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玄高(402~444年),本姓魏,俗名靈育。釋玄高為馮翊萬年(今陜西臨潼東北70里)人。其母寇氏,本信道教,于后秦姚興弘始四年二月八日生男孩,因生時室內有祥瑞之兆,起名靈育。
釋玄高的童年,正值佛道二教都在蓬勃發展。靈育12歲時,受佛教影響,入終南山,堅決要求出家。山僧見其年幼未收為僧。返回家后過了兩年得到父母的應允又重上山,背俗乘世,出家為僧,更名玄高。
釋玄高生性聰明,出家后刻苦學習,進步很快。15歲已成名僧,能為山僧“說法教化”。滿20歲受足戒后,他聽說著名禪師浮馱跋陀在石筆寺專攻律部,并潛心習禪,禪法弘傳,特前往拜師,不到半月時間,就能妙通其禪法。跋陀禪師給玄高說:“佛子乃能深悟佛法,精通禪律,我很高興,你已先我成佛。從此,我就不敢再接受你的拜師之禮了。”
后來釋玄高云游到秦州(今天水市秦州區),隱居在天水東南80里的麥積山,收徒授學,教習禪道。從他學習的僧眾達百余人。長安的高僧釋曇弘此時也隱居于麥積山,也以禪法為業。
公元414年,西秦的乞伏熾槃于永康三年兼并南涼自立為河南王,屬地橫跨隴西,西接涼州。他為了統治隴秦,拜請麥積山主持釋玄高“杖策西秦”。從此,玄高兼任了一段時間的地方官員,但玄高并未出山,仍然在麥積山修行、講學。此時麥積山有學僧百余人,學僧“崇玄高義訓,稟玄高禪道”。他經常與隱居在麥積山的長安沙門釋曇弘等高僧相會,還接待過外國禪師曇無毗,并與其交流禪道,相互學習。河南王手下有兩位僧人,深得乞伏熾槃寵信,權勢很大。曇無毗回本國后,他們2人便向河南王世子乞伏曼進讒言,誣告玄高蓄聚徒眾,將要圖謀不軌。乞伏曼聽信讒言,就要加害玄高師徒,幸虧乞伏熾槃不許,結果把釋玄高擯斥到了河北的林陽堂山。
曇弘法師聽說玄高遭誣被擯,冒險從四川回到河南王所在地,替玄高辨明清白。河南王遂請玄高回國,尊奉為國師,大弘佛法。
北魏太武帝神麚元年(428年)玄高從河南國內游歷到涼州,受到北涼王沮渠蒙遜的特別禮遇。玄高在涼州講法訓禪,連海西僧人都來學習,足見他已被公認為禪學宗師。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魏太武帝拓拔燾滅了北涼,拓拔燾的舅父陽平王杜超請玄高去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玄高在平城繼續坐禪法化。太子拓拔晃篤信佛教,拜釋玄高為師。后因拓拔燾篤信道教,又聽信崔浩和寇謙之讒言:“玄有謀心,若不誅除,必為巨害”。河南王(太武帝)拓拔燾大怒,即令將玄高逮捕入獄。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年)九月十五日,釋玄高被殺害于平城東隅,時年僅有43歲。 (《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