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黄又爽又猛的免费视频播放-国产又黄又爽视频免费观看-国产又黄又湿又刺激不卡网站-国产又黄又a又潮娇喘视频-亚洲国产美女福利直播秀一区二区-亚洲国产乱码在线精品

天水在線天水在線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人文天水>>正文
霍松林先生與天水羲皇故里文化(圖)
(2022/5/16 18:04:17)  來源:天水在線  打印本頁

霍松林先生與天水羲皇故里文化

霍有光

  霍松林先生作為羲皇故里人,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一直在傾情關注并推動天水伏羲文化的研究、宣傳與建設。他在《<天水通史>序》中總結了自己的認知與心得:“天水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天水號稱‘羲皇故里’、‘媧皇故里’、‘軒轅故里’,古史系統開天明道的三皇五帝,天水獨占其三。解放前,北平宣武門外的關中會館(為陜西省和甘肅省所共有)門口的木刻對聯就是:‘羲皇故里,河岳根源。’如果說‘故里’云者尚屬傳說,那么秦安大地灣遺址的發掘則以其彩陶、碳化黍、刻畫符號、地畫、宮殿式建筑、料礓石地面等遺物,則實證了天水一帶的古老文明。大地灣文化把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定論推翻、并向前延伸了三千年,使天水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的地位更為牢靠、顯亮、重要。”

  一、為天水1988年首屆公祭伏羲撰寫祭文

  中華民族是數典不忘祖的禮儀民族。歷朝歷代帝王和民間,都有祭奠中華始祖活動。紀念中華民族的始祖,能夠振奮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信、講好中國故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形成綿延不斷、自強不息的凝聚力與向心力。

  1987年清明,黃陵舉行了“省祭”軒轅黃帝儀式。霍松林先生受陜西省人大常委會委托,撰寫了祭黃帝陵文。這篇《祭文》仿照古代祭文形式,用四言韻文寫成。(注:這也是改革開放后、剛剛恢復祭黃陵不久,首次用這樣的文體寫的《祭文》。)頭八句是:“赫赫元祖,繼武羲農;奮起神州,斬棘披荊。躬率貔貅,抵御侵凌;諸侯賓服,百姓康寧……”開宗明義點明:軒轅黃帝開創的功業,是繼承伏羲與神農而來的。《祭文》還說:“一國兩制,五洲共欽;祖國統一,華胄同心。”同月,在臺大陸籍人士成立了推動返鄉探親的民間組織,他們突破禁令,走上街頭,喊出了“死也要回去看娘”的口號。10月,臺灣當局迫于兩岸同胞渴望恢復往來的民意壓力,終于宣布開放探親。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臺灣同胞來祖國大陸探親旅游接待辦法的通知》。

1987年《祭黃帝陵文》碑

  陜西“省祭”軒轅或對天水“市祭”太昊有所啟發與觸動。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天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發展戰略。如何搭好這個“文化臺”,是身為市委宣傳部長的霍想有先生一直苦思冥想該問題,認為作為天水文化的旗幟,應當首推伏羲。伏羲為“三皇”之首,是民族之祖文化之根,天水市內有全國規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明代伏羲廟建筑群。天水弘揚伏羲文化責無旁貸,同時搭好這個大舞臺,不僅能達到“讓世界了解天水,讓天水走向世界”的宣傳目的,而且對天水經濟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988年6月26日(龍年農歷5月13日,龍的生日),天水恢復“文革”后的首屆公祭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公祭活動在伏羲廟內舉行,天水市民傾城而出,盛況空前。天水市副市長鄭京生先生是首屆公祭伏羲活動籌備小組組長與主祭人,天水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向伏羲圣像敬獻了花籃。公祭籌備期間,經天水市委宣傳部部長霍想有先生聯系,霍先生為天水市人大常委會撰寫了《祭天水伏羲廟文》。《祭文》系統總結了初祖伏羲法天地、畫八卦、肇文字、作網罟、以漁以獵的豐功偉績,明確指出伏羲生于成紀,崛起渭濱,天水是“羲皇故里”,繼而申明公祭伏羲的目的與意義。全文是:

  煌煌華夏,地靈人杰;自強不息,乃創鴻業。

  慎終追遠,緬懷太古;曰有伏羲,世稱人祖。

  生于成紀,史有文明。乘時崛起,清渭之濱。

  觀法于地,觀象于天;始畫八卦,文字起源。

  民處草昧,茹毛飲血;始作網罟,以漁以獵。

  歷史發展,有此階段;如草方萌,如夜初旦。

  繼此而往,代有賢能;耕耘教化,日進文明。

  四兇咸殛,日月重光;繩其祖武,民氣恢張。

  深化改革,堅持開放;奮發圖強,前途無量。

  顧我西部,開發甚早。先哲遺澤,潤及枯槁。

  絲綢之路,橫跨亞歐;漢唐文化,光耀寰球。

  宋元以來,漸趨落后;人謀不臧,地利如舊。

  今逢盛世,中華振興;同奔四化,豈甘后人?

  卦臺效靈,麥積挺秀;羲皇故里,車馬輻輳。

  隴右賢達,海外赤子;齊心協力,繁榮桑梓。

  人文蔚起,經濟騰飛;工歌農舞,水美田肥。

  敬告太昊,用表決心;超唐邁漢,共建奇勛。

1988年伏羲祭文與各界參加祭祀活動

1988年公祭伏羲大典首日封

霍松林:《祭天水伏羲廟文》手稿(現存天水市琥珀鎮霍松林文學藝術館)

  公祭羲皇是與“伏羲文化節”一起舉行的。自此之后,每年都要舉辦公祭羲皇儀式與伏羲文化節。1988年后,公祭伏羲發生的重要事件有:1992年8月13日,江澤民總書記視察天水時,欣然揮毫寫下了“羲皇故里”題詞。伏羲文化旅游節是對傳統的伏羲祭典活動的一次重大改革,2000年開始,伏羲文化節改為伏羲文化旅游節。2005年,經甘肅省人民政府批準,公祭人文始祖伏羲的大典升格為省級公祭。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榮列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開始,公祭伏羲大典由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和甘肅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天水市人民政府承辦。2014年8月,經黨中央、國務院審批,公祭伏羲大典成為甘肅省長期保留舉辦的重點節慶活動,每年舉辦一次,同時與臺灣舉辦海峽兩岸共祭伏羲典禮,實現了海峽兩岸同日同時共祭。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舉行公祭伏羲大典暨伏羲文化旅游節之前,天水市霍衛平副市長專程走訪了霍松林先生,轉達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對霍松林的親切問候和良好祝愿,轉達了市委副書記、市長王銳懇請霍先生撰寫公祭伏羲大典祭文的想法,誠摯邀請霍先生多回家鄉看看并參加今年的公祭伏羲大典活動。這屆大典活動,邀請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擔任公祭伏羲大典司儀,霍先生不負重托,再次撰寫了《祭伏羲文》:

  維公元二○一二年六月二十二日,時逢大暑,紅日麗天,嘉禾盈野。中華兒女匯聚天水,謹以鮮花清醴,致祭于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伏羲之靈曰:

  赫赫伏羲,世稱人祖;澤及后昆,功高萬古。

  生于成紀,史有明文;乘時奮起,清渭之濱。

  觀法于地,觀象于天;始畫八卦,變化探源。

  教民漁獵,始作網罟;馴養家畜,輔以放牧

  儷皮為禮,始制嫁娶(qǔ);筑基建屋,以避風雨。

  制器燒陶,萬民受惠;作瑟奏樂,教化廣被(bèi)。

  繼往開來,代有精英;開拓進取,日進文明。

  乍震春雷,改革開放;爭赴小康,豪情萬丈。

  中國特色,自辟新路;百廢俱興,國強民富。

  嚴密法制,保障人權;選賢任能,反復倡廉。

  節能減排,保護環境;安居樂業,和諧穩定。

  經濟騰飛,科技創新;以人為本,壯志凌云。

  中華崛起,民族復興;西部開發,隴右揚名。

  山青水綠,物阜年豐;與時俱進,勇攀高峰。

  幸福家園,美好前程;羲皇故里,萬眾歡騰。

  告慰我祖,共獻心香;肴饌敬陳,伏維尚饗。

霍松林:2012年《祭伏羲文》底稿

2012年甘肅省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暨第二十三屆伏羲文化旅游節

  二、為《伏羲文化》(天水首屆伏羲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撰寫序言

  1992年8月江澤民總書記題詞“羲皇故里”是對天水的巨大鼓舞。為了進一步提高天水的知名度,弘揚伏羲文化,擴大對外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經天水市委宣傳部霍想有等先生的策劃,充分籌備,1992年10月10日至13日,由天水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和天水市社聯籌委會承辦了首屆伏羲歷史文化研討會。海峽兩岸的六十多位專家欣然應邀,會議收到論文52篇,經初評有42篇參與交流。對有關伏羲的各種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

1992年10月天水首屆伏羲歷史文化研討會(報道)

  受霍想有先生的邀請,霍松林先生為這次會議的論文集撰寫了《序言》。論文集由霍想有先生為主編,以《伏羲文化》為書名,由中國社會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發行。霍松林先生的《序言》,不僅“希望在‘羲皇故里’成立中華伏羲文化研究中心,創辦伏羲文化研究資料庫和《伏羲文化研究》學刊,每隔數年,召開一次國際性的學術會議,把伏羲文化研究從橫向、縱向兩個方面不斷引向深入。”而且認為天水文物考古新進展,為“伏羲故里”與伏羲文化“提供了無數強有力的物證”。高度概括總結了研討會取得五項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至今有著承前啟后的學術與文化價值。《序言》全文如下:

  伏羲,是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初祖”。天水,則是屢見于古文獻記載的“羲皇故里”。隨著中華巨龍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張目奮起、昂首騰飛,海內外“龍的傳人”滿懷豪情,紛紛來到天水尋根祭祖。隨著“周易熱”遍及五洲,天水的伏羲廟、畫卦臺以及與伏羲傳說血骨相連的山川名勝、文物古跡,又吸引了無數中外學人,飆輪銀翼,絡繹而至。這種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給“羲皇故里”人民提出了一個重大課題:研究伏羲文化、弘揚伏羲文化責無旁貸,迫在眉睫。天水各界人士有鑒于此,經過充分籌備,于1992年10月舉辦了首屆伏羲文化研討會,海峽兩岸的六十多位專家欣然應邀,對有關伏羲的各種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

  關于伏羲其人其事,前代學者只就零散的文獻資料,從文字、音韻、訓詁的角度進行闡釋,因而無法展示真相。聞一多先生獨出手眼,綜合運用神話學、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考古學等多種人文學科的知識與方法,才為伏羲研究開辟了新道路。然而聞先生未能親到古成紀所在的天水一帶進行考察,因而足以證明“伏羲生于成紀”的山川、古跡、民俗和大量民間傳說,都未利用。更重要的是,在聞先生撰《伏羲考》的年代,大批的地下文物還未出土,無從取證,所以盡管提出了不少精辟論點,卻對伏羲生活地域等重要問題,未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兩相比較,在“羲皇故里”舉行的這次研討會則有明顯的優越性。

  首先,近些年來,在天水一帶發掘了一百多處古文化遺址,特別是距今七千八百年的大地灣原始村落遺址及其大批出土文物,震驚中外,為研究中國古代人類活動和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豐富資料。而大地灣遺址,恰在古成紀范圍,其附近一帶,既見于古文獻記載或民間傳說,又至今依然存在的女媧祠、“羲皇故里”磚刻、“媧皇故里”牌坊、白蛇碥、葫蘆河、伏羲廟、畫卦臺,以及以伏羲風姓命名的風溝、風塋、風谷、風臺等等,都與大地灣遺址及其出土文物有其密切聯系。這就為親臨“羲皇故里”的學者們研究伏羲文化提供了無數強有力的物證。

  其次,親臨“羲皇故里”的學者們研究伏羲,雖然同樣運用多種人文學科的知識與方法,然而這些學科本身和聞先生時代相比,已經極大地向前發展了。

  從體現研討成果的幾十篇論文看,在“羲皇故里”舉行的這次盛會,由于學者們運用先進方法,將有關伏羲的文獻記載、神話傳說與大地灣遺址、文物以及附近的山川古跡、風土民俗等等聯系起來,互相印證,深入探討,因而對伏羲文化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其主要表現在于:

  第一,學者們面對事實,擺脫了伏羲屬于南方苗蠻集團的成說,得出了與“伏羲生于成紀”的文獻記載相同的結論,一致認為天水是以伏羲為代表的華夏先民長期生活的主要地域。

  第二,學者們用大地灣遺址、文物以及附近的山川、古跡等等,論證了伏羲畫八卦、結網罟、取火種、制嫁娶、造甲歷、創樂器、造書契等許多發明創造的充分可能性,一致認為天水是我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第三,學者們認為:從伏羲母的“神婚”到伏羲的“兄妹婚”和伏羲倡導的“媒聘婚”,反映了從雜居群婚到對偶婚的變革,標志著從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過渡。伏羲被稱為“人文初祖”,這是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學者們認為:伏羲最初應是一個氏族及其酋長的名號。這個氏族不斷繁衍,便由成紀向陳倉、中原及其他廣大地區遷徙,故在全國許多地區都有伏羲的傳說和遺跡。苗族傳說以伏羲、女媧為其始祖神,只能從正面證明苗族是伏羲的后裔,而不能反過來證明伏羲、女媧生活在南方。

  第五,有些學者提出:伏羲氏族以蛇為圖騰,這個氏族通過兼并、聯姻等方式,將以馬、牛、狗、鹿、魚、鳥等為圖騰的許多氏族吸收進來,便以蛇圖騰為基礎而綜合其他各種圖騰的某些特征,形成了龍圖騰。因此,伏羲乃是龍圖騰族團的始祖。

  此外,學者們還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見解,限于篇幅,不一一列舉了。

  這批論文即將結集付梓,奉獻于廣大讀者面前。不難預期:論文中的許多新論點、新結論,必將在海內外學者中引起強烈反響,或認同,或爭論,激起伏羲研究的熱潮;而論文中提到的大地灣遺址、文物以及附近一帶的山川名勝、文物古跡,必將引發海內外讀者的極大興趣,爭先來到天水觀光攬勝,考察研究。事實證明,“羲皇故里”乃是所有“龍的傳人”的故鄉,同時也是研究伏羲文化最理想的場所。希望在“羲皇故里”成立中華伏羲文化研究中心,創辦伏羲文化研究資料庫和《伏羲文化研究》學刊,每隔數年,召開一次國際性的學術會議,把伏羲文化研究從橫向、縱向兩個方面不斷引向深入。當然,伏羲時代離我們已經十分遙遠,現代文明,離我們已經十分遙遠,現代文明,遠非伏羲文化所能比擬。然而飲水應當思源,繼往始能開來。研究伏羲文化,對于加強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豪感,從而以百倍努力振興中華,走向世界,都會起到無法估量的積極作用。中華巨龍正在騰飛,作為龍圖騰族團故里的天水地區,自應急起直追,以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而躍居中華騰飛的前列,無愧于“人文初祖”,無愧于萬代子孫。

《伏羲文化》(霍想有主編,中國社會出版社1994年5月)封面

《伏羲文化》(霍想有主編,中國社會出版社1994年5月)目錄

  《伏羲文化》一書,副主編有任元融、王世忠、劉建邦、申積來、于國祥、張四龍。收入江澤民主席“伏羲故里”題詞以及彩色照片八幀;天水市人大主任牟本理,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周易研究會會長唐明邦等作者的論文32篇,其中有來自臺灣的學者薛清泉先生的《首屆伏羲歷史文化研討會賀詞》。此書是改革開放后,天水第一次舉辦全國性伏羲文化研討會的成果集結,也是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始,國內外最早研究伏羲文化的一批文獻資料,茲將作者與文章題目摘抄如下:

  霍松林:序

  霍松林:伏羲祭文

  牟本理:弘揚伏羲文化 振奮民族精神

  唐明邦:伏羲畫卦考

  劉文英:伏羲傳說的原始背景和文化內涵

  李希平:華夏先祖伏羲氏——中國龍文化的奠基人

  柯 楊:論伏羲神話傳說的文化史意義

  雒江生:《伏羲考》補正

  張華 夏峰:伏羲·成紀·大地灣

  武 文:伏羲——原始生殖祖神

  趙逵夫:八位進制孑遺與八卦的起深及演變

  李曙明:伏羲音樂文化范式研究

  李西民:伏羲文化與麥積山小議

  張尚忠 王建祥:大地灣遺址與中國古代文化

  王彥俊:試論伏羲氏族文化

  楊玉峰:歷代歌頌伏羲詩歌淺析

  張先堂:論伏羲神話傳說的歷史文化內涵及其與天水地區的關系

  陳利民:伏羲傳說研究

  傅小凡 李建成:伏羲新考

  王利靖:淺論蛇、龍和伏羲

  杜小平 張津梁:羲皇故里話伏羲

  鄭本法:伏羲文化與天水旅游

  羅培模:天水——伏羲文化的搖籃

  雍際春:秦地文化的興起與發展演變

  馬漢江:天水是我國縣制的肇始地

  馬毅明:秦州的由來及其演變

  夏 陽:“天水”名考

  文長輝:秦國早期都城及天水古城考略

  尹旭恩:天水居住文化初探

  薛方晴:東方的微笑——麥積山石窟第044號龕坐佛新探

  項一峰:天水與麥積山佛教

  李光霖 界平:談麥積山石窟中的伎樂天與音樂

  臺灣薛·清泉:首屆伏羲歷史文化研討會賀詞

  后記

  《伏羲文化》一書的出版,對確立伏羲文化的概念、推動伏羲文研究有著重要意義。中國社會出版作了如此評價:“本書探華夏民族之源,開伏羲文化研究先河,是繼聞一多先生《伏羲考》后,第一部綜合運用文、史、哲及民俗、社會、考古、地理、人類學等多種人文科學的知識與方法,系統研究中華民族龍的傳人之根基的專著。”

  2002年12月,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在北京成立,霍松林先生與任建新、周巍峙、牟本理、李學勤先生,被推舉為名譽會長。會長是鄧寶珊將軍之子鄧成城先生。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宗旨是:團結和組織國內外熱心伏羲文化的團體的個人,深入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伏羲文化研究,探索中國古代文明源頭,開發伏羲文化資源,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為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特別是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服務。業務范圍是:團結和組織全體會員,積極從事伏羲文化研究,為開發伏羲文化資源和探索中華古文明淵源提供科學的論證;向國內外廣泛收集有關伏羲文化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文物考古資料和書刊音像作品等,為研究工作積累和提供資料;開展豐富多樣的學術研究、文藝創作以及文化交流活動,擴大研究和創作的成果;指導本會各專業委員會的研究與創作;加強同國內外有關學術團體、專家學者、文學藝術工作者和一切熱心人士的聯絡與合作,進行學術研究與創作的交流,傳播伏羲文化的研究成果;組織編輯出版有關伏羲文化研究與創作的書刊和音像制品。

  正如杜松奇先生在《殷殷深情系桑梓記——霍松林先生二三事》一文中所評價:“天水市委、市政府于1992年10月舉辦了首屆伏羲文化研討會,海峽兩岸的60多位專家欣然應邀與會。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于2002年成立,我們邀請霍先生擔任研究會顧問,先生積極策劃,多方奔走,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建設性的工作。經過幾屆市委、市政府領導班子的努力,今天,伏羲文化已經成為天水乃至甘肅重要的文化品牌,天水也成為海內外華夏兒女尋根問祖的重要場所,這與霍先生的大力支持、身體力行的參與、不余力地宣傳推廣是分不開的。”

  三、為天水羲皇勝跡撰書碑記楹聯

  卦臺山又名伏羲畫卦臺,甘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天水市區西北15公里的三陽川境內。改革開放以來,卦臺山名勝的修復修繕起始于民間。1981年,當地群眾自發組織恢復祭祀活動,并重修廟宇。從此將農歷正月十六日、二月十五日、五月十三日(龍的誕辰日)定為祭祀日,并舉行聲勢浩大的祭祀活動。

  1999年春節過后,劉建寬等幾位家鄉的退休的干部商量,覺得應該“彌補卦臺山無文字稽考的缺憾”,給卦臺山掛匾和立碑。于是,劉建寬、張永倉先生或寫信、或親赴西安登門聯系霍先生撰寫匾額和碑文事。劉建寬先生回憶說:不久“張永倉先生收到了西安霍老的掛號信,滿一張六尺宣上書寫著五百多字的碑文,我們都感動不已,整整欣賞朗讀了半天。……78歲的霍老在酷暑溽濕中,考證資料,布章構篇,不負眾望。他的華章與墨寶,是按原大刻石,現在是立在卦臺山上的那通豐碑。”

  “畫卦結繩”匾是由王發朝、劉興林、趙德明等64位捐資人鐫刻懸掛的,題匾時間是“癸酉年(1993年)荷月(6月)”。霍先生還專門撰書了一副楹聯:納皮興嫁娶,結網教畋漁,渭河猶奏立基樂;設象契神明,布爻窮變化,隴坂長留畫卦臺(一九九三年癸酉仲夏邑人霍松林并書)。鐫刻懸掛者署名是王劍鋒、王寶峰、王寶錄三人。

卦臺山伏羲廟記碑刻影像

卦臺山伏羲廟大殿楹聯

卦臺山伏羲廟大殿楹聯

卦臺山伏羲廟“納皮興嫁娶……”楹聯與畫卦結繩匾

  尊“主事者囑”,霍先生詳細考證歷史文獻,精心撰書了《卦臺山伏羲廟記》,“彌補卦臺山無文字稽考的缺憾”,說明“鄉人集資修復”卦臺山伏羲廟的功德與意義。《廟記》釋文是:

  天水三陽川之西北隅,有山突起如龍首,南望鳳山,北瞰渭河,相傳為伏羲畫卦之處,故名卦臺。朝陽啟明,其臺光瑩;太陽中天,其臺宣朗;夕陽返照,其臺騰射,故曰“三陽開泰”。而此臺東南之沃野平川,亦以“三陽”命名焉。

  崇德報功、承前啟后,乃吾民族之優良傳統,故近代以前,凡有大功德于世者,多立廟奉祀。據此推想,卦臺之有伏羲廟,由來遠矣。然文獻不足,未能詳考。可考者而言,明靖十年,巡按御史方遠宜建伏羲廟于卦臺,既載《天水縣志》卷二,廟內亦存碑石。胡纘宗之《卦臺記》及《龍馬洞說》諸文,尤足參證。清順治八年,秦州游擊郭鎮游卦臺,見舊廟圯廢,乃捐資重建,壯麗逾前,《直隸秦州新志》卷九紀其事以資表彰。

  抗戰初期,余就學天水中學,嘗與同學王無怠、劉尚儒徒步來游。自吳家莊攀沿曲徑以至山巔,古木參天,河聲盈耳。斯時外患方殷,民苦百役,茲山人跡罕至,滿目蕭條;而午門、牌樓、鐘樓、鼓樓、戲樓、朝房、太昊宮等巍然猶存,仰望“先天下覺”、“與天地準”、“則古稱先”諸匾,而繼往開來之念油然以生,低徊流連者久之。

  慨夫“文革”'禍起,神州大地之文物古跡慘遭破壞,卦臺亦未幸免。撥亂反正以來,鄉人集資修復,漸具規模,海內外尋根訪古者,絡繹而至。參卦象之哲理,追現代之科技,紹羲皇之偉業,振華夏之雄風,其意義之深遠,豈淺見者所能窺其萬一哉!主事者囑為記,因粗述所知,以備參考云爾。(邑人霍松林撰文并書,時年七十有八)

  女媧祠位于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隴城鎮南側。現存的女媧祠是群眾自籌資金7萬余元于1989年第五次重建的。山門為2001年自籌資金8萬余元修建而成。莊嚴巍峨的媧皇宮檐下,懸掛原甘肅省委書記顧金池所書“華夏先祖”匾額,左右兩側是霍先生撰書的楹聯:

  毋輕摶土意,選良師細塑精雕,自有英才清玉宇;

  須重補天功,任碩鼠明吞暗嚙,何來美政濟蒼生?

  試解釋此聯。摶(tuán)土:①猶摶埴;②指摶土作人,即女媧捏土造人的傳說。玉宇:借指宇宙。上聯是說莫要不敬重“摶土”塑像,即:“選”“良師”“細塑精雕”的女媧(神像),她作為華夏“自有”之“英才”、人文初祖,能夠讓世界澄清、公正、廉潔。下聯是一個反問句,意思是如果不能“重(重視)”女媧“補天”之“功”,放任“碩鼠明吞暗嚙”危害“玉宇”,哪會有“美政濟蒼生”呢?下聯的“天”,意為以民為天(以為人民服務為天)。這一時期,霍先生曾為天水琥珀鄉人民政府題寫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匾額。與此聯用意相似的還有天水秦城區伏羲廟太極殿聯:“廣殿壯秦城,應力挽頹風,返樸還淳追太極;全民興漢業,須弘揚正氣,圖強致富紀新元。”這些聯、匾均可用來窺探霍先生的拳拳用心。

天水秦安縣隴城鎮女媧祠

天水秦安縣隴城鎮女媧祠

  1993年8月,天水成立海外聯誼會,宗旨是對外交流,項目引進,業務培訓,咨詢服務,推動海內外同胞聯誼與團結,為建設伏羲故里添磚加瓦。霍先生以《天水海外聯誼會成立》為題志賀詩:“麥積山高渭水清,羲皇裔胄振天聲。人文蔚起開新宇,經濟騰飛更遠征。敢望繁花都結果,須知眾志可成城。誼聯海外鄉情厚,共建秦州獻至誠。”

  1995年11月,霍先生題《贈漆永新》詩云:“畫卦臺高渭水清,故鄉常在夢魂中。相逢何故親如許?同是羲皇故里人。”同月,為志賀天水伏羲文化研究會成立,撰寫了長聯:

  渭濱生始祖,畫卦結繩,初燃智燈。當萬國爭榮之際,須探問羲皇遺教精核,務實革新,蔚起人文鵬展翼;

  天上落神泉,鐘靈毓秀,倍育英士。慶華夏開放之時,應發揚絲路名城優勢,迎客引玉,騰飛經濟錦添花。

  “玉泉觀在天水城北,依天靖山修建。攀曲徑入山門,過通仙橋,歷三十五臺階至人間天上坊,達玉泉閣,抵三清殿。”“抗戰開始,大批教師、學生流亡西北,當時的教育部便在天水玉泉觀辦起國立第五中學。”霍先生優異成績作為“公費生”進入國立五中(高中)讀書。玉泉觀內“北斗臺、玉泉亭、地母宮、八角亭、草堂院、神仙洞、碑亭等棋布星羅,掩映于蒼松翠柏之間,與輻射建筑群關帝廟、藥王洞、向家庵等聯為一體,蔚為壯觀。為國立五中提供了足夠的教室、辦公室、圖書室和學生宿舍。”(霍松林《佛殿書聲》)霍先生與同學曾住在玉泉觀無量殿。“出殿步月,俯瞰秦城,萬家燈火俱在眼底。”未想到,數十年后,霍先生能為玉泉觀三清殿撰書楹聯:

  瑤殿仰三清,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玉泉參道妙,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水市玉泉觀三清殿及楹聯

  三清殿是供奉三清尊神的寶殿。“三清”是道教用語。指神仙所居的玉清、上清、太清三個最高仙境;也指居于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按照道家思想,為什么能夠“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呢?天地之道就是“道法自然”,厚德載物。人類社會運行的大道,也應該如此,道法自然,厚德載物。

  1996年9月,霍先生來天水主持中國杜甫研究會第二次學術討論會,寫下《天水雜詠》七首,其中一首詠《畫卦臺》:“一畫開天處,毗連大地灣。羲皇如在目,渭水尚潺湲。”此詩曾寫成條幅,贈天水友人。

“一畫開天處”條幅(1996)

  四、為弘揚伏羲文化扶持家鄉學人

  (1)為《羲皇故里楹聯選》撰寫序言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陳琳、程凱“兩位年輕人通力合作”,搜集天水地區的古今楹聯,匯集成書,請霍先生寫序。霍先生說;他們“編成了《羲皇故里楹聯選》,即將付梓,要我寫序,我當然樂于講幾句話。”《羲皇故里楹聯選》1993年3月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陳琳由此一路走來,從搜集楹聯,到自己作楹聯,業余研習楹聯三十余年,如今被選為甘肅省楹聯學會會長。這篇“序言”對學習、鑒賞、撰寫楹聯仍有指導一定的指導意義,茲將霍先生《羲皇故里楹聯選》“序言”照錄: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可以找到自己的配偶,天與地,水與山,高與下,男與女,都是天生的一對兒,不可能有此無彼。這種客觀存在的大量事實反映在口語和詩文創作中,就產生了對偶句子。全世界的任何民族,任何國家,都是如此,無一例外,非中國所特有。然而,中國的方塊漢字形、音、義統一,一字一音,音有平仄,所以其對偶句子既有對稱美,又有整齊美和節奏美。至于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對偶句子,則只有意義上的對稱美,不可能有文字上的整齊美。漢語以外的其他語言,當然也有各自的節奏美,但像中國對聯那樣上下兩句平仄相對的節奏美,則不可能有。正因為這樣,在其他語言中,對偶句子只能作為談話和文學作品的成分而存在,始終未能形成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

  試讀先秦以來的群經、諸子和各種散文,都會發現許多精美的對偶句子,在駢體文和律詩出現以后,對偶的技巧更加成熟,對偶的方法更加多樣。《文鏡秘府》里講對句,已區分為二十九種,因而自五代以來,附庸蔚為大觀,形成了對聯這種舉世無雙的獨特藝術,珠聯璧合,詞約義豐。佳聯由高明的書法家書寫,用于名勝古跡,則為江山添彩;用于書室文館,則為人物生色,真可謂五洲藝苑一絕!

  天水是羲皇故里,從古以來文風很盛。就我個人的回憶來說,少兒啟蒙不久,大都要“對對子”的訓練。哪怕是窮鄉僻壤,每家的上房里都掛對聯、中堂。春節期間,家家都貼春聯。所有廟宇及名勝古跡等處,都有木制的楹聯。如果能把這些聯語盡可能完備地搜集起來,經過選擇,編印成冊,那是很有意義的。如今,陳琳、程凱兩位年輕人通力合作,編成了《羲皇故里楹聯選》,即將付梓,要我寫序,我當然樂于講幾句話。

  看完《羲皇故里楹聯選》的稿本,感到編排比較好。共分“風景名勝聯”、“題詠贈酬聯”等九大類。各大類又分若干小類,眉目清晰,“風景名勝”類中的十多處名勝,大多數我都到過,一翻目錄,就感到很親切。

  從入選的聯語看,前人和今人的都有。前人楹聯,多同建筑物一起毀于天災人禍,倘能根據故老傳聞和文獻記載,盡量搜集起來,便是一大貢獻。稿本中收入的前人楹聯已有一定數量,例如宋荔裳紀念館李景豫聯,石作蜀祠雷光甸聯、吳可讀聯,都屬佳品,抄寫也準確無誤,這是值得稱道的。不過,就前人楹聯而論,也有不足之處:一是文字多有訛誤;二是往往將今人所作排在前面,而將前人所作排在后面;三是有些本來應該找到的前人聯語還沒有找到。

  抗戰時期,我在天水上中學,常到城南公園去,那里的許多亭子上掛有汪劍平、馮國瑞、王新令諸先生撰書的楹聯。不知何時毀掉了,如還有人記得,能編入這個選本也很好。

  稿本中編入的今人楹聯,數量不少。從“五四”提倡新文學、打倒“舊文學”以來,詩詞、古文、楹聯之類,已很少有人染指。十年浩劫,這一切更在“掃蕩”之列。“國運興,文運隆。”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春雨,詩詞、楹聯的創作才蓬勃開展。羲皇故里有這么多人為名勝古跡撰寫楹聯,是值得鼓勵的。由不懂到懂,由初入門到漸入佳境,需要比較漫長的過程,關鍵在于認真學習、虛心學習、善于學習。我相信,再過十年、二十年,如果再編一本《羲皇故里楹聯選續集》,其入選作品的藝術質量必更為可觀。祝愿羲皇故里經濟騰飛、文化騰飛,在兩個文明的建設方面都躍居全國的先進行列。(1993年春)

  (2)為長篇歷史小說《羲皇》撰寫序言

  2016年6月20日,由資深媒體人、劇作家、天水電視臺退休職工楊玉峰先生,歷經十多年精心創作的長篇歷史小說(同名電視連續劇本)《羲皇》,在市博物館舉行了首發式。天水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正茂出席首發儀式。作者用20多年矢志不渝的文化堅守和文化執著,終于付梓完成了這部約60萬字巨著,以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大帝為人物原型,以家庭的起源、演進為主線,以教化民眾的大易文化誕生為輔線,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手法,講述了伏羲確立華夏民族的第一個文明家庭的故事。2015年10月,楊玉峰先生請霍先生寫序,霍先生說:“生為羲皇故里人,我也曾有志弘揚伏羲文化,卻成績有限,令我萬分驚喜的是:家鄉的伏羲文化學者楊玉峰先生,認真地把伏羲文化寫成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也編著成一部長篇電視連續劇,這實在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大事,值得贊頌。”霍先生欣然寫序,全文如下:

  我的家鄉天水市,是伏羲的故里,我們民族最早的根文化所在地。從古至今,天水變了,甘肅變了,可根的血脈沒有變,龍的傳人的厚重歷史沒有變。從那里延伸開去,伏羲文化的血脈就貫通了整個中華民族,當它傳向海內外時,也就滲透向了每一個有華人子孫的地方。

  生為羲皇故里人,我也曾有志弘揚伏羲文化,卻成績有限,令我萬分驚喜的是:家鄉的伏羲文化學者楊玉峰先生,認真地把伏羲文化寫成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也編著成一部長篇電視連續劇,這實在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大事,值得贊頌。

  說這部小說是歷史小說,那就得有一些歷史的依據。多年來,作者根據大量的歷史文獻、文物古跡、口頭傳說及其教科書,提出了一個命題,那就是家庭的起源就是文明的起源。在這一命題下,伏羲女媧的故事便有了哲學意義上對整個故事的歷史架構。這個命題作為一條新的渠道,也讓人耳目一新。

  小說和電視劇屬于文學藝術范疇,自然要用形象思維的眼光來看。作者經過多年的磨礪,故事已經講得跌宕起伏,情節曲折,細節生動,人物有個性,有喜怒哀樂,絕非一部粗制濫造的文字游戲。在現時代的背景下,看看我們的先祖如何開創文明?如何創立家庭?如何創制陰陽八卦體系?這對于我們傳承五千年華夏文明是有積極意義的。

  謹以此言為序,愿眾手相攜,使作品早日搬上熒幕。

  乙未(2015年)寒露于古城西安唐音閣

  天水市詩詞學會成立于1984年,創辦了會刊《渭濱吟草》(后改名《天水詩詞》)。《渭濱吟草》自創刊之始,霍先生不僅題寫了刊名,而且成為了刊物的忠實讀者與作者。《渭濱吟草》刊行逾三十年,有讀者(白帆)評論說:“書名《渭濱吟草》四個大字由霍松林先生題寫,至今題詞看上去還那么剛勁有力,雄渾灑脫。……《渭濱吟草》就如大海中的一滴,也許它的存在并沒有引起大眾的熟悉與關注,但只要是金子它總會發光,并放出萬道金光,光芒耀眼。秦州自古多才俊,天水獨特的人文地理、歷史積淀、山脈地氣,孕育了一大批像天水詩詞學會諸公之類的高潔人物,并影響著天水詩詞界新秀層出不窮。愚人以言;天水之《渭濱吟草》,隴上人不可不讀。今夜清風月明,四周啞無聲寂,細讀《渭濱吟草》直至深夜,尚意悠未盡,感慨萬千。”

《渭濱吟草》題簽封面

  此外,1990年天水師范學校準備隆重紀念建校80周年,當時熊雄先生是天水師范校史編寫組的成員,受學校委托,請霍松林先生題寫詩書。霍先生欣然題詩一首:“師范創秦州,弦歌八十秋,春風桃李艷,化雨豫章綢。作棟營千室,為舟濟巨流,青矜觀校史,奮勵邁前修。”1993年8月,霍先生回故里參加為“藝并莫高窟、文傳庾子山”立碑活動,參加天水海外聯誼會成立大會上,獻上自書詩條幅“麥積山高渭水清,羲皇裔胄振天聲。人文蔚起開新宇,經濟騰飛更遠征。敢望繁花都結果,須知眾志可成城。誼聯海外鄉情厚,共建秦州獻至誠。”1993年11月,霍先生為志賀天水伏羲文化研究會成立,撰書了長聯:“渭濱生始祖,畫卦結繩,初燃智燈。當萬國爭榮之際,須探究羲皇遺教精核,務實創新,蔚起人文鵬展翼;天上落神泉,鐘靈毓秀,倍出英才。值中華開放之時,應發揚絲路名城優勢,迎賓引資,騰飛經濟錦添花。”2009年,欣然為《麥積流韻》撰詩文條幅:“鄉賢書畫創人文,領導題詞用意深。喜看麥積風景好,高樓綠樹建新村。”

  五、為天水書畫院作賦并撰寫碑記

  中國的詩書畫,是千百年來形成與發展的反映中華文化與藝術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將詩歌、書法、繪畫融為一體,匯時代、社會、情感于一爐,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書中有詩、書中有畫。好的詩書畫作品,賞心悅目,令人神往,往往是中國文化的瑰寶。

  2008年4月,霍先生《賀天水書畫院成立》云:“隴山覆綠渭河清,社會和諧百廢興。書畫更鋪天樣紙,共揮健筆頌文明。”天水是“大漢之名郡,惟伏羲之故邑。畫卦臺高,人文蔚起;麥積窟邃,妙相紛呈。”霍先生認為,“詩教之功殊巨,美育之力無窮”,建立書畫院的目的是,要發揮好詩教、美育在精神文明建設中“教化”作用。振鐸隴坻,探學海之驪珠。陶情冶性;敦品礪行;凈化風俗;美化心靈。“鋪天樣紙”,“揮健筆”為振興伏羲故里服務。霍先生為天水書畫院撰書的長賦與碑記內容是:

  (1)《天水詩書畫院賦》

  《天水詩書畫院賦》簡要概括了天水詩書畫的建院歷程,寄語天水詩書畫院能夠承前啟后,“競揮彩筆創輝煌”。《賦》的全文是:

  繪吟璧合,世傳輞川之圖;書畫珠聯,人羨襄陽之舫。形神兼備,吐滂沛乎寸心;情景交融,現寥廓于華章。實中華文化之瑰寶;亦人類藝術之津梁。名重三絕,譽滿五洋,由來尚矣。

  念吾天水,絲路名揚。乃大漢之雄郡,惟伏羲之故鄉。畫卦臺聳,蔚起人文;麥積窟深,紛呈妙相。張芝索靖之碑帖,代代臨習;趙壹杜甫之詩賦,家家傳唱。漢唐之世,英杰輩出;宋元以來,賢達競爽。今者人思改革,國謀富強。物質文明之建設,已結碩果;精神境界之提升,待舉宏綱。邑人董君,奮發圖強;詩書畫印,蜚聲上癢。知詩教之功殊巨,美育之力無疆。假玉泉之古廟,設扶風之絳帳。近延勝跡,天靖之樓臺隱現;遠借佳景,南郭之云樹蒼茫。振鐸隴右,探學海之驪珠;折簡寰瀛,邀藝林之宿將。陶情冶性,仁者之心聲溢于毫端;敦品勵行,高人之風采躍然紙上。凈化風俗,神州之隆盛可期:美化心靈,世界之和諧有望。贊曰:

  天高遠,水深長。天水是吾鄉。

  四化新鋪天樣紙,競揮彩筆創輝煌。

  (2)《天水詩書畫研究院籌建碑記》

  《天水詩書畫研究院籌建碑記》簡要概括了天水詩書畫傳承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地位,董晴野先生創建研究院的過程與各界的鼎力支持,對研究院如何發揮作用提出了建議。《碑記》寫成不久后便刻碑立石,全文是:

  嘗聞書畫珠聯,人羨襄陽之舫;繪吟璧合,世傳輞川之圖。形神兼備,吐滂沛乎寸心;情景交融,現寥廓于尺幅。實中華文化之瑰寶,亦人類藝術之菁英。藝重三絕,譽滿五洲,由來久矣。念吾天水,挹彼靈源。乃大漢之名郡,惟伏羲之故邑。畫卦臺高,人文蔚起;麥積窟邃,妙相紛呈。張芝索靖之書法,傳自西鄰;秦嘉趙壹之詩歌,作于本土。唐宋之世,名家輩出;明清以還,流風未泯。今者國謀富強,人思改革。物質文明之建設,千帆競發;精神境界之提高,宏綱待舉。邑人董君晴野,幼攻詩書,長精繪塑。為馮仲翔林風眠之高徒,得黃賓虹潘天壽之法乳。故知詩教之功殊巨,美育之力無窮。因而具文申請,建院講習。市委書記薛君博綜藝文,素重教化,察此議之所涉,實大計之攸關,遂遍商同寅,共襄盛舉,準撥玉泉之古廟,改建藝術之新宮。市建委副主任李君窮園林之奧秘,究建筑之精蘊,奉派督工,精心籌劃,修葺院落,肇構廳館。遠借佳景,南郭之云樹蒼茫;近延勝跡,天靖之樓臺隱現。天水詩書畫研究院,乃于己巳歲之十月十五日宣告成立。折簡寰瀛,邀藝苑之人杰;振鐸隴坻,探學海之驪珠。陶情冶性,仁者之心聲溢于筆端;敦品礪行,高人之神韻躍然紙上。凈化風俗,神州之隆盛可期;美化心靈,世界之清平有望。是以黨政諸公,鼎力支持;工商各界,熱情匡贊。茲將贊助金額及助主職銜姓名刻石銘記,以見樂善者好施,得道者多助也。(1989年11月)

《天水詩書畫研究院籌建碑記》前半部分

《天水詩書畫研究院籌建碑記》前半部分(上半截)

《天水詩書畫研究院籌建碑記》前半部分(下半截)

  人心齊,泰山移。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弘揚伏羲文化,離不開伏羲故里人,萬眾一心來推動。伏羲文化對天水的經濟及社會發展所產生的積極作用將會越來越突出和明顯。伏羲文化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本源文化,它所體現的科學與創造精神,以及兼容并蓄的人文情懷,對于今天我們提高自信心,增加對世界華人的凝聚力和文化親和力,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和文化交流,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霍松林.霍松林選集·詩詞集.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霍松林.霍松林選集·序跋集.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霍松林.霍松林選集·隨筆集.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附錄1:卦臺山匾聯的解釋(霍松林)

  我為卦臺山寫了一塊匾、一副楹聯,寫、作都不佳;承鄉親們厚愛,都已經刻制懸掛起來了。張永倉同志來信說:“您寫的匾、聯懸掛后觀賞的人都一致贊揚,但解釋不一。所以山上文管組的同志要求您講解一下,好寫在牌子上置于大殿一側,供觀賞者參考。”

  匾上的文字是“畫卦結繩”。“畫卦”不須解釋;“結繩”,指把繩子結成網用來獵獸捕魚,不是指“結繩紀事”。根據是《易·系辭》“(伏羲)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

  楹聯的特點是:一要貼切,二要對仗工穩,三要平仄協調,在此基礎上追求命意深遠、表述生動。我作的這一副對聯,平仄都符合要求,大家都看得出,故不必解釋,這里只談貼切。

  為天水渭南鄉卦臺山的伏羲廟作楹聯,當然首先要切伏羲的事,但光切伏羲的事,那就顯得一般化,任何地方的伏羲廟都能用;因此,還須切伏羲之事發生的地。寥寥數語、既要切事,又要切地,還必須講對仗,調平仄,難度不算小,所以這副楹聯只達到了基本要求。

  上聯“納皮興嫁娶,結網教畋漁,渭河猶奏立基樂”,講了伏羲氏的兩大貢獻:興嫁娶、教佃漁;創制音樂,則是在表述地理特征,贊頌歷史功勛時順便帶出來的。

  司馬貞《三皇本紀》據譙周《古史考》稱:伏羲氏“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儷皮,兩張鹿皮。納,交納。那時候,并無冰箱、彩電之類,鹿皮就算最貴重的禮品。男方向女方送兩張鹿皮作為聘禮,表示要成雙成對。這種禮儀,直延續到漢代。《儀禮·士昏(同婚)禮》所載的關于訂婚過程中的“納征”禮,仍有“納儷皮”一項。伏羲氏以前是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母系社會,自伏羲氏創立了以“儷皮”作聘禮的嫁娶制度,才興起了“媒聘婚”,這是從雜居“群婚”到“對偶婚”的巨大變革,標志著從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過渡。伏羲被稱為“人文初祖”,這是重要原因之一。

  《三皇本紀》載:伏羲“結網罟以教佃漁”。《易·系辭》載:伏羲“作結繩而為罔(同網)罟,以佃以漁”。罟,音古,網的總稱。佃,通“畋”,音田,指打獵。伏羲氏把繩子結成網,教人民在陸地網鳥獸(畋),在水里網魚鱉(漁),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條件,把歷史的發展推向漁獵時代。

  伏羲氏的這兩大貢獻,可以說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立基”。

  《周禮·春宮·大司樂》:“以牙舞教國子。”賈公彥疏引《孝經緯》:“伏羲之樂,曰《立基》。”意思是:伏羲時代,有名叫《立基》的音樂。我便由此生發,以活用典故的方式,寫出了“渭河猶奏立基樂”七個字。伏羲時代,距我們已經十分遙遠了,然而當我們登上下臨渭水的畫卦臺,縱目四望,緬懷伏羲的歷史功勛,眼前便浮現一幅遠古時代的生活圖畫:拿著鹿皮去求婚的,拿著大網去捕獸撈魚的,來來往往,—個個喜笑顏開。嗬!人們不再像禽獸那樣雜交了!人們的生活資料,不再那樣難于得到了!這時候,渭水的潺潺聲聲入耳,仿佛在演奏美妙的樂曲——立基樂。這樂曲,不知演奏了多少年,直到今天,還在演奏不已,喚起人們的歷史回憶,促使人們飲水思源,此情此景,不能不使每一個伏羲后裔、炎黃子孫發出由衷的贊頌:偉大的伏羲氏!您制嫁娶、教佃漁的偉大貢獻,的確為中華民族逐漸走向文明奠定了基礎啊!

  下聯“設象契神明,布爻窮變化,隴坂長留畫卦臺”,講伏羲畫卦的偉大意義,并肯定伏羲畫卦之處,就是天水渭南鄉的畫卦臺。

  “設象契神明”,講伏羲畫八卦的意義:“布爻窮變化”,講伏羲重疊八卦而成六十四卦的意義。《易·系辭》云:“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關于伏羲畫八卦,已成定論。但“因而重之”,即重疊八卦而成六十四卦的是誰,卻有伏羲、神農、夏禹、文王等不同說法。孔穎達《周易正義》經過考證,斷定“重卦”的人也是伏羲,很有說服力,我采用了孔穎達的說法。

  八卦中的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震卦象征雷,巽卦象征風,坎卦象征水,離卦象征火,艮卦象征山,兌卦象征澤。推而廣之,每一卦都可以有更多的象征物。例如乾卦,既象天,又象君、象父、象龍、象金、象玉、象馬,凡“剛健”之物,都可取象。《易·系辭》稱伏羲“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古人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神明之德”的表現,通過八卦的廣泛象征,人們便可通曉、默契萬事萬物的奧秘。

  重疊八卦而成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爻,表示事物的交錯變化,《易·系辭》云:“爻者,言乎變者也。”通過三百八十四爻的分布配合,便可以窮盡萬事萬物對立、運動、變化的規律,幫助人們認識世界,趨吉避兇。“布爻窮變化”,就是這個意思。易卦本來用于卜筮,卻深含哲理。“象”(象征)是易卦哲學內容的基本表現形式,而反映事物對立、運動、變化規律的思想,則是六十四卦哲理的根本核心。

  下聯分別從“象”、“爻”兩方面歌頌了伏羲“始作八卦”,又重疊八卦的兩大貢獻,然后點畫卦之地。當人們登上天水渭南鄉卦臺山緬懷伏羲創八卦、重八卦的偉大貢獻之時,不能不發出由衷的贊嘆:啊!伏羲的偉大貢獻就是在這里做出的,這地方人杰地靈,真了不起!正是在這里,萬古“長留畫卦臺”!而“畫卦臺”之所以長留,正表現了人們對伏羲貢獻的永記不忘。卦臺山屬隴坂(同阪)范圍,《文選·張衡(四愁詩)》‘‘欲往從之隴阪長”,李善注:“應劭曰:‘天水有大坂,名曰隴坂。’《秦州記》曰‘隴坂九曲,不知高幾里。’”我用“隴坂”,正是為了突出“天水”、“秦州”。

  作名勝古跡的對聯要做到貼切,有時是很困難的。我找了許多古今名人為天水卦臺山伏羲廟所作的對聯,都沒有用“畫卦臺”,我想最好是用進去。但用進去,卻找不到既與伏羲有關,又與“畫卦臺”詞性相同的三字詞和它對偶。歷代沒有人用,大概是這個原因。我讀《十三經注疏》時作過一點筆記,一翻,便翻出了“伏羲之樂曰《立基》”這條材料,用上了。這條材料,許多有關伏羲資料的書里都未輯入,天水伏羲文化研討會的所有論文也都未引用,但其實很重要,所以提一下。

  陜西的炎帝陵、黃帝陵在舉行國際性的祭典時都要我作過對聯,錄黃帝陵的一幅如下:

  根在黃陵,五千年古柏參天綠。

  澤流赤縣,九萬里春潮動地來。

  沒有具體講黃帝的許多偉大貢獻,比較空靈,也有飛動之勢。為卦臺山伏羲廟作的這一副把伏羲氏的重要貢獻都寫了進去,比較質實,生動性差一些。

卦臺山

  附錄2:《卦臺山伏羲廟記》拓片

《卦臺山伏羲廟記》拓片(全)

《卦臺山伏羲廟記》拓片(上部)

《卦臺山伏羲廟記》拓片(中部)

《卦臺山伏羲廟記》拓片(下部)

  附錄3:《天水詩書畫研究院籌建碑記》拓片

《天水詩書畫研究院籌建碑記》拓片(全)

  附錄4:霍松林題《麥積流韻》

《題麥積流韻》:鄉賢書畫創人文,領導題詞用意深。喜看麥積風景好,高樓綠樹建新村。

霍松林為天水作家龐瑞林題《苦太陽》

相 關 新 聞

·霍松林先生教書育人及學術研究漫談發言摘要·陜西師范大學紀念霍松林先生誕辰100周年
·紀念霍松林先生誕辰100周年暨長安文化與中國文學學術研·杜松奇:百年松林,一代宗師——深切緬懷霍松林先生
·霍松林先生撰書抗戰詩詞(圖)·紀念霍松林先生詩詞聯曲雅集(三)
·霍松林先生撰書《香港回歸賦》·霍松林:盧溝橋戰歌
·唐音閣里識松風(圖)·最后一次拜年

新 聞 推 薦

天水在線視頻|天水人的夏天從一碗鍋鯫開始

·“吉祥鳥”AC313A大型民用直升機成功首飛(圖)
·上海全市16個區實現社會面清零
·農業農村部:全力以赴抓好小麥機收和“三夏”生產
·土耳其總統表示不會同意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
·普京:美國在烏克蘭的生物實驗室本質上是在研發生物武器
·北京連續多輪篩查,為何還有混管陽性檢出?
·航行警告:黃海北部執行軍事任務 禁止駛入
·俄羅斯國家杜馬宣布退出波羅的海議會大會
·德國專家說西方譴責俄羅斯凸顯“雙重標準”和虛偽
·普京:將對北約軍事基礎設施擴張做出回應
·初步考慮天津本輪疫情與污染的進口冷鏈食品關聯
最 新 圖 片
天水在線視頻|天水人的夏天從一碗鍋鯫開始 天水市收看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 天水考區2651人參加2022年上半年中小學教師 天水市收看全省掃黑除惡斗爭常態化推進會(圖 天水市副市長董小平開展全國助殘日走訪慰問 天水人的夏天從一碗鍋鯫開始(圖)
評論內容:

(最多300個字符)
  查看評論

 天水資訊
·天水在線視頻|天水人的夏天從一碗鍋鯫開始
·天水市收看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電視
·【自建房安全專項整治】秦州區教育局召開教育系統自
·【“一把手”談作風】區民政局:踔厲奮發勇擔當 篤行
·秦安縣與讀者集團召開文化旅游服務項目座談會(圖)
·天水市五院召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會議(圖)
·天水市第三人民醫院開展自建房安全檢查(圖)
·星火機床公司開展庫房管理人員業務知識培訓(圖)
·秦安縣領導督查撂荒地整治和糧食生產等農業農村重點
·關于更新天水市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24小時咨詢服務
·天水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召開“建強副中心、走出新路
·天水考區2651人參加2022年上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
·【創城看變化】甘谷:綠化提升為“創城”添彩增色(圖
·秦安縣領導到縣統計局調研指導統計工作(圖)
·周濟等縣領導調研秦安縣高考備考工作(圖)
·甘谷縣第19個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啟動(圖)
·甘谷縣組織收看全省掃黑除惡斗爭常態化推進會(圖)
·麥積區收聽收看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
·武山縣召開2022年度農村電影公益放映映前培訓會(圖)
·省文旅集團在甘谷縣考察雅路人非遺文創麻鞋工作(圖
·武山縣召開第二批專項債券項目工作推進會議(圖)
·康泰來 趙虎生督查全區自建房安全專項整治工作(圖)
·解決“暢返不暢” 群眾行路不再難(圖)
·康泰來 趙虎生督查恒大溫泉小鎮項目(圖)
·張家川縣十七屆人民政府召開第10次常務會議
 文化歷史
·虎年說虎丨兵權在手 虎虎生威
·虎年說虎丨驚喜不驚喜?“羊咬驢尾”“虎”卻亮了
·2022年春節緣何沒有“大年三十”?
·張衡、李時珍、唐伯虎……這些屬虎名人出生那年發生
·小年來了,除了這些習俗你還聽過別的嗎?
·作者去拯救中華民族了,小說自此“無限期停更”
·盧溝橋事變報道第一人:用生命記錄抗戰的戰地記者
·親歷者揭秘人民大會堂建設背后的故事
·大年初二話民俗 回娘家祭財神爺
·2021農歷年為何稱“辛丑牛年”?
·2021年為啥“晚春節”?
·臘八節的由來與朱元璋有關?它的習俗不只有喝粥
·抗美援朝運動在甘肅(圖)
·中國的節日文化
·老兵高晉文:親眼看著黃繼光犧牲
 博 客
·《說天水》(二)
·《說名人》(八)
·《說名人》(七)
·《麥積圣歌》第六場
·《說名人》(六)
·《麥積圣歌》第五場
·《麥積圣歌》第四場
·《麥積圣歌》第三場
 播 客

·天水在線《說伏羲》街訪(第三
·天水在線《說伏羲》街訪(第二
·天水在線《說伏羲》街訪(第一
·卦臺之春
·“飛閱”春天里的麥積山
·煙鋪大櫻桃,一個有故事的櫻桃
·天水在線《說名人》(第十五集
·天水在線《說名人》(第十二集
 娛 樂

·2022年春節檔:新主流電影引熱議 
·2022年電影春節檔總票房突破45億
·正月初一至初三電影票房達34.75億元
·春節觀影成賀歲“新年俗”
·看到這些春晚里的節目,你的“DNA動了”沒?
·總臺2022年春晚:奏響新征程上的迎春曲
·大年初一總票房位列中國影史單日票房第二
·2022春晚節目單出爐!
·春節檔新片預售票房突破3.2億元 你想去看哪一部?
·《2022年春節聯歡晚會》進行第三次彩排

 社 會
·組建網游情侶…… 警惕這些“前沿”業態新騙局
·這個所謂的“全國攝影藝術大賽”,借賽圈錢誰操盤?
·“2021年度十大健康謠言榜單”揭曉
·3月5日22時44分“驚蟄”:春雷一聲響,九盡桃花開
·二月二你有理發的打算嗎
·短視頻總讓你欲罷不能,刷還是不刷?
·時隔50多年!野生“虎蹤”重現大興安嶺
·一個返鄉青年用短視頻建構的家鄉
·白方禮精神傳承者為天水貧困學子捐贈2萬元助學金(圖
·涉腐洗錢犯罪嫌疑人范繼萍被引渡回國

經營許可證編號:甘B2-20050006 Copyright 2005-2006  天水在線網站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電話:0938-8218028 13893879576 QQ:57530489 郵箱:tswjy@126.com 

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