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洪(285~350年),字廣世,氐族人。東晉十六國時大秦國(史稱前秦)的奠基者,其子苻健正式立國后,追謚為“惠武帝”,廟號“太祖”。
苻洪原姓蒲,西晉秦州略陽郡臨渭(今甘肅秦安縣東南)人。武帝太康六年(285年)出生時,隴右大雨連綿,山洪暴發,其父蒲懷歸便為其取名“洪”。蒲洪自小愛好讀書、騎馬、射箭,稍長即顯示出優異于他人的謀略,且善于團結人。凡部落內貧弱者,必出家資以施濟,因而獲得族人擁戴。20歲左右時,晉王室成員間的爭奪權力之戰無休無止,原依附于西晉的北方各族豪強勢力趁機而起。蒲洪不愿看到自己所在的部落在動亂中受到侵害,決定樹幟自保,拿出全部家資,招兵買馬。
晉懷帝永嘉四年(310年),蒲洪起兵,稱盟主。時在平陽(今山西臨汾)稱帝的匈奴人劉聰欲拉蒲洪為部屬,遣使往拜為平遠將軍。但蒲洪不愿受制于人,拒絕不受,旋自稱護氐校尉、秦州刺史、略陽公,以所居臨渭縣為屬地。略陽郡諸部氐人見蒲洪勢強,紛紛依附,求其保護。此后八九年,蒲洪目睹了西晉末年隴右動亂和西晉王朝被滅以及東晉的偏安南去,期間他一直護佑著氐人部落不為外強侵襲。
前趙光初二年(319年),已在長安稱帝的劉曜(劉聰族弟)向隴右進兵,蒲洪知難抵拒,始歸附,被封率義侯。光初十二年(329年),前趙為羯人所立后趙所滅,蒲洪見后趙將石虎軍鋒甚勁,便遣使請降。石虎因蒲能率先歸附,薦封其為冠軍將軍,并委托主持隴右軍事,稱“監六夷軍事”。后趙建平四年(333年),蒲洪到長安見后趙丞相石虎,建議遷隴右豪族及氐、羌民眾充實關東。石虎正欲謀徙隴右氐、羌以防叛離,遂依其議,令遷秦、雍二州民眾及氐、羌族人10余萬戶于關東,并以蒲洪為龍驤將軍、流人都督,令屯軍枋頭(在今河南浚縣西南,其地距趙都鄴城不遠)。從此,蒲洪及所部從隴右移居中原。次年,石虎繼立為后趙主,稱天王,視蒲洪為親信。蒲洪也率部為后趙屢次平亂,多有戰功,晉升至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都督雍秦州諸軍事,領雍州刺史,封略陽郡公。
后趙大(太)寧元年(349年)石虎死,后趙王室成員相互傾軋,秩序大亂。聚居枋頭一帶的秦、雍民眾深感不安,要求仍回關隴。后趙新繼立的石遵(石虎子)恐蒲洪有變,免去蒲洪都督職。時蒲洪亦有背趙之意,不久便遣使往建康(今南京),表示歸附東晉。次年,東晉穆帝司馬聃封蒲為氐王,授使持節、征北大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冀州刺史、廣州郡公,其子蒲健亦封授官職。時蒲洪父子所統之眾連同流民,計10余萬,共推蒲洪為主。后趙主石鑒(石遵繼立半年后已被殺)恐蒲洪威脅鄴城(在今河北臨漳),便命蒲為都督關中諸軍事、征西大將軍、雍州牧領秦州刺史,往屯關中。與蒲洪一同遷屯關東的羌人首領姚弋仲,亦有奪據關隴之志,恐蒲洪先入,率所部5萬攻蒲洪。蒲洪率眾迎戰,大敗姚弋仲,殺所部3萬人,致姚弋仲從此一蹶不振。
擊敗姚弋仲后,蒲洪躊躇滿志,決心自立霸業,便到附近寺廟抽簽問卜,適簽文中有“草付應王”等語,又因其孫蒲堅背上曾隱現“草付”字樣,以為均屬吉兆,便下令以“草付”兩字之合成,改蒲姓為“苻”,繼則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于、三秦王,樹幟獨立。一天,與謀士計議進兵,說:“……孤取天下,有易于漢祖”軍師將軍麻秋本為后趙將,因兵敗被迫降苻洪,常心存芥蒂,見苻洪一時得意, 便假意勸苻取長安,并宴請苻洪,趁機在酒中下了毒,欲一舉消滅苻氏及諸子,兼并其眾。其子苻健見父親中毒,率兵將麻秋斬首。然苻洪已不能救,臨終前對苻健說:“所以未入關者,訲州可指時而定,今見困豎子,中原非汝兄弟所能辦,關中形勝,吾亡后便可鼓行而西!闭f完而卒,年66歲。
苻健(317~355年),字建業,氐族人,苻洪第三子。自幼甚聰慧,稍長即喜好讀書和練習騎馬射箭,且好助他人,頗有父風。為此不僅受到苻洪和族人稱譽,而且受到后趙主石虎的特別器重。石虎在鄴城(今河北臨漳境)稱帝時,特意讓苻健到京城陪侍。石虎雖對苻洪有防外之心,卻視苻健如親嫡。石虎死后,鄴城動亂,苻健趁間逃出,并斬將奪關,奔回其父所屯之枋頭(在今河南?h境內),助父擊敗羌人頭領姚弋仲的進攻,謀興霸業。旋苻洪為麻秋所害,苻健即收斬麻秋,并繼父統領其眾。
其時關東動蕩,后趙國已經分裂,且大部分為石虎養孫、漢人石閔(已改冉閔)所據,并在后趙舊都襄國(今河北邢臺)稱帝。冉閔從早視苻氏為勁敵,有除滅之意。羌族豪強姚弋仲亦欲再起與苻氏爭鋒。苻健度其形勢,繼位后廢除其父所立三秦王稱號,宣布接受東晉帝先前授予的右將軍,監河北征討前鋒諸軍事、襄國公等官爵,并遣使往建康請朝命。同時,遵其父臨終遺命,積極準備西進關中。時長安由自稱晉征北將軍、雍州刺史的杜洪占據。為了麻痹杜洪,苻健大張旗鼓地在枋頭興建宮室,督促百姓準備播種冬麥,以示無西進之意。
東晉穆帝永和六年(350年)八月,西征準備就緒,苻健遂自稱征西大將軍、都督關中諸軍事、雍州刺史,分軍兩路西進,以其弟苻雄和兄子苻菁各率一支分別從潼關和軹關而進,會攻長安。苻健隨苻雄軍而進,與苻菁臨別時,執手囑咐:“事若不捷,汝死河北,我死河南,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大軍渡河后,焚橋以示決心。苻健部攻潼關,杜洪部將張先抵拒失敗,撤回長安。旋兩路皆進入關中,所至紛紛投降。十月,會攻長安,杜洪不能守,棄城逃走。十一月,苻健入長安。見關中民心思晉,便順民意,派使者住建康向晉帝報捷。于是,秦、雍郡、縣,大都歸附。后趙涼州刺史石寧據秦州上邽(治今天水市東)以拒,苻健命苻雄率部進軍隴右,將石寧擊斬。
關隴既定,苻健于次年(351年)正月在長安即天王、大單于位,國號“大秦”(簡稱秦,史稱前秦),建元“皇始”,以苻雄為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領車騎大將軍、雍州牧。還下令建宗廟、社稷,赦死囚,繼則陸續改革政治,廢除后趙苛政,并分遣使者訪問民苦,搜羅人才,減輕賦稅,又放寬宮殿之禁,除侈靡之風。不到一年,歷經后趙殘暴統治和兵亂之苦的關中百姓,頓感一新。
前秦皇始二年(352年)正月,從苻雄等人所請,苻健即皇帝位。時杜洪故將張琚屯宜秋(在關中渭北),亦自立為秦王,置百官。苻健親率2萬軍討伐,斬張琚。又派苻雄、苻菁統軍2萬以援許昌為名,東略關東,擊敗東晉軍,取許昌,并遷關東5萬余戶居民充實關中;适妓哪(354年),東晉權將桓溫率4萬軍北上伐秦,苻健遣太子苻萇、丞相苻雄督5萬軍抵拒。兩軍戰于藍田,秦軍敗,晉軍直進至灞上(在長安東),三輔郡、縣紛紛附晉,百姓持牛、酒迎勞晉軍。延至夏,晉軍糧食不濟,苻雄督軍與晉軍戰于白鹿原。結果,晉軍失利,死者萬余,桓溫被迫出潼關南撤。接著,苻健又遣軍分別平定曾經響應桓溫的一些州、郡。擊敗桓溫,平定郡縣后,符健更加留心政事,優禮耆老,修尚儒學,從此前秦所轄地區進入了一個較少戰亂、安定發展的時期。皇始五年(355年)春,關隴地區發生蝗災,莊稼、百草幾至殆盡,以致牛馬無食,相互嘬毛。苻健令減除百姓租賦,并且從自己做起,減少膳食,以素服為衣。同年夏因病而歿,年39歲。謚“明皇帝”,廟號“世宗”(后改“高祖”)。
苻雄,字元才,是苻洪的第四子。年輕時喜讀兵書,多謀略。他能施舍下士,熟悉射箭和騎馬,有政術。苻雄擔任佐命元勛,職位相當于將相,權力等同于國君。他廉恭奉法,深受苻健的喜愛。后苻雄死,苻健悲慟欲絕,大哭不止。謚號敬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