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琰(生卒年不詳),字叔起,北魏天水郡上邽人。入仕后,歷任兗州司馬、團城鎮副將,其后入京師平城(今山西大同),任淮南王拓跋他府長史,掌王府機密,參與軍機籌劃。
趙琰兒時,苻氏叛亂,趙琰被奶媽帶著奔逃到壽春,長到14歲才回到老家。趙琰向來精心奉養父母,茶水飯食,必親自調弄。皇興年間(467~471年),京城缺糧,奴婢碾粟篩出癟谷,趙琰看見狠狠把她教訓了一頓,責令她留下輕谷。曾送兒子趙應到冀州訂親,隨從的人在路上偶然得到1只羊,走了30里后,趙琰知道了,責令仆人送還原處。又在經過的路邊,主人準備了羊肉湯,趙琰查知這是偷殺的羊,始終不愿就餐。派人購買耜刀,發現多了6把,立即讓人送還主人。刀主為他所感動,堅決不收,趙琰命人把刀放下就走。開始趙琰任兗州司馬,轉任團城鎮的副將。歸還京城,任淮南王元他幕府長史。當時禁制很嚴,不讓大臣越關葬于故鄉,趙琰不能歸葬雙親達30年之久。到祭祀拜獻的時候,總是不能不想未能歸葬雙親的事。每每逢年過節,總不接受子孫的慶賀。隨著年紀漸高,孝順之情越來越深厚。他感嘆歲月推移,而遷墳無期,于是不吃鹽粟,斷除眾味,只吃麥食。80多歲時去世。后魏遷都洛陽,趙琰的兒子趙應等才將祖宗的遺骨運回故鄉并予以安葬。(《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