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光(337~399年),字世明,十六國時秦州略陽(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氐族。呂光是呂婆樓的兒子,十六國時期后涼政權的創立者。他從小學習軍事,10歲時和兒童玩游戲戰陣法,常被推為主。他剛毅凝重,寬簡有大量,喜怒不形于色。20歲時被推薦為賢良,擔任美陽令,后升為鷹揚將軍。呂婆樓死后,跟隨王猛對外征討。他以作戰勇猛,深得苻堅、王猛的賞識,封為都亭侯。武帝太元五年(380年),在平定并州張平、秦州苻雙、豫州苻皇、河北苻洛的反叛中,屢建戰功,被封為破虜將軍、驃騎將軍。
苻雙反于秦州,苻堅大將楊成世被苻雙大將茍興打敗。苻堅命呂光與王鑒討之。鑒欲速戰,呂光說:“興初破成世,奸氣漸張,宜持重以待其弊。興乘勝輕來,糧竭必退,退而擊之,可以破也。”……鑒從焉。果敗興軍。從王猛滅慕容暐,封都亭侯。
武帝太元七年(382 年),苻堅授命呂光為使持節、都督,統領精兵7.5萬人,出征西域。從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出玉門關,入西域。所經之國,無不降服。但兵至龜茲國(今新疆庫車)時,國王帛純卻不投降,率軍拒于城南。西域其他國家也派出70余萬人援助龜茲。于是呂光擺陣戰于城西,大敗龜茲等諸國聯軍,“斬首萬余”,降者30余國。西域平息,呂光東歸。太元十年(385年),呂光率軍東至玉門,涼州刺使梁熙傳朝廷圣旨,“責光擅命還師”,還派遣他的兒子梁胤等率兵5萬人在酒泉阻抗呂光,被呂光擊敗。武威太守彭濟捉拿了梁熙并請求投降,呂光殺了梁熙,領兵進至姑臧(今武威),自稱護羌校尉、涼州刺史、主簿、尉祐。這時傳來了苻堅被姚萇殺害的消息,呂光憤怒悲哀,號令三軍皆著素服。于是他于太元十一年(386年)自稱大都督、涼州牧、酒泉公。隨后東征西討,定張掖,克酒泉,取枹罕,建都姑臧,國號涼,年號太安,史稱后涼。不久,呂光又稱三河王,改元麟嘉,再稱天王,改元龍飛。
后涼建立后,呂光在政治上以嚴刑重律來維護統治,失去了河西人民的支持。他不注重發展農業生產,任意掠奪,遷徙農業人口,造成生產失調,糧食極度困難;他不重視儒學和佛教文化的發展,所以后涼政治愚昧落后,野蠻殘暴。呂光晚年還聽信讒言,誅殺無辜。呂光在位10年,年63而卒,他的兒子呂紹繼承了王位。安帝元興二年(403 年),后涼為后秦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