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阜(生卒年不詳),字義山,東漢末漢陽郡冀縣(今甘肅天水甘谷縣)人。為人性剛直,重氣節,不好名利,常以天下為已任,名著關隴。及入朝,則以直言敢諫而聞名。
獻帝建安前期,楊阜被聘為涼州從事,后代刺史韋端去許昌晉見漢主,被任命為安定郡長史,助掌郡事。其時袁紹、曹操在河北角逐爭雄,楊阜認定曹操“必能濟大事”,而袁紹必敗,結果確如其所,由此名更顯。韋康繼其父任涼州刺史后,聘楊阜為別駕,助掌州事。不久,朝令州、郡舉孝廉,欲讓楊阜入為相府曹事,經韋康上表,留為涼州參軍事。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在關中敗馬超,馬超率部西走。適楊阜奉使見曹,勸諫曹操備兵隴上,以防馬超部襲擊。曹操納其言,但因關東戰事而東返,未顧及隴上。建安十七年(212年)正月,馬超部眾連同漢中張魯助兵共萬人圍冀城。楊阜助刺史韋康堅守,率宗族子弟、義士千余人參加守城,并以從弟楊岳組成“偃月營”,防守要害處。延至八月,城內困頓,刺史、太守商議投降。楊阜聞之,見韋康流涕諫止說:“阜等率父兄子弟以義相勵,有死無二……。棄垂成之功,陷于不義之名。”韋康不聽,遣人請和,開城門迎馬超部眾人。馬超入城后,遣將楊昂殺韋康和漢陽太守,自稱征西將軍領并州牧,督涼州軍事。九月,楊阜以妻喪安葬為由出冀城,往約屯駐歷城(今西和縣)的撫夷將軍姜敘以及趙昂、尹鳳(奉)等起兵討馬超。北進至鹵城(今禮縣鹽官鎮),馬超聞訊率眾南下阻止。已與楊阜約定里應外合的趙衢、梁寬等見馬超出城,即關閉城門,殺馬超家眷及親兵。馬超進退失據,遂襲劫歷城后南去漢中。
待馬超南去,隴右安定,曹操封賞討伐馬超之功。楊阜臨戰身受5傷,宗族兄弟死者7人,其功為最,賜爵關內侯。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親自統兵攻漢中張魯,以楊阜為益州刺史隨軍出征,蓋因楊阜諳熟關隴事,以作參謀。同年漢中平,命為金城(今蘭州市)太守,未及任,又改武都太守。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占據益州的劉備派張飛攻下辨(今成縣,時為武都郡治),曹操命都護曹洪拒之,張飛敗走。曹洪為了顯功高歌置宴,席間令舞女裸身披紗助樂。楊阜見了,厲聲斥責說:“男女之別,國之大節,何有于廣坐之中裸女人形體?雖桀,紂之亂,不甚于此。”遂奮衣辭出。曹洪省悟,忙喝退舞女,請楊阜還席,眾將無不肅然憚敬。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取漢中,曹操以為武都郡孤遠,鄰近漢中,恐為劉備所得,欲遷郡民于關隴間,但又顧慮吏民戀土難移。楊阜奉命后,以其素有威信,前后遷徙萬余戶,落居京兆、扶風(上二地在今關中)、漢陽(今天水市)界。
楊阜在武都十余年,后征拜入朝,初為城門校尉,后遷將作大匠,時已是魏明帝時。明帝初治宮室,發美女以充后宮,并數次出宮弋獵。楊阜見靡費太過,即上書諫止。明帝閱諫,頗有感觸,回詔贊稱說:“覽思苦言,吾其嘉之。”不久遷升少府(九卿之一,主管皇宮后勤),楊阜屢上疏論政事,其方多切中要害。一次,欲上疏請遣散多余宮女,需要了解宮中人數,便召御府吏詢問,不料府吏說“此為禁中秘密,不得宣露”,楊阜大怒,責杖府吏一百,并斥責道:“國家不與九卿為秘密,反與小吏為秘密乎?”皇帝聞知,對楊阜更加敬憚。后來每朝廷會議,楊阜常以天下事疏諫,因未被采納,遂請辭致仕。楊阜的請求尚未獲準,他就去世了,其死后家無余財。
【隴上人物】
楊 阜
《甘肅日報》 2022年4月20日
楊阜(生卒年不詳),字義山,東漢末漢陽郡冀縣(今甘肅天水甘谷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名臣。漢獻帝建安初年,任涼州從事,后又任安定長史、任州參軍。因征討馬超有功,賜爵關內侯。曹操征漢中時,楊阜擔任益州刺史,回來后又擔任武都太守。為人性剛直,重氣節,不好名利,常以天下為己任,名著關隴。等到入朝為官,則以直言敢諫而聞名。
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紹發動官渡之戰,楊阜為涼州牧韋端所派,到了許昌,被任命為安定長史。自許昌回來,關右各位將領問他袁紹和曹操誰會勝利,他說:“袁公寬厚但不果斷,喜好謀略但缺乏決策,不果斷就沒有威嚴,缺乏決策就會誤事。現在雖然勢力強大,然終究不會成就大業。曹公有雄才遠略,決斷應變毫不猶豫,法令統一而軍隊精良,能任用不循常規的人,所任用的人都各盡其力,他必定是能成大事的人。”結果也確如其說,由此名聲大振。
漢獻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馬超在渭南戰敗后,逃到邊塞胡人那里,曹操追剿到安定,蘇伯又在河間反叛,曹操要率軍東還。楊阜勸諫曹操備兵隴上,以防馬超部襲擊,但曹操因關東戰事東返,未顧及隴上。馬超便率各部胡人首領帶兵攻擊隴上諸郡,各郡紛紛響應,只有冀城一郡堅持固守。馬超集中隴右的全部兵力,張魯又派大將楊昂協助馬超,大約萬余人攻城。楊阜率領官員和宗族子弟中能打仗的千余人,又讓從弟楊岳在城上修筑偃月營,與馬超苦戰。從正月到八月,死守城關,救兵不至。州里派別駕閻溫沿水路逃出求援,結果被馬超殺害。刺史、太守大驚失色,開始考慮向馬超投降。楊阜流淚勸諫說:“我率父兄子弟以節義相鼓勵,死守不降,田單死守,還沒有如此堅固呢!而今放棄馬上就要建立的功名,給自己蒙上不義的罪名,我愿以死相守。”于是號啕大哭。刺史、太守最終還是派人求降,打開城門讓馬超進來。馬超進城,把楊岳抓起來,又讓楊昂殺死刺史和太守。九月,楊阜以安葬妻子為由出冀城,與同鄉姜隱、趙昂、尹奉、姚瓊、孔信,武都人李俊、王靈等聯絡結盟,共同討伐馬超。又派從弟楊謨到冀城告訴楊岳內情,并聯絡了安定的梁寬,南安的趙衢、龐恭等。盟誓以后,于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九月,楊阜和姜敘在鹵城(今禮縣鹽官鎮)起兵。馬超聞訊后親自率兵出擊。后馬超進退失據,遂南逃投奔張魯。
楊阜在武都十余年,后征拜入朝。魏明帝大興土木,選美女以充后宮,還不斷出宮到禁囿中巡獵。楊阜即上書諫止。明帝頗有感觸,回詔稱贊說:“你能苦言衷告,我尤為贊許。”不久升任他為少府(九卿之一,主管皇宮后勤),楊阜多次上疏論政事,多切中要害。一次,楊阜想上疏請求解散多余宮女,需要了解宮中人數,便召御府吏詢問,不料府吏說:“此為禁中秘密,不得宣露。”楊阜大怒,責杖府吏一百,并斥責道:“國家從不把九卿排在國家機密之外,難道還有讓小吏知道的秘密,而不讓九卿知道?”明帝聞訊后更加敬畏楊阜了。每當朝廷會議大事,楊阜總是侃侃而談,以天下為己任,反復諫諍,明帝不聽,于是他反復請求辭職,未得允許就去世了。楊阜死的時候,家里沒有多余的財產。
(本版編輯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