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參(?~136年),字仲達,河南緱氏人。初被河南尹龐奮推舉為孝廉,后朝廷委任他為左校令。
東漢永初元年(107年),涼州先零種羌反叛,大軍疲于征討,龐參遂上書朝廷提出自己的觀點。他認為“萬里運糧,遠就羌戎,不若總兵養眾,以待其疲”。具體舉措為“休徭役以助其時,止煩賦以益其財,令男得耕種,女得織纴,然后畜精銳,乘懈沮,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則邊人之仇報,奔北之恥雪矣”。其意就是要朝廷休兵養息,先使民力得到恢復,等國家有了足夠的兵馬和糧草準備后,再乘敵沒有防備,突然發起進攻,方可一雪前恥。龐參的見解得到了御史中丞樊準的贊賞,他認為“如參之人,宜在行伍……以為軍鋒,必有成效”。
東漢永初四年(110年),龐參出任漢陽(今天水)太守。時有郡人任棠,有奇節,隱居民間以教授經典為業。龐參到任后,慕名去拜訪任棠,任棠在家靜候,但并不與他說話。龐參看到任棠“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戶屏前,自抱孫兒伏于戶下”,便很快領悟了任棠希望他當清官、擊豪強、恤孤獨的三層含義。于是,慨嘆而還。后龐參在職期間,果然能做到清正廉潔、抑強助弱,惠澤百姓。
元初元年(114年),龐參由漢陽太守升遷為護羌校尉。此時諸羌多有叛亂,通往河西的交通道路也因此斷絕。龐參雖手握兵權,但他未用一兵一卒,而以治本之策安撫諸羌之傷,化解諸羌之恨,并施恩德于羌族百姓,終使反羌歸服,從而確保了邊疆的安寧和絲綢之路的暢通無阻。
后來,龐參又出任遼東太守、度遼將軍等職。元初四年(117年),入大鴻臚。尚書仆射虞詡認為龐參有宰相的才干和氣量,便推薦他出任太尉,錄尚書事,位列“三公”。在“三公”中,龐參以忠直聞名,史載當時的“道路行人,農夫織婦,皆曰太尉龐參竭忠盡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