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逸(生卒年不詳),字思群,十六國時秦州天水郡(今甘肅天水秦州區(qū))人,漢光祿大夫趙融的后代。其父趙昌,任過后趙的黃門侍郎。趙逸自幼好學(xué),才思敏捷,及長成,已是隴右知名的名士。后秦姚興時,為中書侍郎,協(xié)助中書令管理宮廷文書和奏章。姚興弘始十年(408年),“為興將齊難軍司”,隨左仆射齊難征討夏軍赫連屈丐部,結(jié)果戰(zhàn)敗,趙逸被俘。大夏天王赫連勃勃(匈奴人)見趙逸有文才,任用為著作郎。
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北魏帝拓跋燾親率精兵攻入夏都統(tǒng)萬城(在今內(nèi)蒙古烏審旗與陜西靖邊縣交界),見到趙逸頌揚(yáng)夏主赫連氏的詞作后,生氣地說:“此豎(赫連氏)無道,安得為此言乎!作者誰也?其速推之。”司徒崔浩勸阻說:“彼之謬述,亦猶子云之美新。皇王之道,固宜容之。”北魏世祖拓跋燾依其言,遂不再追究。因其善作詩、賦,文筆出眾,為朝野人士稱贊,不久,拓跋燾便任命趙逸為中書侍郎。神麚三年(430年)三月上巳,拓跋燾集眾臣在白虎殿賦詩,特命趙逸制詩序,領(lǐng)眾人唱和。后來趙逸被任命為“寧朔將軍、赤城(今河北赤城縣)鎮(zhèn)將,綏和荒服,十有余年,百姓安之”。赤城北部臨近荒漠,盜賊時出,趙逸勵精圖治,興利除弊,使百姓有了一個安定的生存環(huán)境。后以年老再三上書請求免職,過了很久,才得允準(zhǔn)。致仕后,“性好墳素,白首彌勤,年逾七十,手不釋卷。凡所著述,詩、賦、銘、頌五十余篇”。
趙溫,字思恭,是趙逸的兄長。他“博學(xué)有高名”,后秦姚泓時任天水郡太守。“劉裕滅泓,(趙溫)遂沒于氐”。氐王楊盛與其子楊難當(dāng),奪得漢中之后,就任命趙溫為輔國將軍、秦梁二州刺史。北魏政權(quán)建立之后,楊難當(dāng)投降,做了魏的蕃屬,北魏世祖拓拔燾任命趙溫為楊難當(dāng)府司馬。后,趙溫“卒于仇池”。
趙遷,是趙逸的伯父。曾擔(dān)任姚萇尚書左仆射,卒于長安。 (《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