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勛(生卒年不詳),字元固,敦煌廣至人。其家世顯赫,曾祖父蓋進曾為漢陽太守,祖父蓋彪為大司農(nóng)之職。蓋勛起初被推舉孝廉,后為漢陽長史。
中平元年( 184年),北地羌胡與邊章等寇亂隴右。刺史左昌借軍務之便盜竊資財數(shù)千萬,蓋勛多次勸諫,左昌非但不聽,反而惱羞成怒,讓蓋勛屯駐阿陽(張家川一帶)以拒賊鋒,同時還想尋找一個出兵不力的罪名來加害蓋勛。但蓋勛卻在阿陽非但沒有戰(zhàn)死,反而屢立戰(zhàn)功,這使左昌找不到把柄來報復他,此時叛將邊章、韓遂等攻據(jù)金城,殺郡守陳懿。蓋勛勸左昌營救,但左昌沒有同意。后邊章率兵南下,將左昌圍困在了冀城(今甘谷)。面對危局,左昌束手無策,只得急召蓋勛從阿陽出兵相救。因左昌無道,此時蓋勛軍中的其他將領均不愿意馳援冀城。蓋勛便以監(jiān)軍名義厲聲呵斥,將領們無奈,只得跟隨蓋勛前去救援左昌。冀城解圍之后,扶風宋梟代替左昌做了刺史。宋梟認為邊民之所以多處叛亂是由于缺乏教化的原因,便想多以《孝經(jīng)》之類的儒家典籍在邊地傳播來解決問題。而蓋勛認為這不僅僅是個教育問題,他還以春秋時期“太公封齊,崔杼殺君;伯禽侯魯,慶父篡位”的史實與其進行論辯,但宋梟仍執(zhí)意為之。后來,朝廷發(fā)詔書詰責了這個事情。
蓋勛在多年堅持與叛軍作戰(zhàn)的過程中也有失敗的時候。一次,他率軍在狐槃(今天水藉河流域一帶)與叛軍作戰(zhàn),叛羌精騎來勢迅猛,蓋勛雖竭力指揮部眾死戰(zhàn),但敵眾我寡,士卒多死。此役蓋勛雖已身受3處重傷,可仍堅持指揮戰(zhàn)斗,直至被敵軍俘獲。羌戎服其義勇,不敢加害,在勸降無果的情況下就將蓋勛送還了漢陽。刺史揚雍為其忠勇氣節(jié)所感動,遂上表朝廷,推薦蓋勛做漢陽大守。當時漢陽兵亂多年,莊稼歉收,百姓無以為食,甚至到了人吃人的地步。蓋勛到漢陽后就多方籌糧,賑濟饑民。在官糧還未運到之前,他就先拿出自己家中的糧食賑濟,使上千人得以度過難關,活了下來。
蓋勛在離開漢陽之后,先后任討虜校尉、京兆尹等職。靈帝對蓋勛信任有加,曾有“恨見君晚”的感慨,每有軍國密事,靈帝都要召蓋勛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