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特(生卒年不詳),字玄休,巴西宕渠人,后遷天水略陽(今甘肅天水秦安縣)。西晉末年天水等六郡流民起義領袖和十六國時期成漢政權的奠基者。
李特先祖“為廩君之苗裔也。……秦并天下,以為黔中郡,薄賦斂之,口歲出錢四十。巴人呼賦為賨(cóng),因謂之賨人焉”。漢高祖劉邦為漢王時,曾募賨人平定三秦。漢朝建立后,賨人求還鄉里,高祖“更名其地為巴郡。”漢末,張魯居漢中,值天下大亂,賨人“自巴西之宕渠遷于漢中楊車坂,抄掠行旅,百姓患之,號為楊車巴。魏武帝克漢中,特祖將五百余家歸之,魏武帝拜為將軍,遷于略陽,北土復號之為巴氏。特父慕,為東羌獵將”。
李特年少時曾“少仕州郡,見異當時,身長八尺,雄武善騎射,沉毅有大度”。晉惠帝元康六年(296年),關中饑饉,疾疫流行,關隴氐羌民眾推舉齊萬年舉兵起義。“(當時),關西擾亂,頻歲大饑”,天水、略陽等六郡百姓淪為流民,“乃流移就谷,相與入漢川者數萬家”,約有十余萬口。李特與同鄉閻式、趙肅、李遠、任回等也隨流民流入四川劍閣一帶。當初,流民入川得到西晉統治者的許可,“由是散在益、梁,不可禁止。”大量流民入川后,為求食散處各地為豪強做傭工。
永康元年(300年),晉惠帝命成都內史耿滕代替趙廞為益州刺史,有割據之心的趙廞殺掉耿滕,自稱大都督、大將軍、益州牧。李特入蜀后,便率部下四千騎歸附與他同郡的趙廞(xīn),不久,李特弟李六庠因善將兵、曉兵法,反遭趙廞嫉恨并借口大逆不道而殺之,又殺其“子侄宗族三十余人”。接著趙廞又命部下費遠和犍為太守李苾、督護常俊督萬余人進攻時在綿竹的李特,李特集合流民七千人大敗趙廞軍后,進攻成都,趙廞兵敗為部下所殺。趙廞死后,晉惠帝又任“梁州刺史羅尚為平西將軍、領護西夷校尉、益州刺史,督牙門將王敦、上庸都尉義歆、蜀郡太守徐儉、廣漢太守辛冉等凡七千余人入蜀”。同時。朝廷以李特等討伐趙廞有功,封李特為宣威將軍、長樂鄉侯,李特弟李流為奮威將軍、武陽侯。此時羅尚等地方統治者擔心“流人剛剽而蜀人懦弱,客主不能相制”。為防止流民為亂,強迫流民限期當年七月還歸故地,并派廣漢太守辛冉催遣流民。“辛冉性貪暴,欲殺流人首領,取其資貨,乃移檄發遣。又令梓潼太守張演于諸要施關,搜索寶貨”。散處梁、益二州各地的流民,貧困交加,“及聞州郡逼遣,人人愁怨,不知所為”,難以成行。李特面對“水雨將降,年谷未登,流人無以為行資”的境況,多次請求放寬歸鄉時間。李特為流民請命,受到無依無靠的流民信任和擁戴,“遂相與詣特。特乃結大營于綿竹,以處流人”。李特再次請求經辦遣返流民的辛冉放寬歸鄉時間,辛冉不僅不同意,反而到處張貼懸賞令,企圖殺害李特兄弟。懸賞令遂被李特命人悉數揭回,改換為“能送六郡之豪李、任、閻、趙、楊、上官及氐、叟侯王一首,賞百匹”。此榜一出,更受到流民的擁護。故本不愿被遣返的流民“咸往歸特,……旬月間眾過二萬。(其弟李流)亦聚眾數千”。于是,李特將歸附流民分為二營,李特居北營,其弟李流居東營。
正當李特一邊安撫歸附的流民,一邊派人繼續與羅尚談判放寬歸鄉時間之時,羅尚部下廣漢太守辛冉和犍為太守李苾認為,如果給流民放寬歸鄉時間,則“日復一日,流人得展奸計。李特兄弟并有雄才,吾屬將為豎子虜矣。”乃命廣漢都尉曾元、牙門張顯、劉并等潛率步騎三萬突襲李特,羅尚亦遣督護田佐出兵增援。這次偷襲反被李特“發伏擊之,殺傷者甚眾,”田佐、曾元、張顯也死于非命。六郡流民在請求放寬歸鄉時間不允,又不斷遭到地方貪官暴吏的暗算和圍攻下,被逼無奈,只好揭竿起義,推李特為首領,任鎮北大將軍,其弟李流為鎮東將軍,發兵廣漢進攻辛冉。辛冉每戰輒敗,羅尚派李苾及費遠率眾救冉,但“憚特不敢進。”辛冉難以支撐,棄廣漢奔江陽。李特占據廣漢,任李超為太守。接著,李特兵向成都攻羅尚,羅尚固守成都城中不敢出戰。“于是特自稱使持節、大都督、鎮北大將軍,承制封拜一依竇融在河西故事。兄輔為驃騎將軍,弟驤為驍騎將軍,長子始為武威將軍,次子蕩為鎮軍將軍,少子雄為前將軍,李含為西夷校尉,含子國離、任回、李恭、上官晶、李攀、費佗等為將帥,任臧、上官惇、楊褒、楊珪、王達、麴(qū)歆等為爪牙,李遠、李博、夕斌、嚴檉、上官琦、李濤、王懷等為僚屬,閻式為謀主,何世、趙肅為腹心”。并與“蜀人約法三章,施舍振貸,禮賢拔滯,軍政肅然”。得到蜀中百姓的擁護和認可,當地“百姓為之謠曰:‘李特尚可,羅尚殺我’”。殘暴而貪腐的羅尚向為“百姓患”,在失去了人心、多次敗于李特之后,仍不甘失敗,“乃阻長圍,緣水作營,自都安至犍為七百里,與特相距”。
羅尚陷入被動后,西晉河間王司馬颙(yóng)急發援兵,遭督護衙博、廣漢太守張征討伐李特,南夷校尉李毅也遣兵五千馳援羅尚,羅尚也派督護張龜駐軍繁城。面對敵人3道并發,李特沉著指揮,命其子李蕩、李雄襲擊衙博;李特親帥一支兵馬反攻張龜,“龜眾大敗”。衙博接連敗在李蕩、李雄手下,“死者太半”。衙博逃至葭(jiā)萌,李蕩等進軍葭萌,“博又遠遁,其眾盡降于蕩”。敵人的3路圍攻不僅破解,而且巴西郡也歸附李特,起義軍力量進一步強大。于是,在太安元年( 302年),李特建立流民政權,“自稱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諸軍事、大將軍、大都督,改年建初,赦其境內”。接著,李特再攻張征,“征依高據險,與特相持連日”,李特反被包圍,危急時刻,李特子李蕩“衣重鎧,持長矛,大呼直前,”及時趕來救父,張征敗逃,李蕩“水陸追之”,張征大敗而亡。
與此同時,李特命其子李驤與李攀、任回、李恭“屯軍毗橋,以備羅尚”。羅尚不斷出兵挑戰,均被李驤等破之。李流也引兵駐扎在成都之北,與李驤合兵圍攻羅尚,“尚軍亂,敗還者十一二”。西晉涼州刺史許雄派兵攻打李特以救羅尚,反被李特大敗。李特乘勝攻破羅尚水軍,進而攻入成都城,蜀郡太守徐儉以成都小城降,李特任李瑾為蜀郡太守,并安撫城中百姓。羅尚守據成都大城自守。
蜀中戰亂不斷,百姓危懼,結為村堡以自保,并“請命于特,特遣人安撫之”。益州從事任明認為百姓流離,有機可乘,與羅尚密謀離間百姓,以內外夾擊李特。于是任明潛逃出城“說諸村,諸村悉聽命。還報尚,尚許如期出軍,諸村亦許一時赴會”。太安二年(303年)晉惠帝命荊州刺史宋岱、建平太守孫阜將兵前來解救羅尚。孫阜兵至德陽,李特遣李蕩督李璜協助任臧出兵阻擋。羅尚抓住李特分兵出擊這一機會,率大軍“奄襲特營,連戰二日,眾少不敵,特軍大敗,收合余卒,引趣新繁”。羅尚故意引軍而還,李特不知有詐,又出兵追擊,“轉戰三十余里,尚出大軍逆戰,特軍敗績”。一代流民起義領抽李特及部將李輔、李遠,皆被羅尚俘獲,并斬首焚尸,“傳首洛陽”。
李特建立流民政權后,僅在位二年。特死后,其弟李流即位,不久病亡,李特少子李雄繼位。攻下成都,次年稱成都王。建興三年(306年),李雄即皇帝位,國號大成,史稱成漢,追尊李特為景皇帝,廟號始祖。
李雄(生卒年不詳),字仲俊,李特第三子。十六國時期成漢政權的建立者。史稱李雄“身長八尺三寸,美容貌。少以烈氣聞,每周旋鄉里,識達之士皆器重之。”李特起兵后,李雄為前將軍,協助李特東征西討,屢立戰功。李特、李流相繼死后,李雄繼位,自稱大都督、大將軍、益州牧,建都于郫城。
李雄繼位后,梁州刺史羅尚發兵進攻李雄,被李雄擊敗而逃。接著李雄叔父李驤出兵攻犍為,切斷羅尚糧草運道,羅尚軍因缺糧而士氣不振。李雄急攻羅尚,羅尚無法抵抗,遂留部將羅特固守成都,羅尚則夜遁出城而逃。羅特無心據守,開城門迎接李雄入城,成都于是被起義軍占領。建興元年(304年),在諸將擁戴下,李雄自稱成都王,大赦境內,建元為建興,一方面廢除晉法,與百姓約法七章,安撫流亡,恢復生產;一方面任命文武百官強化政權建設,以其叔父驤為太傅,兄始為太保,折沖李離為太尉,建威李云為司徙,翊軍李璜為司空,材官李國為太宰,拜道士范長生為丞相。建興三年(306年)范長生勸李雄即帝位,遂取國號大成,改元太武,建立了成漢政權。
李雄“性寬厚”,即位后,簡刑約法,厚待大臣、將士和降將,亦致力于恢復生產,政權迅速得以鞏固。同時又派李國、李云等率眾二萬攻漢中,西晉梁州刺史張殷逃往長安。李國等攻陷南鄭,“盡徙漢中人于蜀”。當時“南土頻歲饑疫,死者十萬計。南夷校尉李毅固守不降”,李雄招撫建寧夷攻打李毅,不久,李毅病卒而城陷,“送婦女千口于成都”。接著,李雄再次進攻羅尚不克,其將張寶攻陷梓潼,羅尚死,“巴郡亂,李驤攻涪(fú),又陷之,執梓潼太守譙登”,并乘勝討滅了叛將文碩。至此,成漢政權進一步穩固。
玉衡年間(311~334年),李雄先后派兵征伐或招撫漢嘉、涪陵、越巂(xī)等地,對降附者“下寬大之令”,又能“虛己愛人,授用皆得其才”,于是,“益州遂定”。一時氐王楊難敵兄弟“遣子入質”,隴西陳安也歸附李雄。李雄后又派兵征伐寧州,“寧州刺史尹奉降,遂有南中之地”。至此,成漢在中原大亂之時,已是境內安逸,國強地廣,進入鼎盛時期。
李雄在位三十年,除了征伐拓境以求自安之外,多有利民富國之善舉,尤可稱道。一是厚待各族首領,氐人苻成、隗文既降又叛,并曾刺傷李雄母親。當其再次歸降,李雄“咸釋其罪,厚加待納。由是夷夏安之,威震四土”。從而使蜀中一時成為遠離戰亂的一方樂土,“故歸之者相尋。”二是“興學校,置史官,”致力于發展地方教育,李雄本人在從政之余,也是“手不釋卷”,飽讀詩書,勤政安民。這無疑促進了蜀中文化教育的發展和民風的改善。三是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當時,“其賦男丁歲谷三斛,女丁半之,戶調絹不過數丈,綿數兩”。由于賦徭輕薄,社會安定,百姓能夠安居樂業,所以才會有“事少役稀,百姓富貴,閭門不閉,無相侵盜”的祥和景象。四是善于納諫,聞過則改,李雄建立職官制度,喪母后放棄三年守孝而治軍理政,戒除酗酒等,都是接受幕僚、大臣的進諫和批評的改過之舉。所以,直士忠臣都能暢所欲言,上下一心,這就避免了許多個人獨斷的失誤和弊端。作為一個割據政權的君主,李雄也曾通過賣官補充國用,而且行軍無號令,用兵無部隊,戰勝不相讓,敗不相救,特別是“攻城破邑動以虜獲為先。此其所以失也。”
成漢玉衡二十四年(334年),李雄“生瘍于頭,六日死,時年六十一,在位三十年。偽謚武帝,廟曰太宗,墓號安都陵”。李雄之后,成漢傳三王歷時12年。漢興元年(338年)李壽改國號為漢。嘉寧二年(347年),成漢為東晉桓溫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