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之三 情系鐵路
鐵路和我的緣分真是道不盡。
相隔沒有幾年,進入了新世紀。誰又能想到我和鐵路的情結又情不自禁的聯結在一起,同時,又引出了一段值得追憶,難以忘卻的相關鐵路跨國情緣。
2004年12月的一天,臨近年關。
透過辦公室的玻璃窗朝外一望,天上飄起的雪花,如柳絮落地,蘆花飛舞,紛紛揚揚,潑灑大地。一會兒工夫,漫天遮地的雪花鋪蓋在屋頂、街面、樹杈上,整個城市頓時銀裝素裹,凈潔清透。
看著窗外滿地晶瑩,粉裝玉砌,皓然一色的白雪,不由得沁人心脾,心情格外舒暢。我不禁心想,今天真是個好日子,老天送來了一個好兆頭,來年,肯定是風調雨順,豐收在望,國盛民樂。
門外傳來敲門聲,是通訊員送來信件。
我接過信件,發現來自日本。正面寫著中國甘肅省天水市秦城區民主西路34號,天水市人民政府馮沙駝副市長先生,落款是日本國246-0023,橫濱市瀨谷區阿久和,東1一52一18。我感到疑惑,是誰從日本給我寄來信件?拆開一看,原來是來自櫻花之國日本天水會寄來的明信片和賀年卡。明信片是由日中貿易交流協會理事長、科學技術者理事橋村武司、天水會事務局長伊藤禮子寄出。明信片上寫著:
(日本天水會會長橋村武司先生寄來的明信片)
春節好!身體健康 合家幸福 萬事如意。
賀年卡上寫著:天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馮沙駝先生:您好!在新年來臨之際,我們深切祈望世界和平,并同時祝愿中日兩國的友好永遠持續下去!衷心祝愿貴市蓬勃發展及先生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天水會橋村武司、伊藤禮子,2004年11月20日。
我拿著明信片和賀年卡,一遍遍的看著那熱情洋溢的祝福,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一年前的一段經歷出現在腦海里。
2003年4月上旬,國家旅游局和甘肅省旅游局組織甘肅省赴日本旅游推銷團,赴日本幾個主要城市推薦甘肅旅游資源,我以該團副團長身份參加了這次活動。
行前,在做準備工作時,市外事辦的同志提出,利用這次到日本進行旅游推銷的機會,不妨見見日本天水會的有關成員,進一步加深日本天水會與天水之間的聯系,通過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擴大對天水旅游資源的宣傳工作。
早就聽說在日本有一個和天水關聯的天水會,以前雖然有所風聞,但具體情況不甚了解,通過外事辦同志的簡要介紹,又查閱了一些資料,大致了解到日本天水會的來龍去脈。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后不久,在中國的絕大多數日本士兵被遣返回國,也有約三萬多人的專業技術人員及其家屬留了下來,其中二千多人是鐵路技術人員。1950年9月,留在東北大連的以鐵路技術人員為主的日本工程技術人員共300多人連同家屬約800多人,接到指令,全部離開大連調往西北,從事建設從天水到蘭州的鐵路技術工作和天水到成都鐵路的前期工作,以補充當時鐵路建設急需的各類技術人才的嚴重不足。
當時,天蘭(天水一蘭州)鐵路西線工程從1947年開工,到新中國成立時只完成全工程的七分之一左右,技術力量嚴重不足是影響當時工程建設的一大障礙。日本技術人員到達天水以后,在西北鐵路干線工程局(簡稱西干局)直接領導下,分配到擔負當時急缺的電力通訊、鐵路信號、內燃電器、線路養護、橋梁設計、施工現場監理、土木機械設備維修等技術工作崗位工作。在天水西站內一個大院落,專門給他們設置了辦公地點。
開始時,百廢待興,困難重重,各方面條件十分簡陋。許多工段沒有地方辦公、就借用農舍或現場就地解決。日本技工充分發揮自己的技術專長和中國工程技術人員一起,緊張開展工作。天蘭線的信號安裝施工,缺資料、無圖紙、日本技工以在東北用過的資料作為參考,制作信號圖紙,保證了工程順利開展。為了摸清天寶線路情況,步行到沿線一些地方收集相關資料。工作中,各種備用材料和必要的工具更是嚴重匱乏,有時甚至一根鐵釘、鐵絲、板手都很難找到,在困難條件下,日本技工以:“沒有法子的活沒有,都有辦法。”口號為動力,白手起家,和中國員工們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密切配合,完成了蘭州以西30多個車站的鐵路信號、電器設計、沿線大型橋梁設計及參與施工、設備維修等重點工程,保證了天蘭線(天水一蘭州)鐵路勝利通車。在蘭州舉行的天蘭鐵路通車典禮那一天。參與鐵路建設的日本技工和中國員工一起參加了隆重的通車典禮,備受鼓舞和感動。
(日本技工和中國工人一塊工作的場面)
在天水工作期間,日本技工耐心細致地向中國工人傳授技術,手把手地培養出了一批技術上比較過硬的中國技術工人。同時又參與完成了成渝鐵路中重慶―成都、重慶―內江約330公里的33個車站的信號安裝工作。日本技工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高超的技術本領,為鐵路建設做出的重要貢獻,受到了西干局的贊揚。曾經有兩位日本技工獲得勞動模范光榮稱號,并出席了1952年由西干局召開的勞模表彰大會。
解放初期的天水,經濟落后,生活條件很差,物資供應十分緊張。初到天水的日本技工和眷屬,先期安排住在社棠鎮集體住宅區,以后在當時北道埠道北,專門給日本技工及眷屬建起一片住宅區。住宅區完全按照日本人的居住習慣建成。另外在天水市內的東關、西關和石馬坪選擇條件較好的民宅供日本技工和眷屬居住。當地老百姓把他們和侵華日軍區別看待,沒有因為是日本人而被岐視或嫌棄。西干局相關部門除在工作上放手讓他們施展技術外,為了照顧日本技工及眷屬,盡可能地給他們生活給予最大照顧,當地政府想方設法給他們供應大米、肉食等副食品,保證他們的生活所需。時間不長,駐地老百姓和日本眷屬就融為一片,在生活中盡力幫助他們,日本家屬中的醫護人員也主動為當地老百姓服務,尤其在當時接生條件很差情況下,既當助產士又充當護士,經常給當地孕婦接生,當地村民無以回報,經常用自產的土特產品回饋他們。日本技工和眷屬的孩子們,全部入讀于天水鐵路中學和天水鐵二小學(民國時稱伏輪小學,現秦州區伏羲中學)和中國學生一起接受教育。
(當年在天水鐵中和鐵二小學就讀的日本學生歸國前留影)
1953年3月,日本技工攜眷屬可以歸國的消息傳開后,日本技工很快都做了認真的安排和移交前的準備工作。有的著手編制了電力、線路等技術保護規定,維修要點,重要部分制成圖紙,最后一次對沿線車站的相關技術設備進行了巡視,把各自的工作、管理等技術一一向中國技工進行交接。臨行前,沿線鐵路部門為他們舉行了送別會。在西干局電氣科的送別會上,來自北京、上海、東北的中國同事家屬,每家做出一個拿手菜,和即將離開的日本技工和家屬會餐,給他們送行。臨行前,附近許多老百姓聞訊趕來送上糖和花生,大家依依不舍,許多人流下了眼淚。天水人民的熱情、憨厚、淳樸、包容,尤其在生活方面給予他們的照顧給他們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戰后的日本,經濟一片蕭條,生活物資極度緊缺。從天水回國后的日本人,生活處于異常艱難之中,十分懷念在天水期間受到的熱情對待,生活上得到的精心照顧。這些日本技工和眷屬,在國內雖然居住分散,但經常聚在一起追憶敘舊,在中國,尤其在天水工作和生活期間的經歷,和天水人民結下的友誼,使他們難以忘卻,心中念念不忘。為了彼此建立長期聯誼,增進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1954年5月20日,他們在日本成立了天水會,會員均為曾經在天水工作、學習、生活過的日本技工及眷屬、以及在天水讀書上過學的子女,天水會首任會長是南部正值先生。這就是日本天水會的來由。
(坐落在天水湖畔藉河風景線的中日友好櫻花園)
日本天水會成立以后,天水會成員經常相互聯系,每年聚集一起,追憶往事。上世紀70年代,中日兩國建交以后,他們以日本天水會名義多次到中國訪問。第五次組團到天水訪問期間,倡議在天水建立中日友好櫻花園,并捐助人民幣10萬元。后天水市人民政府出資20萬元在藉河邊共同建立以中日友好櫻花園為主題的公園,于1999年9月天水中日友好櫻花園正式落成。
櫻花圓中種植了以櫻花為主的各種樹木,建起涼亭、小品,園中矗立起中日兩國文字的紀念石碑,石碑上篆刻有以中國天水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名義撰寫的碑文,記錄在天水工作、生活、學習過的日本工程技術人員及眷屬對天水的深切懷念和中日兩國人民之間結下的深情厚誼。
《修建櫻花源記》全文如下:“一九五零年秋季,隴海鐵路天蘭段修建在即,日本籍鐵路工程技術人員偕眷屬800余人奉調自東北,匯集天水,投入修建中。中日員工精誠團結,竭心施工,鏨山鑿隧架橋,鋪軌排險克難,艱苦卓絕建成天蘭鐵路,全程三百五十四公里,為中國西部交通奉以卓越貢獻。此間其眷屬客居天水市區,子女寄讀于鐵路子弟學校,與天水市民友好相待、和睦相處。越兩年,天蘭鐵路竣工通車。一九五三年春,日藉員工及眷屬在難分難舍中依依惜別,回歸本土。然天水景色之秀麗、物產之豐富、民風之淳樸、情義之深重使其深難忘懷,視天水為第二故鄉。遂于一九五四年五月二十日,共議成立日本天水會。每年集會,追憶往事,暢話昔程。近年來,日本天水會五訪天水,雙方友誼更為加深。為寄托異國兩地互尊互思之情,中日人民世代友好之愿,日本天水會捐資10萬元,倡議于天水建立櫻花園,以傳難忘經歷、友好情誼于后代。天水市政府高度贊賞此舉,全力支持以出資20萬元,定址藉河之濱,于一九九九年九月建成此園,以象征中日人民永結友好情誼,如櫻花芬芳,溫馨永存。是為記。”
日本天水會,成為中日兩國人民友好的象征和紐帶。以后隨著第一代技工年邁和一些人陸續離世,會員中技工二代、三代不斷補充入會,他們和前輩一樣對天水懷有深深的眷戀。
1987年9月的一天,在原天水縣道北二馬路附近,一位西裝革履,衣著整潔,年齡40多歲的男子不斷在路上徘徊。突然,他對著原天水鐵路子弟學校校門口跪下,淚流滿面,口中不停地念叨:敬愛的老師,你在哪里?周邊人越聚越多,不明白到底發生了什么事。過了好長一段時間,他被眾人拉起身,看著那么多疑惑的眼神,他操一口流利的東北話對周邊圍觀的群眾解釋說:我是日本人,叫渡邊,從小在東北長大。50年代初,我隨父母從東北到天水,父親分配在天蘭鐵路工作,母親作為眷屬在家,我和其他日本學生一起在北道埠天水鐵路職工子弟學校上學讀書。學校里當時日本學生占了將近三分之一,在學校期間,老師、同學對我們這些日本學生學習上、生活上特別照顧,雙方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尤其我的中國老師對我特別關照。三年后,我要隨父母回日本,臨行前,我和老師相抱而涕,久久不忍分離,和同學們揮淚告別。回到日本后,在天水學校讀書的那段經歷,我永生難忘。多年來一直有個愿望,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再回到過去學校看看,見見敬愛的老師。這次我隨天水會訪華團到中國訪問,到天水后,先到當年的學校來,尋找我敬愛的老師,誰知學校多年前己搬遷到新疆烏魯木齊市,找不到當年的母校,見不到敬愛的老師,自己不由自主的到昔日校門口,用下跪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深深情感。聽到渡邊發自肺腑、充滿感情的話,周邊的群眾深受感動。以后,聽說渡邊先生還是去了烏魯木齊,找到了母校,見到了當年的老師,了卻了他的心愿。這段感人的故事,令人感嘆不已。
我曾經讀到在《日本生活》雜志中一篇日本記者采寫 “我要去天水賞櫻花” 的文章。文中內容簡單,文字樸實。
文中這樣寫到:
在我10多年的記者生涯中,第一次碰到如此讓我意外的震撼的事。
我去東京某飯店采訪一個團體的聚會,幸運地認識了一個特殊的團體—日本天水會。他們多是“舊滿洲”的日本鐵道技術人員,戰后受共產黨之邀留在了中國。1950年,他們奔赴大西北,近三年的時間里,為天蘭鐵路的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青春回憶—中國甘肅省的天水市。身邊的兩位老人自豪的告訴我,在天水修鐵路時,他們一個負責設計,一個負責工程驗收,那是鐵路建設中的兩個關鍵環節。他們興奮地說;1999年,我們在天水建了一個櫻花園,明年我們將去天水賞櫻花。那座與絲綢之路毗鄰的小城,這群日本老人魂牽夢縈的黃土地。51年來,他們每年都要歡聚一堂,把天水那些別人也許看來陳芝麻,爛谷子的陳年事擺出來嚼了又嚼,品了又品。老人們說起天水來,好像是說自己的老家。日本會里成員們一致認為,天水是他們的第二故鄉。聚會中,有一叫永未的老人,帶著自己的女兒,父女倆一塊從福岡趕來東京參加聚會。女兒說自己是在天水出生的,三歲便回國了,等于記憶中沒有任何天水的記憶印記,但父親對天水的熱愛讓她深有感懷,她想明年春天和父親一起重返出生地看著。
文章最后寫道:“我要去天水賞櫻花”。這孩子般的囈語還在我耳邊。我想,明年春天,天水的櫻花一定會開得很好,因為從現在開始,有太多的祈愿與期盼從東嬴飛向了中國黃土地上的櫻花園。
在日本,天水會的活動一直很頻繁。2014年9月,天水會在東京隆重舉行了天水會結成60周年慶祝會,會長橋村武司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參贊應邀出席并發表講話,共敘中日兩國人民的情誼,祝福中日兩國和人民永遠友好下去。日本天水會成為日本和中國,尤其和天水市友好往來中的一段佳話。
2013年4月的日本東京,冬去春來,萬物復蘇,暖風拂面,春意淡淡。街頭隨處可見隨風游曳的櫻花樹,那白色,粉色、紅色的櫻花爭相盛開,輕舞綻放,激情四溢,好似在迎接我們的到來。街頭到處可見似曾相識的漢字廣告,大紅燈籠,處處可見的仿中國漢唐建筑,使我們感受到和中國有2000多年交往史的日本,兩國間一衣帶水的相鄰相近。
(日本街頭處處可見的櫻花)
4月8日,在日本東京我們下榻的酒店,我們和日本天水會幾位主要成員親切相見。他們雖早已年邁,但精神矍鑠,見到我們顯得格外激動。交談中,他們深情的回顧起上世紀50年代在天水工作和生活中度過的難忘經歷,幾次組團到中國各地、赴天水訪問期間感受到的巨大變化,感觸頗深,并一再對中國政府和鐵路部門對他們的信任,尤其是天水人民對他們的多方照顧深深懷念,深表感謝,表示要將這種感情傳遞給自己的第二代、第三代,讓他們永遠不忘天水人民對他們的深情厚誼。交談中,他們十分關心天水經濟發展的狀況,天水中日友好櫻花園的情況。我給他們介紹了改革開放以來天水市發生的巨大變化,告訴他們,天水市人民政府已經決定,城區藉河段將要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對象征中日友好和日本、天水友誼的中日友好櫻花園做出新規劃,在改建后的藉河風情線上,原櫻花園的規模將比過去更大,規格將比過去更高,環境將比過去更好,請日本天水會的所有成員放心,也歡迎日本天水會成員再一次訪華時光臨此園。會見中,我將行前特意準備的禮品天水絲毯和雕漆產品贈送給日本天水會作為留念。
(在日本大阪和天水會成員合影留念及座談照片)
短暫的會見結束了,天水會的成員依依不舍和我們告別。在賓館門口,我和他們一一告別,我發現有幾位雪鬢霜鬟的老人眼中噙著淚水,盡力不讓它流出來,他們以日本的禮儀方式向我一再鞠躬致意告別,我雙手合十向他們表示敬意。目送著他們的汽車在流光溢彩、川流不息人群的東京街頭漸漸遠去,我不禁感嘆,友誼沒有國界,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任何力量也割不斷,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是人心所向,歷史大勢,誰也阻擋不了。
悠悠往事,情深意長。以后連續幾年,每逢中國春節到來之前,我都會收到日本天水會寄來的明信片和賀年卡。還收到過日本天水會專門寄來的《天水會會報》,詳細記載了當年日本天水會組織的聯誼活動情況和天水會每個家庭的詳細情況。日本人民向往世界和平和中日世世代代永遠友好下去的渴望之情,天水會對天水人民的感恩之情,給我留下的印象難揮去。
(日本天水會成員訪問天水市參觀鐵路紀念館)
2019年4月19日,在天水生活、學習過,對天水有深厚感情的日本技工二代,現任日本天水會會長橋村武司先生率領的第10次友好訪華團來到天水訪問。他們看到天水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深深感受到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訪問團先后來到中日友好櫻花園,伏羲廟、天水市大革命歷史紀念館鐵路分館等地參觀訪問。在鐵路分館,在自己和父輩們昔日在天水工作、生活、學習期間留下的珍貴記錄,當年照片和部分實物面前,感慨萬分,久久不愿離去。在風景秀美的藉河風情線,天水湖畔的中日友好櫻花園,親眼看到經過改造后煥然一新、環境優美的櫻花園中,花香草綠,櫻花樹和其它樹木,枝葉茂盛,茁壯成長,天水市人民政府所立的石碑上,用中日兩國文字記載著天水和日本天水會深情厚誼的文字記錄,十分感動,倍感欣慰,紛紛合影留念。在天水期間,凡接觸到的群眾對他們的熱忱歡迎和接待,他們又重溫到當年他們的父輩在天水工作、生活、學習期間受到的那種淳樸、寬厚、熱情的情景。
(日本天水會第十次訪問天水時在中日友好櫻花園合影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