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茂搜(生卒年不詳),十六國時期仇池國的建立者,為氐族首領楊千萬的外甥,后納為養子,改名楊茂搜。
氐族楊氏原為西夷的一支,自號白馬。“秦漢以來,世居岐隴以南,漢川以西,自立豪帥。漢武帝遣中郎將郭昌、衛廣滅之,以其地為武都郡。自汧渭抵于巴蜀,種類實繁,或謂之白氐,或謂之故氐,各有侯王,受中國封拜”。氐族“俗能織布,善種田,畜養豕、牛、馬、驢、騾”。東漢末年時,氐族楊氏居于略陽郡清水縣(今甘肅清水縣),楊騰乃“部落大帥”。建安十六年(211年),楊騰的兒子楊駒率部南遷今隴南西和縣的仇池山。這里“四面斗絕,高七里余,羊腸蟠道三十六回,其上有豐水泉,煮土成鹽。”山上平坦廣闊,有良田百頃,故又號“百頃山”。氐族在此聚居,也在漢末魏初社會動蕩的夾縫中,初步成為一支割據力量。 楊騰之后繼任者為楊千萬,曹魏封其為百頃氐王。至楊千萬孫楊飛龍時,氐族楊氏勢力開始逐漸強盛起來,晉武帝封楊飛龍為平西將軍。
楊飛龍無子,便領養外甥令狐茂搜為子,改名楊茂搜。楊茂搜繼承并致力于楊氏的事業,部族力量進一步強大。 晉惠帝元康六年( 296年),楊茂搜自號輔國將軍、右賢王,得到氐族部眾和各部落的擁護,并“推以為主”,創建了仇池國,史稱前仇池國。
仇池國建立后,楊茂搜一方面招撫氐羌部眾,擴充實力;一方面又借關中混亂之機,廣納賢才,一時“關中人士流移者多依之。”這些舉措,既增加了人口,又吸引不少漢族百姓歸附仇池。這對于促進民族融合,推動生產發展和民族間文化交流,都產生了積極作用。于是,楊氏仇池政權得到西晉政權的認可,晉愍(mǐn)帝封楊茂搜為驃騎將軍、左賢王。這時,仇池政權力量達到鼎盛,其轄地擴及武都、陰平二郡。楊茂搜在位21年,于東晉元帝建武元年(317年)去世。
楊茂搜去世后,其子楊難敵繼位。不久,仇池國出現分裂,楊難敵與其弟楊堅頭一分為二,楊難敵自號左賢王,屯下辨;楊堅頭號右賢王,屯河池。接著,楊氏子弟長期陷于奪權斗爭之中,國力漸趨衰弱。楊難敵死,其子楊毅繼位,自號使持節、龍驤將軍、左賢王、下辨公,又以楊堅頭子楊盤為使持節、冠軍將軍、右賢王、河池公。為了延續其政權,仇池國向東晉納貢稱臣,晉以楊毅為征南將軍。東晉成帝咸康三年(337年),楊毅族兄楊初襲殺楊毅,“并有其眾,自立為仇池公,臣于石虎,后稱藩于晉”。“永和十年(354年),改初為天水公”。永和十二年(356年),東晉穆帝改封楊初為天水公。第二年,楊毅的小弟楊宋奴使讓他姑姑的兒子梁三王“因侍直手刃殺初”。但楊初之子楊國又“率左右誅三王及宋奴,復自立為仇池公”。桓溫上表晉穆帝,封楊國為秦州刺史,楊國之子楊安為武都太守。永和十四年(358年),楊國從叔楊俊又殺楊國自立,并向前秦稱臣。楊國之子楊安起兵反叛前秦苻生,并殺掉楊俊,再次向東晉稱臣。楊安死,其子楊世自立為仇池公。太和三年(368年),晉廢帝封楊世為秦州刺史,楊弟楊統為武都太守。楊世死后,楊統取消楊世之子楊纂的繼承權,自立為王。楊纂為了奪回王位“聚黨襲殺統,自立為仇池公”,并遣使與東晉通好稱臣,簡文帝封楊纂為秦州刺史。
其時,在北方幾個割據政權中,前秦勢力最為強大,基本統一了黃河中下游地區。而本來就非常弱小的仇池國,經過數十年王室子孫的權利之爭,國力則進一步削弱。咸安元年(371年),前秦苻堅遣楊安率兵攻伐仇池國,一舉破之,“徙其人于關中,空百頃之地”,前仇池國就此而亡。從楊茂搜296年建立仇池國,至371年楊纂亡國,前仇池國傳九王75年。
前仇池國滅亡后,楊氏子孫還先后建立后仇池國(385~ 443年)、武都國(443~478年)、武興國(478~528年)、陰平國(478~580年),加上前仇池國共五個政權。這五個前后相繼的楊氏氐族政權,相對于十六國時期其他政權,可以說是地小民寡,實力最弱,因此,其政權沒有被史家列入十六國行列。但是,最為弱小的仇池國,雖然經常在強國爭霸的夾縫中,幾面討好以求偏安,但卻斷續相繼、不絕如縷,自西晉至北周前后存在了280多年,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諸政權中存續時間最長的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