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景宣(生卒年不詳),字暉遠,天水顯親(今甘肅天水秦安縣北)人,北周著名大臣。父權曇勝,西魏隴西郡守,卒后贈秦州刺史。
景宣少年時即聰穎異常,敏悟過人,喜任俠,宗族鄉黨無不贊嘆其才能。權景宣17歲時,北魏行臺蕭寶夤向朝廷表奏任為輕車將軍,隨他征戰四方。及寶夤(yín)敗,景宣蟄居鄉里。
北魏太祖平定隴右一帶后,擢撥權景宣為行臺郎中。北魏孝武西遷,授景宣為鎮遠將軍、步兵校尉,加平西將軍、秦州大中正。西魏文帝大統初(535年),轉為祠部郎中。
權景宣自幼通曉兵法,智略過人,跟隨太祖相繼平定弘農、大破沙苑,皆沖鋒陷陣、英勇無敵。又轉為外兵郎中,主管軍政事務,曾跟隨開府于謹救援洛陽,負責督課糧儲等后勤保障工作。
當時,洛陽剛被收復,權景宣率領士兵出城采運材料。恰遇東魏兵來進攻,權景宣只帶領20余騎兵,且戰且走。手斬數名敵兵,只身突圍,并偽作太祖書信一封,招募得500余人,對外聲言西魏大軍將很快來馳援。東魏將段琛等率領軍隊到了九曲,懾于權景宣的英勇善戰,不敢冒然進攻。
東魏將王元軌進犯洛陽,權景宣與廷孫等擊敗了數次侵犯,因功勛卓著授大行臺左丞。后又進駐宜陽,攻襄城,俘虜東魏郡守王洪顯,俘斬500余人。得到魏文帝嘉獎,被征入朝。封為顯親縣男,邑300戶,除南陽郡守。
權景宣駐守南陽后,廢除了征民戍守造成田園荒蕪等不合理制度,只修起城樓,多備軍資器械,寇盜一時銷聲匿跡,民得肆業,百姓交口稱贊,為權景宣立碑頌德。太祖特意賞賜粟帛,以表彰其治理之功。后又遷廣州刺史。
北周武帝天和初(566年),權景宣授荊州總管、荊州刺史,主持17州軍政事務,進爵千金郡公。南朝陳湘州刺史華皎舉州歸附北周,請求援兵。皇市敕令權景宣統領水軍支援華皎。權景宣到夏口時,陳人已經先至。
權景宣因為長期任遇隆重,遂驕傲恣縱,兼納賄賂,指揮軍隊也朝令夕改。剛與陳水軍交戰,便一敗涂地,損失船艦器仗無數。權景宣戰敗,理當問罪,朝廷念其功勛卓著,不忍加罪,便遣使赦免了他。
不久,權景宣遇疾而卒。贈河、渭、鄯3州刺史,謚曰“恭”。 (《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