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夏(生卒年不詳),字宣聲,天水人。博學而有才。《魏略》記述:天水舊有姜、閻、任、趙四大姓,四大戶不僅經常有人被舉薦給郡里任用,而且仗勢欺人,橫行無忌,郡人多屈服。薛夏雖出生微賤人家,但桀驁不馴,從不屈從他們。為此四姓人家就經常合謀整治他。無奈,薛夏便外出游歷。當他來到京師鄴城(今河北臨漳縣境),丞相曹操久聞薛夏的名氣,便特別召見了他。后來又因受家鄉四大姓中的姜、閻兩家的迫害,被關入了潁川牢獄。當時曹操已經在冀州,當他聽到薛夏被質押,撫掌曰:“夏無罪也。漢陽(天水郡前身)兒輩直欲殺之耳!”就命令潁川官府理究出獄。接著就任用他為軍謀掾(軍事參謀)。文帝(即曹丕)即位后,也非常贊賞薛夏的才華,便在黃初年間讓他做了秘書丞(官名,掌管奏章、文圖等)。文帝對薛夏非常信任,也非常關心。他們討論起書傳(指古代經典),總要用上一整天的時間。 文帝常常不呼其名,而稱他為薛君。薛夏生活貧困,文帝看到他穿的衣服單薄,就脫下自己的袍服賜給他。一次,征東將軍曹休來朝廷,當時文帝正和薛夏在一起研究事情,外邊稟報曹休來了,文帝就傳曹休進屋。坐定后,文帝指著薛夏對曹休說:“此君,秘書丞天水薛宣聲也,宜共談。”文帝對薛夏就是這樣信任,還準備進一步重用他,不巧的是文帝很快就去世了。文帝去世后沒有幾年,薛夏也病亡了。
魚豢(huàn)曰:“學之資于人也,其猶藍之染于素乎!故雖仲尼,猶曰‘吾非生而知之者’,況凡品哉!……但以守學不輟,乃上為帝王所嘉,下為國家名儒,非由學乎?”魚豢以薛夏之事論說了學習的重要,人們只有“守學不輟”,才能成就事業。從漢獻帝初平到建安末的一個時期,天下分崩,儒學衰敗。《魏略》以董遇、薛夏等7人為儒宗,褒揚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