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小隴山林區之三
秦人足印 風水寶地
馮沙駝
1989年第二期《文物》雜志上,刊登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市北道區文化館聯合發表的《甘肅天水放馬灘戰國秦漢墓群的挖掘》一文,此文發表后,立即在國內外文物考古界、史學界引起了強烈反響。
但誰也想不到,這一重大發現,完全是由小隴山林區內兩起意外的偶發事情所引出。
1986年初春,一個普普通通的日子。
在小隴山黨川林場放馬灘一帶林區,一位護林員在進行正常的林區巡邏工作,在巡視中方便時,隨手抓起身邊的一把落葉,突然發現落葉中間好像有些異常。他仔細端詳,確認原來是一張紙片。仔細看,這紙片己經泛黃褶皺,年代應該很長。他尋思,在這荒山野嶺中間,幾乎從來沒有人來過,估計這紙片不太尋常。拿著紙片,又仔細反復觀察,發現這紙上有些奇怪的字符,還有類似特殊符號的標記點和線條。他尋思,這是否外國文字或者一組文化苻號,反正這張紙片,不是一般的東西。他小心翼翼的把紙張收起,返回林場,迅速向林場領導做了報告,領導看后也認為這紙張不尋常,立即向管理局領導做了匯報,紙片隨即交文物部門專家進行鑒定。
專家們對護林員拾到的紙片進行了專業技術鑒定。根據紙的材料,造紙工藝,基本斷定這種紙張的造紙材料是一種特殊的植物,做工雖不精細,但結實耐用,才能風吹日曬,保留至今。專家們同時發現,這個紙片雖然有一些泛黃色夾雜著綠色,淺灰色,紙質的邊緣不是很規整,甚至起毛,但紙面卻非常光滑平整,質量意外的好。經鑒定或判斷,這張紙是應該產生于西漢時期。而根據歷史記錄,我國最早的造紙技術發明者是東漢時期的宦官蔡倫。
這一發現,使專家們十分震驚和激動。
如果這張紙是西漢時期,意味著蔡倫并不是造紙術的發明者,而是改進者。如果造紙術是西漢發明的話,那么人類造紙技術產生時間可以提前,這將是一個重大的發現。
考古隊又在撿到這個紙張的地方仔細搜尋,又找到了與那個紙張非常相似的幾張紙,而且這些紙張上面的圖案完好,將這些紙張碎片拼出了一塊,根據紙上呈現出的圖標、線條,專家們推斷這是一幅地圖。用線條所繪制的這些圖案中,代表軍事地形中的山脈,河流等地形標志。進一步研究發現,這張地圖是用軟硬筆來繪制出不同的地形,以做出區別。
通過翻閱書籍資料,專家發現現有的紙質地圖發現的時間都晚于這張地圖,證明了西漢時期就出現了地圖,地圖的發現時間也向前推進500多年。這個發現讓中國又擁有了一項令人驕傲自豪的世界文明,最早出現紙質地圖。
當時,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一張紙片,在意外中發現了一項重大的歷史發現。
不可思議的事接連發生。又一次突發事件,發現了一片神秘歷史墓地群,揭開了放馬灘這處沉睡千年的神秘面紗。
1986年4月末,也是一個普通的日子。
已進入了雷雨季節的林區,當天,雷雨交加,一場傾盆大雨從天而降,幾個小時候后,山洪水從山谷奔涌而下,直接沖擊到林區黨川林場林業站宿舍旁。
暴雨過后,工人們在抓緊清理護林站房前屋后淤泥,對房屋進行維修時,意外發現在護林站后的山坡上有一個涌出灰白色泥漿的空穴。感到好奇的工人,圍上前去,有個膽大的工人,伸手探進洞穴里去摸索,摸到了一些類似竹片制成的東西。
工人們認真清理了洞穴后,發現里面全部是木板,竹片之類物品。待清洗干凈后,他們發現這上面還刻有文字,于是立即報告了上級文管部門,接到消息后,省文化廳考古專家立即趕來進行現場考察。上級部門專門派了一些考古專業人員守護。并請有經驗的護林工對現場看守,拾到紙片的那位護林員也在其中。
經考古專此地專程進行考察后,決定對現場進行挖掘。
挖掘工作歷時三個月,挖掘后確認。這是一處位于麥積區黨川鄉北部花廟河上源黨川河源頭處,戰國晚期的秦人墓葬遺址。
清點后發現這里的古墓數量高達上百個,墓葬里有大量的葬品。經過對墓葬總面積一點一萬多平方米的鉆探,發現墓葬100多處。挖掘了14座,其中秦墓13座,漢墓1座,共出土文物400余件,其中最為珍貴的是一塊二幅木板畫,木板地圖4塊7副,竹筒460枚。
出土物中最為珍貴的是在秦墓中發現的四塊木板地圖,長在26.5~26.8cm間,寬15~18.1cm,厚均為1.1cm。因木板較厚,雖在浸水中達2000余年,但基本完好。木板地圖出土后,采取了各種保護措施。兩年后,完全脫水,字跡、線條清晰的顯示出來。
七幅地圖均用墨線繪在四塊大小基本相同的木板上,其中六副為成品圖,一副為半成品。研究后確認,地圖繪制在公元前300多年以前。所繪為戰國晚期秦邽縣一帶的城邑、亭里、山水、關隘、道路、分水岑、伐木點等地理事物,繪制年代在秦惠文公在位期間。地圖涉及渭河與嘉陵江上游兩大水系一帶,范圍正好是春秋以來秦人在天水一帶的主要活動地域。
專家們認為,放馬灘地圖在天水發現,表明秦人從此入關中直到完成統一之前,一直對其故地天水的社會發展與管理經營非常重視,而天水地區作為秦人的故鄉和戰略后方,其經濟文化在戰國時期也已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
一次偶然事件中的發現,誰也想象不到,讓我們有機會看到和了解了更多歷史所帶來的驚奇。
在對放馬灘出土的秦簡進行研究后也獲得重大發現。
放馬灘出土的秦筒年代為戰國晚期,是甘肅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簡牘,共461枚。其中《志怪故事》7枚,甲種《日書》73枚,乙種《日書》381枚。
《志怪故事》是在秦人發祥地的天水首次出土的典藉文獻,為秦史、秦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成了研究簡牘文學價值的代表之作。
《日書》的發現,在先秦學術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它所記載的秦代社會階級、社會現實、記時制度、十二生肖等,其豐富的內涵,神秘的色彩,鮮明的地方特色,為人們深入了解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科技、宗教、社會風貌以及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
在《甘肅古代史》《秦人》一節中所述:
秦人崛起于秦地。秦地即今甘肅清水、張家川一帶。
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國家―商朝。秦人和殷人同源,駐地相近,關系比較密切。在商湯滅夏前后,一部分秦人遷徒到達陜甘交界處。
公元前11世紀,周人滅殷以后,秦人就被周所控制。古代國亡之后,男為人臣,女為人妾,統統變為戰勝國的奴隸。周滅殷后,不僅把殷變為周朝的奴隸,同時也把原來順從于殷的各族變為自己的奴隸,于是,同時秦人的祖先全部變為了周人的奴隸。
周初,紂子武庚發動了反周叛亂,嬴秦祖先也參與了。叛亂平定后,這些嬴秦貴族舉族被周朝強迫遷往各地。他們與原耒替商保西垂的中潏的后代合在一起,構成了一股最大的嬴秦勢力,秦人在西方的崛起,自此開始。
中潏傳至非子時,正是周孝王在位期間。周孝王曾招秦祖非子“使主馬”于汧渭之間,馬大蕃息。后由于非子養馬有功,孝王乃“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復續贏氏祀,號曰秦嬴。” 秦人稱秦,當自此始。
而牧馬灘正處于當年汧渭之中,正是秦始皇的祖先嬴非子當年牧馬的地方。
這里被視為風水寶地,曾經埋葬過許多達官貴人和名門望族,周朝和秦漢時期的許多將領都來此修建陵墓,并形成了龐大的古墓群。以后的考古挖掘,出土的秦漢時期的木板地圖、軍事地圖、竹簡,揭開了這一風水寶地的神秘面紗,這個歷史上著名的戰國世界的本來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因此放馬灘被稱為先秦考古文化的圣地。
站在放馬灘,眺望著這遠近深不可測的森林,豐沃的草場,眼前那石雕的群馬,在眼前開始復活,重新奔騰在這塊土地上。當年的贏非子,在這里臥薪嘗膽,苦心經營,積蓄力量,不斷向東開拓發展,為秦始皇嬴政金戈鐵馬,馳騁中原、滅除六國,開國創業,一統天下而奠定基礎的那歷史壯觀場面重現。
離開放馬灘,我戀戀不舍地回頭張望,只見山巒起伏,無邊無際,深不可測。我不禁想道,小隴山,這塊神奇的土地,你還埋藏著多少秘密?沒被世人所發現,是地下的寶藏,還是古人曾經留下過的痕跡?但我相信,總有一天,這些埋藏千年的秘密將被一一揭開。
參考資料:
《天水通史》先秦卷 中華書局出版
《甘肅古代史》郭富安 陳守忠主編 甘肅大學出版社
《秦早期發展史》徐日輝著 中國科學文化出版社
《天水史話》劉瑪麗主編 甘肅文化出版社
注:紙片和木板地圖來源于有關資料。其余照片為作者自拍。
2023年6月26日 起稿
2023年6月30日 初稿
2023年7月5日 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