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夫人
《天水通史》
尹氏(362~437年),天水冀縣(今甘肅天水甘谷縣東南)人。早年嫁與馬元正,馬元正不久病死。當時李暠原配夫人辛氏也死去,于是兩人結為了夫妻。尹氏恪守儒家倫理,執(zhí)意為前夫守志三年。尹氏為人賢惠善良、知書達理,對李暠關懷備至,還經常給李暠前妻所生的孩子講解儒家經典,教他們?yōu)槿颂幨碌牡览,克盡母親職責。
尹氏雖為女流,但頗有思想主見,遇事沉著冷靜,臨危不懼。早在東晉神璽元年(397年),京兆人段業(yè)自稱涼州牧,李暠被封為敦煌太守時,她就勸李暠抓住時機,及早建立大業(yè),并闡述了不少自己對當時局勢的獨特看法,使李暠深受啟發(fā)。可以說,李暠一生事業(yè)的成功,與尹氏的鼎力相助是分不開的。庚子元年(400年),李暠建立西涼政權,尹氏被立為皇后。李暠事事都與尹氏商量,尹氏也積極為他出謀獻策,在西涼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至今河西地區(qū)還流傳著“李與尹,王敦煌”的歌謠。
晉安帝義熙十三年(417年),李暠壯志未酬,病故。兒子李歆即位,尊母親尹氏為太后。李歆志大才疏,一改其父保境安民、伺機而動的戰(zhàn)略方針,于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決意進攻北涼國都張掖。尹氏聞訊屢次勸誠,歆終不聽。李歆調集步騎三萬,傾國而出,滿懷希望地偷襲他認為已是空城的張掖。正好中了北涼的埋伏。原來,北涼國君沮渠蒙遜的“東征”只是詐兵之計,北涼主力已經做好埋伏,等著李歆來上鉤。結果不僅西涼國都酒泉被攻陷,李歆也敗亡,西涼國歷二世而亡。
西涼亡國后,尹太后被虜往北涼,國君沮渠蒙遜敬重其人品與見識,不僅沒有加害尹氏,還讓自己的兒子沮渠牧犍娶尹氏的女兒為妻。蒙遜死后,沮渠牧犍繼承了北涼王位,立尹氏的女兒為皇后。北涼永和五年(437年),北魏太武帝為了控制北涼,把自己的妹妹武威公主嫁給沮渠牧犍。尹太后見狀,知道女兒被廢除皇后名分是遲早的事,便決定叫女兒主動讓出皇后之位,母女倆搬到酒泉居住。她的女兒郁悶而卒,尹氏不久后也離開了人世,享年75歲。(《天水通史》)
尹夫人:忠貞與美貌并存的皇后
河南商報記者 王維麗
(尹夫人臺)
在今天的甘肅武威市城西北,有一處皇娘娘臺遺址,舊名尹夫人臺。當年,西涼武昭皇后尹夫人就居住在這里。
中國歷史上,美麗且有才干的女政治家屈指可數(shù),而尹夫人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
她鼓勵丈夫李暠建國,并輔佐他建立西涼大業(yè),使得西涼國富民安,出現(xiàn)了短暫的盛世景象,被時人譽為“李尹政權”。
而短暫的盛世,卻被其子毀于一旦。國破家亡,尹夫人歷經無數(shù)磨難,最終含恨客死。
走近尹夫人
望族之女的再婚史
查閱眾多資料發(fā)現(xiàn),關于尹夫人的出身幾乎都是寥寥數(shù)語:天水郡尹文之女,后來隨父親移居姑臧(今武威)。在講尹姓探源時提過,天水郡在當時也算是望族,而尹夫人的芳名卻無跡可尋。
但是關于她的品行卻有不少記載。據(jù)說,尹氏從小就才思敏捷,讀書甚多,而且容貌秀麗。父母發(fā)覺女兒與眾不同,曾開玩笑道:我們尹家以后就靠這個女兒混了。
成年后,尹氏與隴西望族后裔馬元正結為夫婦,夫唱婦隨,但婚后沒多久,馬元正就因為生病,一命嗚呼了。
而此時,隴西人李暠也死了妻子。史載,此人是西漢名將李廣的第十六世孫,尹氏的美名他早有耳聞,且兩家門當戶對。不管這兩人再婚算不算“天作之合”,“李尹政權”自此埋下伏筆。
李尹政權
夫妻共同營造的短暫盛世
史書上記載,尹夫人踏進李家門3年沒有說過一句話,一直簡衣素食。她這是在給前夫守喪,丈夫剛逝自己就另嫁,心懷愧疚。
但3年一過,尹夫人馬上像變了一個人,對李暠的關懷無微不至,夫妻二人舉案齊眉。對丈夫與其亡妻的兒子,尹夫人也視同己出,同時,對李暠的事業(yè)也是出謀劃策,盡心盡力。
公元400年,時任敦煌太守的李暠不滿北涼沮渠蒙遜弄權,在尹夫人等人的鼓勵獻計下,脫離北涼,建立西涼政權。之后,尹夫人又輔佐李暠遷都酒泉,勵精圖治。在此期間,北涼曾多次企圖消滅西涼,均以失敗告終。
她還協(xié)助李暠重武抓文,興修水利。西涼國力漸強,百姓安居樂業(yè),出現(xiàn)了短暫的盛世景象。時人將西涼政權譽為“李尹政權”,的確名副其實。
《敦煌廿詠》有載:“昔時興圣帝,遺廟在敦煌。叱咤雄千古,英威鎮(zhèn)一方。牧童歌冢上,狐兔穴墳旁。晉史傳韜略,留名播五涼。”所言正是歌頌“李尹政權”治理西涼的史實。
在十六國時期,時局飄搖動蕩,中國北方出現(xiàn)眾多政權割據(jù),但為時都不長久。有研究者曾說,雖然西涼政權在五涼中存在的時間并不長,統(tǒng)轄的地域也很小,但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較為先進。
夫亡國滅
兒子李歆斷送基業(yè)
公元417年,李暠病逝,他的二兒子李歆繼位,尹夫人被尊為太后。
史載,李歆這個人的作風和他父親大有不同。在位期間,用刑過于嚴酷,又喜歡大造宮殿,不聽大臣勸諫。
作家楊府在《落架的鳳凰》一書中提到過,李暠在世時還能和沮渠蒙遜對抗,李暠一死,北涼認為滅掉西涼的好機會來了。沮渠蒙遜的第一次出擊,被李歆打得落花流水,而李歆也大為得意,認為天下事不過爾爾,從此一改父親作風,開始追求浮華。
“繁刑峻法,宮室是務,人力凋殘,百姓愁悴!边@是《晉書·涼武昭王李玄盛傳附李士業(yè)傳》的記載,意思是說李歆大修宮室,嚴刑峻法,逐漸喪失了民心。
公元420年,沮渠蒙遜再次討伐西涼,李歆認為滅掉北涼的機會到了,一心迎戰(zhàn)。
尹太后哭著相勸:“我們西涼建國不久,當務之急是勵精圖治。沮渠蒙遜善用陰謀,你根本不是他的對手,千萬不要一意孤行,否則就要滅國。
不出尹太后所料,一意孤行的李歆中了沮渠蒙遜的圈套,全軍覆沒,李歆喪命,西涼滅亡。
亡命天涯
女兒殞命,自己含恨客死
話說,沮渠蒙遜對尹夫人傾慕已久,在奪取西涼后,想要把她納入宮中。
尹夫人斷然拒絕:“我已年過半百,沒有在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斗中死掉,又怎能茍且偷生,做你的小老婆?”
沒想到,沮渠蒙遜被她的忠烈和無畏感動,不但沒有殺她,還把她安置在竇融臺居住,時人稱“尹夫人臺”,并讓自己的兒子沮渠牧犍娶她的女兒李敬受為正妻。
無權無勢,沒有了任何依靠的李敬受,在沮渠牧犍娶了北魏武威公主拓跋氏之后,就被從王后位置上拿下。她和母親回到酒泉居住,不久便一命嗚呼。尹夫人從女兒死亡到下葬,不曾哭過一聲,一個經歷了家國之痛以及大悲大喜的人,或許已經將此歸為命運安排了吧。
后來,她在逃往伊吾(今新疆哈密)投靠子孫們的戈壁上,遇到一伙亂賊,丫鬟、行李均被擄走,而她因為年老色衰,被遺棄荒漠,靠撿馬糞吃來維持生命。最后,北魏出使西域的使節(jié)將她搭救,并送至伊吾。和兒孫們相聚后,尹夫人鼓動孫子李寶為家國報仇。后來,李寶從伊吾打回敦煌,這或多或少實現(xiàn)了尹夫人的愿望。但尹夫人沒有等到這一天,就含恨客死,時年75歲。
今天看來,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西涼國也只是一個短命王朝,曇花一現(xiàn),但是涼州李姓在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望族。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稱自己是李暠的后裔,他還在尹夫人臺的基礎上,建了一座“尹臺寺”。如今,這里已成為當?shù)氐闹包c,很多李姓人和尹姓人經過時,都要前去拜上一拜。
冰清玉潔尹夫人
《檔案》雜志 作者:王琪
一枝帶雨的梨花,枕著唐時的遺夢,攜著十六國時的風雨,盛開在西涼國歷史的天空下,風致而婉約,憂傷而美麗。在一樹樹梨花的輝映下,穿過時光的薄霧,隔著那道不算太長的雨線,尹夫人,今日我仿佛又一次看到你梨花般清麗的面容、端莊的品質和巾幗英雄的豪氣。黃沙漠漠,大漠孤煙,掩不住你如花似玉的美麗容顏;歲月輪回,千年流水,帶不走你起承轉合的人生故事。你那大起大落的戲劇人生,悲歡離合的傳奇經歷,穿越西域空遠的古道,穿越唐宋舒卷的煙云,被一代又一代的人遙記、惦念。
公元363年,你出生于天水冀縣(今甘肅省甘谷縣)尹家,雖非名門之后,亦是隴西望族。少女時的你,純貞秀美,天真爛漫,宛如梨花帶雨,恰似空谷幽蘭;天資聰穎,慧質蘭心,淡柔情于俗內,負雅志于高云;純潔似玉,芬芳如蘭,花間蕩秋千,倚門嗅青梅。雖是女兒身,卻有男子氣。淡掃蛾眉,流露的卻是儒家的翰墨清香;秋水盈盈,閃爍的卻是理性的智慧之光。家族寄予厚望,才名遠播隴右。自比漢之班昭、晉之左芬;ò`之時,情竇初開之際,曾私下對閨中蜜友云:“非公侯不嫁。”
李暠,字玄盛,小字長生,東晉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北)人,他是西漢名將李廣的16世裔孫,聰明好學,年輕有為,文武雙全,胸懷抱負,史書上說他“性沉敏寬和,美器度,通涉經史,尤善文學。及長,頗習武藝,誦孫吳兵法”。英雄美人,惺惺相惜,曾經錯過,今又萍聚,于是在那個一地梨花香的季節(jié),你和李暠開始了新的人生歷程。從此,夫唱婦隨,相親相愛,同心同德,共創(chuàng)大業(yè)。紅綃帳里,縱論天下大勢,鴛衾枕邊,談論西涼局勢。
公元400年11月,在你的支持襄助下,李暠建立西涼政權,定都敦煌,是為西涼。稱王后,他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立你為王后,共同參與朝政。你分析時局,見解深刻,臧否人物,入木三分,你勸李暠抓住時機,及早完成統(tǒng)一河西的大業(yè),他由衷地說:“我不止是得一西施王嬙,還得一諸葛耳!”當時諺云:“李尹王敦煌”,尊敬的稱你為尹夫人。
西涼政權建立后,你不斷顯示出了你的政治熱情,政治抱負和政治理想。你以一個女人特有的細膩和溫柔,包容和母性,敏感和理性為西涼國的發(fā)展和強大出謀劃策,運籌帷幄。公元405年,為了抵御北涼,你建議遷都酒泉,從根本上保證了國家的長治久安。你深厚的儒學修養(yǎng),良好的道德素質,為你治國的理念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你提出了“興儒重農”,富國強兵的基本國策。對內,注意興修水利,大力發(fā)展農業(yè)生產。18年間,西涼“年谷頻登,百姓樂業(yè)”,成為河西走廊西部割據(jù)政權的政治中心之一,勢力遠及西域,李暠也被奉為興圣皇帝。對外,你向往大一統(tǒng),對國家分裂痛心疾首,心懷深沉的愛國情懷。你勸李暠奉偏安江左的東晉王朝為正統(tǒng),期望祖國的統(tǒng)一。你善良的心地,悲天憫人的情懷,使你提出的每一項治國措施都散發(fā)著動人的人性光輝,那些在你的建議下修筑的 “靖堂”,修建的泮宮,設立的縣學、州學和醫(yī)學,成為廣開言路、集思廣益、議論朝政、檢閱武事的重要場所,為弘揚漢族文化,傳播漢族思想做出了重要貢獻。你以你的智慧和膽識,協(xié)助李暠重武功,抓文治,把西涼國治理得“兵無血刃,坐定千里”,真是功莫大焉。所以時人尊敬地稱你為尹夫人,把西涼政權稱為“李尹政權”,這絕非溢美之詞,更非姑忘之言,而是歷史的實情,真實的寫照。
公元417年,是你生命中的又一個拐點,又一道坎。那一年的冬天似乎來得特別的早,漫天飛舞的雪花,猶如紛紛凋謝的梨花,映照著你蒼白的面頰,一生一世的雪仿佛都在那一年下盡了。那一年,西涼國的開國皇帝,你的丈夫李暠因病逝世,你心靈的天空頓時黙然失色,你情感的世界血雨橫飛,你那顆剛剛血色豐滿的靈魂,再度跌入到萬丈深淵之中,你仿佛被人抽去了脊梁骨,內心里有一種前所未有的空虛和無助。
福無雙降,禍不單行。小災禍往往勾引著大災禍,結伴而來,直至把你推向命運的深淵。李暠去世后,兒子李歆即位,但你深知,你這個兒子志大才疏,好大喜功,不修內政,不恤民力,一味恃強呈勇,毫無權謀機變。在那個群雄逐鹿,草寇并出的亂世年間,你對兒子不無擔擾,更對國是深感憂慮。果然李歆即位不久,便欲攻打匈奴人沮渠蒙遜建立的北涼,在這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你忍受著巨大的喪夫之悲,以國事為重,以太后和母親的雙重身份,苦口婆心的規(guī)勸兒子,國家初創(chuàng),財力困乏,萬不可輕舉妄動。且先父尸骨未寒,臨終前再三叮囑,要審時度勢,審慎兵事,完成統(tǒng)一河西大業(yè)。但剛愎自用的李歆不聽你的忠告,依然我行我素,攻打北涼,結果中了沮渠蒙遜圈套,全軍覆沒,李歆本人也戰(zhàn)死于蓼宗(今酒泉東)。公元421年,北涼軍隊以黨河水沖淹酒泉城,西涼國亡。你也成為沮渠蒙遜的階下囚,擄于姑藏(今武威),囚于武威北郊的竇融臺上。但你尊貴優(yōu)雅的氣質,剛強堅烈的氣節(jié),視死如歸的精神,深深震攝了沮渠蒙遜。他景仰你的人品,敬重你的為人,折服你的節(jié)操,贊賞你的忠貞,因此他并沒有加害于你,還特地在竇融臺上為你建造了一座“夫人臺”, 亦稱皇娘娘臺,供你居住。
歲月隨你無聲的滑落,你雖然離開了那個戰(zhàn)亂頻生的人世,也沒有看到大一統(tǒng)的涼州,但你善良的心地,高貴的靈魂,仁愛的寬廣胸襟,深沉的愛國情懷,卻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傳唱贊美。唐朝開國皇帝李淵自稱是西涼國王李暠的“十六世子孫”, 為紀念先祖,在此修建寺院以祀,取名“尹臺寺”。唐肅宗時,邊塞詩人岑參登臨此臺,還專門寫了一首懷念你的詩:“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開。因從老僧飯,更上夫人臺。清唱云不去,彈弦風颯來。應須一倒載,還似山公回。”
歲月輾轉,四季輪回,而你就像尹臺寺院內那株清絕的梨花,千百年來,盛開在人生況味的背景里,輾轉在四季交替的輪回里。那挺拔的身影,亭亭的芳姿,不失綻放的凌勵,無意謝去的從容,生前在氣節(jié)中美麗,死后在純潔中永生。你用你的聰明和智慧,才識和膽略,在十六國那個混亂的年代,劃出了一道溫柔優(yōu)雅的美學弧線,把自己永遠定格在西涼國歷史的天空中,定格在愛好和平的人的心目中?l(fā)時有刪節(jié)。
武威皇娘娘臺的千年滄桑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李元輝
(今日尹臺寺)
(尹臺寺內景)
(尹臺寺歷史畫像)
(皇娘娘臺出土的玉斧和玉璧)
武威皇娘娘臺,是四千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典型的齊家文化遺址之一,遺址在今武威市涼州區(qū)金羊鎮(zhèn)皇娘娘臺,原臺址業(yè)已不存。此臺東漢初稱竇融臺,東晉十六國時期稱為尹夫人臺,因尹夫人此前為西涼昭武皇后,后人遂稱尹夫人臺為皇娘娘臺,唐代在尹夫人臺的基礎上修建了尹臺寺,明朝改稱劉林臺。武威皇娘娘臺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千年而下,單從它的名稱變遷中就充滿了諸多歷史傳奇。
一
在武威,皇娘娘臺的名氣很大,家喻戶曉。它的歷史,可追溯到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
先從幾次考古發(fā)掘說起。解放后,經過文物普查,在武威皇娘娘臺遺址多次發(fā)現(xiàn)板瓦、瓦當和磚等建筑遺物。1957年8月,武威縣文化館工作人員在皇娘娘臺發(fā)現(xiàn)并收集到一批出土的石器和陶器。看著散落在沙礫間的片瓦寸罐,文物工作者以極其敏銳的專家嗅覺,感覺到這里埋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史前文明。于是,從1957年開始至1975年,先后對皇娘娘臺遺址進行了4次考古發(fā)掘。
考古發(fā)現(xiàn),皇娘娘臺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典型的齊家文化遺址之一。遺址東西長500米,南北寬250米,文化層厚度0.62米至2.3米,內涵豐富。遺址內住址、窖穴、墓葬齊全。房屋共發(fā)現(xiàn)6座,多為方形半地穴式建筑;窯穴圍繞房屋,有圓形、橢圓形和長方形3種;墓葬皆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共88座。從墓葬的方式來看,好多墓葬表現(xiàn)出女子對男子的侍奉之意,這反映出當時社會貴賤等級分明,男尊女卑,男性占有統(tǒng)冶地位。
皇娘娘臺遺址還出土有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玉器和不少銅器,為人們研究史前文化提供了豐厚的物證資源。
皇娘娘臺墓葬出土的陶器多破損成片,以泥質紅陶最多,彩陶較少。石器種類很多,有斧、刀、鑿、鐮、鏃、紡輪、刮削器等各種生產工具,多為磨制,證明當時農業(yè)經濟已經有很大的發(fā)展。骨器種類亦較多,有針、鑿、錐、鏃等工具,還 有牛、羊、豬等獸骨。獸骨的出現(xiàn),反映出畜牧業(yè)的發(fā)達,而骨針則表明縫紉手工藝也相當盛行。箭鏃的普遍使用,可知狩獵仍是人們的一種輔助性生產;誓锬锱_出土的玉石器,多達83件,主要是璧和璜。有一件青白色玉璧,質地接近和田白玉,現(xiàn)收藏于甘肅省博物館,屬于一級文物。從出土玉器的形制、數(shù)量、質量等方面,可以想象還原當年的文化場景,說明此地曾是“西玉東輸”的必經之地。皇娘娘臺遺址出土的30件銅器都屬紅銅,形制有錐、刀、鑿,為中國成批出土年代最早的紅銅器。銅器的出現(xiàn)并使用,為當時生產力的發(fā)展起了促進作用,說明當時已進入銅石并用階段,屬新石器時代晚期。
皇娘娘臺遺址是齊家文化的代表性遺址之一。齊家文化是以中國甘肅為中心地區(qū)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其手工藝品內涵豐富,品種繁多,工藝精美,已成為探索中華文明形成與早期發(fā)展的重要研究對象之一,在海內外影響日益擴大。
二
時光如梭,千年而下。到了東漢初年,大將軍竇融駐守河西期間,曾令軍民在今皇娘娘臺遺址附近用土夯筑了一座高大的點將臺,用以訓練兵馬。竇融離開武威后,當?shù)厝嗣癖銓⑦@座點將臺稱之為竇融臺。
竇融(前16-62年),字周公,扶風平陵人。那么,他是怎么來到河西,來到武威的呢?
竇融年輕時,正值王莽當權,他在強弩將軍王俊部下?lián)嗡抉R。公元23年王莽敗亡后,40歲的竇融投降劉玄的起義軍,在大司馬趙萌部下任校尉,后被推薦出任巨鹿太守。竇融是一個很有戰(zhàn)略眼光的人,他見劉玄政權不穩(wěn),就不愿到巨鹿任職。竇融的高祖父曾為張掖太守,從祖父曾為獲羌校尉,從弟為武威太守,幾代都在河西鎮(zhèn)守,有一定的政治基礎。于是,竇融就對他的家人說:“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富,帶河為國。張掖屬國精兵萬騎,一旦緩急,杜絕河津,足以自守,此遺種處也”,就這樣,竇融辭去巨鹿太守,來到了河西,執(zhí)掌張掖屬國都尉一職。
河西民俗質樸,竇融“政亦寬和”,贏得了很高的聲望。公元25年更始帝失敗后,天下大亂,竇融由酒泉太守梁統(tǒng)、金城太守厙鈞、張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肜等推舉為河西五郡大將軍,統(tǒng)領張掖、酒泉、敦煌、武威、金城五郡,保境安民。
竇融在河西采取了比較寬和的政策,“上下相親,晏然富殖”,使河西一帶成為一個比較富庶與安寧的地區(qū),特別是姑臧(武威)更為富饒!逗鬂h書》說:“時天下擾亂,唯河西獨安,而姑臧稱為富邑,通貨羌胡,市日四合,每居縣者,不盈數(shù)月,輒致豐積!睘榱吮Pl(wèi)河西安寧,竇融不斷加強軍事力量,“修兵馬,習戰(zhàn)射,明烽燧之警,羌胡犯塞,融輒自將與諸郡相救,皆如符要,每輒破之”,為保障社會安定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估計就在那時,竇融在武威調集軍民夯筑了那座著名的點將臺。
公元29年,竇融又一次展示出他遠大的戰(zhàn)略眼光,決定歸附劉秀。那年,竇融遣長史劉鈞向劉秀奉書獻馬,表示愿意歸附,劉秀大喜,賜給竇融璽書,授竇融為涼州牧,竇融從此歸附東漢王朝。公元32年,竇融率五郡太守及西北少數(shù)民族等步騎數(shù)萬,輜重五千余兩,與劉秀大軍會師,共同擊敗天水隗囂叛軍,因功封為安豐侯。
公元36年劉秀平定甘肅、四川后,下詔讓竇融與五郡太守奏事京師,竇融從此離開了他生活了十幾年的河西,前去洛陽,被劉秀拜為冀州牧、大司空、代行衛(wèi)尉事﹐兼領將作大匠。在他離開武威后,當?shù)厝嗣駷榱藨涯钏墓Φ,遂將其指揮夯筑的點將臺稱之為竇融臺,并在臺旁立《竇公臺碑》,以歌功頌德。由于時過境遷,年代久遠,該碑早已亡佚。
三
東晉十六國時期,竇融臺又被稱為尹夫人臺,原因就是西涼國王李暠之妻、西涼昭武皇后尹夫人曾經在此臺上居住過17年。
尹夫人(363-437年),冀縣(今甘谷縣)人,大姓尹文之女,十六國時期杰出的女政治家,是西涼國王李暠的妻子,名號西涼昭武皇后。她姿質秀麗,才思敏捷,足智多謀,初嫁扶風(今陜西涇陽)仕宦馬元正,馬元正病故后,改嫁李暠。在李暠創(chuàng)建西涼大業(yè)的過程中,她出謀劃策,成為李暠的得力助手。400年,李暠建立西涼政權,遷都酒泉,立尹氏為王后,共同參與朝政,故當時諺云:“李尹王敦煌”,意謂西涼是“李尹政權”。
417年二月,李暠去世,其子李歆繼位,尹氏被尊為皇太后。李歆驕橫自專,不修內政,大修宮室,嚴刑峻法,逐漸喪失了民心。尹夫人多次規(guī)勸,李歆不聽。420年,北涼沮渠蒙遜使用聲東擊西的戰(zhàn)術,攻打張掖。尹夫人和眾大臣極力勸阻李歆不要出兵,李歆卻一意孤行,率步騎三萬東伐。最后李歆兵敗被殺,沮渠蒙遜隨之占領酒泉,西涼滅亡。
西涼敗亡后,58歲的尹夫人和家人被擄于武威。由于尹夫人身份特殊,沮渠蒙遜以禮相待,召見并慰勞尹夫人,并在武威竇融臺上為她修建了房子,供其居住,實質上是將尹夫人軟禁于竇融臺,這一住就是17年。尹夫人從此一心皈依佛教,終日誦經念佛,不問塵事。從那時起,竇融臺就被稱為尹夫人臺,又由于尹夫人此前為西涼昭武皇后,民間亦將此臺俗稱為“皇娘娘臺”。
后來沮渠蒙遜為兒子沮渠牧犍娶尹夫人之女西涼公主為妻。433年,沮渠蒙遜死后,沮渠牧犍繼承了北涼王位,西涼公主被封為王后。由于北涼控制絲綢古道,地理位置重要,為了安撫北涼,437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將妹妹武威公主嫁給沮渠牧犍為妻。迫于形勢,沮渠牧犍只好廢黜西涼公主,下詔將西涼公主和尹夫人從武威遷回到酒泉。就這樣,年已75歲的尹夫人走下竇融臺,與女兒離開武威,長途跋涉,移居酒泉。
母女二人,一位是昔日的西涼皇后,一位曾經是北涼王后,從420年被軟禁于竇融臺算起,她們在武威整整生活了17年,此刻雖獲自由,但心中凄涼自知。到酒泉之后,郁郁寡歡的西涼公主不幸去世,尹夫人只好又偷偷逃奔伊吾(今瓜州),和先前逃亡到那里的孫子李寶會合。由于年老體弱,再加上長途跋涉,到伊吾后尹夫人一病不起,不久病逝,就此走完了她一半是輝煌,一半是凄慘的75載人生。
尹夫人把一腔熱血灑在了敦煌,最后把瓜州當做了人生的歸宿,但是,她卻把生命之魂,永遠留在了武威。
四
尹夫人雖然離去了,但古臺還在,讓無數(shù)后人憑吊和觀瞻。到大唐王朝建立之后,武威尹夫人臺又迎來了它的輝煌。
618年,大唐王朝建立。江山來之不易,大唐開國皇帝李淵認為得到天下既是周密謀劃、英勇血戰(zhàn)的結果,也得益于先祖的庇佑,于是便追念先祖,感恩祭祀。由于西涼王李暠是西漢飛將軍李廣的十六世孫,李淵又是李暠的七世孫,李淵在追念祖先的過程中,對李暠之妻尹夫人也格外尊崇。由于尹夫人信佛,便下詔在尹夫人曾經居住過的武威尹夫人臺的基礎上,修建了一座大寺院,起名叫“尹臺寺”,以示對尹夫人的懷念。
那時的尹臺寺規(guī)模宏大,香火旺盛,吸引了無數(shù)文人墨客,這其中就有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
岑參一生五次入戎幕,兩次出塞。天寶八年(749年),34歲的岑參棄官從戎,首次出塞,趕赴龜茲(今新疆庫車),入安西四鎮(zhèn)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
兩年后,即751年,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調任河西節(jié)度使。岑參便和其他幕僚一道跟隨高仙芝來到春光初臨的武威,在武威度過了近半年的軍旅生活。那時的武威,雖處于邊塞,但人民生活安定,經濟繁榮,民風淳樸,景色優(yōu)美,深受岑參喜愛。他不僅愛上了武威,也在這里寫下了許多優(yōu)美的詩歌。
751年三月,岑參于梨樹花開時節(jié)游覽尹臺寺,登尹夫人臺并聽人高歌,深為其陶醉。興猶未盡,揮毫潑墨,作了《登涼州尹臺寺》一詩,全詩如下:“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開。因從老僧飯,更上夫人臺。清唱云不去,彈弦風颯來。應須一倒載,還似山公回!
此詩描繪了武威尹夫人臺及尹臺寺當年的情景。大意是,在涼州三月,梨花開始綻放。我同寺中的老僧吃完飯,又登上了尹夫人臺。那清越的歌聲令白云停歇,那淡雅的琴韻像清風吹過。如此雅致,我也應該倒騎著馬,像山公那樣大醉而歸。
詩人登臺賞花,進入尹臺寺,得見寺中古跡,然后在一片祥和的氛圍中潛心品味絕妙韻律,最后以古人豪放曠達的故事,襯托自己陶醉其間的心情。
從這首詩中可以想見,那時的尹臺寺是相當?shù)臒狒[,就是一處名揚塞外的旅游勝地。再加上大詩人岑參的宣傳,名氣更勝。
五
尹臺寺自修建之后,直到安史之亂之前,一直保持著香火旺盛的局面。但天災可免,兵禍不斷。764年,吐蕃攻占涼州,而后幾百年涼州又先后在回鶻、西夏、蒙古的統(tǒng)治之下,歷經戰(zhàn)亂,往日香火旺盛的尹臺寺屢屢毀于戰(zhàn)火,雄偉高大的尹夫人臺也變得頹敗不堪。
至明初,由于一次戰(zhàn)爭,尹夫人臺又改名為劉林臺。明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派宋國公馮勝西征,平定武威等河西諸路,洪武九年(1376年)在武威設置涼州衛(wèi)。備受戰(zhàn)亂和浩劫的涼州百廢待興,但元朝在西北的殘余勢力尚末肅清,所以,鞏固邊防便成了明朝統(tǒng)治者的首要任務。
由于戰(zhàn)備需要,那時的尹夫人臺又成為防守涼州、抗擊殘元勢力的堡壘。涼州百戶劉林便率領部下占據(jù)尹夫人臺,時刻防備敵人襲擾涼州。
明洪武十年(1377年)春,蒙古殘元勢力首領也先帖木兒率兵進犯涼州,涼州百戶劉林率部嚴密防守。劉林身先士卒,與敵激戰(zhàn),后戰(zhàn)死于尹夫人臺下。劉林戰(zhàn)死后,涼州百姓敬仰他舍生忘死、保家衛(wèi)國的精神,于是把尹夫人臺改稱為劉林臺,以示紀念!睹魇肪硪话偃ち袀鞯诙弧酚涊d道:“涼州衛(wèi)百戶劉林戍涼州,也先帖木兒叛,戰(zhàn)死。邊人壯之,名其所居竇融臺為劉林臺!薄洞竺饕唤y(tǒng)志》也有記述:“劉林臺,在涼州衛(wèi)治西北五里,相傳漢竇融所筑,舊名竇融臺。本朝洪武初,百戶劉林戰(zhàn)死城下,人皆重其忠節(jié),因改今名!薄蹲x史方輿紀要·卷六十三》也有記載:“劉林臺,在衛(wèi)治西北五里。相傳漢竇融所筑,本名竇融臺。明初,百戶劉林與寇戰(zhàn),死其下,因易今名!
從這些史料記載來看,在明初,當年香火旺盛的尹夫人臺和尹臺寺,成為明軍和殘元勢力爭奪涼州的制高點,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兵禍之災,其破壞的程度可想而知。
跨越千年滄桑,古臺猶存;歷經天災人禍,空留遺跡。
到了清代,一度曾將尹夫人臺訛傳為女媧臺,在臺上塑女媧像朝拜,乾隆《武威縣志》也說:“女媧臺,即劉林臺,城西北五里。”為此,生活在乾隆、嘉慶、道光年間的武威籍學者張澍(1776-1847年)嚴加考據(jù)后,曾為其正名,他在《偕何梅生登竇融臺(今塑女媧像,號皇娘娘臺)》一詩中就寫道:“東漢周公(竇融)控制涼,高臺今卻說媧皇。河西五郡眉毫下,隴右萬山衿帶旁。烽火不驚駝鳥樂,林泉有趣馬蘭香。歸來共把蒲桃盞,也割祁連日及羊。”在張澍的糾正下,名稱又恢復過來。
清末,武威籍學者李于鍇(1862-1923年)曾撰《尹夫人臺碑》,碑文敘述了尹夫人的生平和功績,以及尹夫人來到涼州的原因和住在竇融臺的經過。最后發(fā)出感慨,他在碑文中說:“今榱桷雖頽,堂皇自昔。停云在望,重披岑參之詩;高臺未傾,莫誤竇融之跡!贝笠馐且_寺建筑雖然毀壞,恢弘壯觀成為過去。但登臺望云,就能想起唐代岑參的詩句;高臺尚未傾倒,就不要損害竇融留下的古跡。言外之意,是發(fā)出了保護尹臺寺的號召。說明在當時,臺上之建筑雖已頹廢,但土臺尚未完全倒塌。作者原擬將此文刻碑豎于臺上,后因故未果。
六
1927年武威大地震后,臺上建筑全部被毀,皇娘娘臺也變得殘缺不全。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平田整地等生產建設過程中,本就殘垣斷壁的土臺被拆毀,夷為平地,兩千年的歷史見證就此消亡。
1985年,在皇娘娘臺遺址南邊建起甘肅皇臺曲酒廠(今皇臺集團公司),上世紀九十年代,皇臺酒廠在廠內重新修建了尹臺寺,也算是對歷史的一種告慰吧。
皇娘娘臺作為齊家文化遺址,證明從先秦時期,武威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且經濟發(fā)達。竇融在武威筑臺點將、安定河西,后為大局著想、毅然歸漢;尹夫人在西涼心懷天下,建言獻策,后在竇融臺上居住,皈依佛教;李淵追念先祖,感恩庇佑;岑參慕名而來,踏歌而去;劉林一心報國,戰(zhàn)死沙場……這就是皇娘娘臺,它歷經幾千年的滄海桑田,經過了無數(shù)的歷史變遷,最終湮滅在歷史的風塵之中。但它悠久而厚重的歷史,始終伴隨著歷史文化名城武威,永遠散發(fā)著古色古香的韻味。 (2019年5月8日《甘肅日報》12版<溯源甘肅>)
“皇臺”酒業(yè)之名由此而來
皇臺酒業(yè),座落在齊家文化遺址皇娘娘臺邊。皇娘娘臺曾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先祖李暠王后尹夫人住地,李淵為紀念先祖創(chuàng)建西涼國的功績,將齊家文化遺址處的“竇融臺”命名為“皇娘娘臺”,“皇臺”之名由此而來。
甘肅皇臺酒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85年,于2000年8月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名稱:皇臺酒業(yè),股票代碼:000995。主要經營白酒、葡萄酒的生產與銷售,是甘肅省內唯一一家集名優(yōu)白酒、名優(yōu)葡萄酒于一身的上市公司,是全國19家釀酒板塊上市公司之一。
皇臺酒業(yè)舉行慶祝恢復上市新聞發(fā)布
暨六款獲獎新品發(fā)布會
(2020年12月23日,皇臺酒業(yè)舉行慶;謴蜕鲜行侣劙l(fā)布暨六款獲獎新品發(fā)布會。 )
盛達集團董事長趙滿堂(甘肅天水人)出席發(fā)布會
盛達集團副董事長、皇臺酒業(y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趙海峰(甘肅天水人)回答記者提問
(皇臺酒業(yè)獲獎新品)
天水在線蘭州報道 2020年12月23日,皇臺酒業(yè)在盛達集團的大力支持下,在蘭州隆重舉行慶;謴蜕鲜行侣劙l(fā)布暨六款獲獎新品發(fā)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