年的酒店工作辭掉,以自己豐富的工作經驗,回村辦起自家的農家樂,一開張,月收入就平均在3~4萬元。李海珠并不滿足于現狀,針對農家樂的特點,借著家鄉處在林區綠水青山的優勢,他琢磨將農家樂菜品不斷創新,使本土特色更加吸引眾多客人。
現在后川村村委會有了新的規劃,他們準備在現有的88戶農家樂的基礎之上,再發展40戶,帶動村以南的群眾加入到共同富裕,美麗鄉村的建設中。后川村是林區靠旅游發展,實現全村集體致富的典型。在另一個村是以紅色基因為基礎,以林業自然展經濟,推動鄉村致富的典型村。
我們走進林區百花林場深處的利橋鎮吳河村,眼前一亮。周邊群山圍繞,綠村掩映,一條小溪村旁而過。村內,青磚黛瓦,粉色墻壁,創意壁畫,立體雕塑,平整的道路,凈潔的街道,村里路邊,院內墻外,鮮花處處盛開,一個在深山林區深處的美麗村落樸面而來。
這里曾經是陜甘兩省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有著一定的歷史文化底蘊。兩當兵變和紅二十五軍長征在這里曾留下足跡,又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
1934年11月16日。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在鄂豫皖省委領導下,由軍長程子華、副軍長徐海東、政委吳煥先率領,為了策應中央紅軍長征,由河南省羅山縣何家沖出發,開始了長征。7月31日,紅25軍占領了陜甘要地雙石鋪(今鳳縣縣城)。8月2日,進入了甘肅境內。很快從祖師山、七里坪、西山堡包圍了兩當縣城。8月3日,擊潰守軍,占領縣城。8月5日,從兩當進入天水境內。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是進入天水地區的第一支長征隊伍,也是經過小隴山林區的第一支長征隊伍。到達天水縣利橋鄉后,殲滅了縣保安隊白俊賢部,紅25軍在吳河村進行了休整,指揮部就設在村上一座二層店鋪。短暫的休整后,沿黨川、麥積、甘泉北上,九日到達馬跑泉。當晚,紅25軍進攻天水縣城,并占領了北關。
紅軍長征經過的歷程,成為吳河村充分挖掘紅色資源,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打造特色旅游的寶貴資源。村里列入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列入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推動美麗鄉村建設。
幾年來,村里充分發揮和利用林區自然優勢,產業發展為龍頭,以中藥材種植,蜂業養殖為主導產業,實現了農民人均收入穩步增加。
以古民居保護、房屋改造,主干道路燈覆蓋,小巷道硬化,垃圾集中收集點,設立果皮箱,垃圾治理,廁所革命為重點,完善了村內基礎設施,推動了村容村貌的徹底改變。爭取到中央預算內以工代賑項目,投資991萬元,新建河道堤防727m,人行拱橋一座。以紅色基因、游客服務中心建設等為重點,古民居和紅色文化保護并重,圍繞紅25軍在利橋紅色文化主題,修整了紅25軍指揮部舊址,維修紅25軍利橋戰斗遺址,制作四處紅軍雕塑,新建浮雕、彩繪長廊,利橋鎮紅色紀念館,古城鄉村記憶館等紅色旅游景點、修繕加固村古戲樓和四處古民居,提升改造村內禮堂,全村面貌為之煥然一新。
為全力打造紅色旅游文化體驗為一體的鄉村建設示范村,全面推進示范村建設,給家家戶戶配發分類垃圾桶,并設置公益性崗位,按要求全面履行職責,解決了村內垃圾集中清理、處理難題。對公路沿線進行綠化美化,加快完善公共服務配套,實施中央三部委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吳河村農家項目。
為了把紅色基因滲透到各個方面,使老百姓看到實效,建成標準化村衛生室,基本解決了村民日常健康服務,全面落實村農家書屋對外正常開放,村內文化廣場,健身器材齊備,保證了村民的文化和健身需求。全村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全覆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發放率達到百分之百,農村低保做到應保盡保,農村特困人員應養盡養,優撫對象,困難家庭,殘疾人,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等群眾得到全面幫扶,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
隨著鄉村治理水平的逐步提升,給全村帶來了新面貌,新氣象。結合黨史館、紅色印記館和鄉村記憶館各項活動的深入,村成立紅白理事會,鄉賢議事會,矛盾調解委員會等村民自治組織。傳承家風家訓,弘揚傳統文化,積極開展普法教育,做到村民懂法,守法,用法。在全村開展的五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等評選活動,引導村民移風易俗,抵制陳規陋習,抵制高價彩禮,一個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鄉村治理新模式正在這里積極探索中。
離開吳河村時,村支書信心十足的說,下一步,村里將以農業高質、高效,全村共同富裕為目標,立足生態資源,依托紅色文化,在發展壯大傳統中藥材、發展蜂產品、林產品上有新突破,新發展。不斷改善人居環境的基礎上,創新打造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目的地,有效提高游客的體驗性,參與性和互動性,吸引更多的游客來參與紅色旅游,帶動當地農特產品和旅游產品消費,促進文、旅、農、康融合發展。
在林區,從過去偏僻落后,守著青山要飯吃的貧困村,如今像后川村,吳河村一樣,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村,不是少數,而是越來越多。
這兩個村,只是林區發生蝶變中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