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之流芳 莘莘銘記
——懷念老校長王煜
□安志宏
老前輩王煜校長在春節前去世了,他走得很安詳、自然。王老是“米壽”之人,是高壽。我與王老神交已久,源于父輩的言傳。他與我父親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在天水市二中參加全縣教師培訓時相識的,彼此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大學畢業分配到原天水縣二中當教師,先生時任原天水縣七中校長,我對他的敬業精神和為人有所耳聞。后來我在麥積區政府工作,因分管教育的緣故,對先生也有了進一步了解,真正直接地往來還是近年在渭河河堤上晨練時。相識以來,由于父輩的關系,加之王老質樸無華的為人,我們成了忘年交,我也經常抽空去看望他,彼此心靈間的溝通多起來。王老對事業的執著,清雅脫俗的情趣,亦惠及家風與友人,其“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也常常鞭策著我,成為我學習的榜樣。王老修身練達,他每天凌晨五時許,在渭河河堤上鍛煉,一年四季堅持,風雨無阻。他總結提煉出“跑、跳、摔、打”四字健身法,其要點是:調和陰陽、疏通氣血、鍛煉筋骨、頤養臟腑,達到性命雙修、身心和諧健康之目的。已到耄耋之年的王老,仍身健、耳聰、目明、腦靈,上下樓梯身輕自如。
王老家風頗好,祖上樂善好施,為家鄉的解放事業曾做過貢獻。受其祖父影響,他一生為民族的教育事業殫精竭慮,矢志不渝。先后在十二所學校工作和擔任領導,以自己的模范行為踐行了祖父“讓其一生當教員”的諾言。當校長時,他經常深入級組、班級了解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情況,激勵青年學子立志成才,鼓勵年輕教師利用業余時間多學專業技術充實自己,為人師表。他經常講:教育教學就是在解決問題中前進的,教師也是在解決問題中提高專業技術水平的。一個又一個問題解決后,教師的經驗豐富了,教書育人的應變能力增強了,教育智慧積累了,處理問題就趨于客觀、冷靜,符合教育規律。然后成了會育人、會教書的好教師。他要求教師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千方百計按黨的教育方針,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目標培育學生,教書育人。他常說,教師對學生要言傳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教師言行舉止要成為學生的好榜樣。教師要愛護學生,教學相長。由于他對教師的嚴格要求、科學管理,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鍛煉成長了一批模范教師,不僅為他任校長的學校培養了好教師,也為當時的其他學校培養了多位骨干教師。我曾教書的八中,就從他擔任校長的學校調來四五位骨干教師。
教育中,比權威更有效的是以教師的真愛來換取學生的真誠,以教師的尊重來獲得學生的尊重,以教師的文明來換得學生的禮貌,以教師的準時來換得學生的守時,以教師的勤奮來換取學生的努力,以教師的公平來換得學生的敬佩……
王老對教師、學生傾注了最大的真誠和愛。他對困難學生不僅給予經濟上的資助,更是在精神上給予最大的鼓勵,使他們克服困難,邁好人生第一步。擔任督導室主任期間,他關注全區教育的發展和危房改造,走街串校,深入農村了解情況,提出了許多改善辦學條件和提高教學質量的真知灼見,盡力為教師和學生解決實際困難。他的口頭禪是:“教育要從嬰幼兒抓起!彼株P注青少年的教育工作,特別是嬰幼兒教育。退休后,他不顧自己年邁體弱,勇于擔當社會責任,仍擔任麥積區關工委青少年研究委員會的工作,真情關心嬰幼兒教育,盡心竭力為人民群眾辦實事、做好事。他多方奔走,宣傳家教,用自己綿薄的收入,印制學習和勵志資料,多次為貧困兒童購買圖書及學習用品。他為了紀念和踐行陶行知、陳鶴琴兩位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取其名創辦“天水知鶴三年家庭教育學舍”,資助跟蹤20多名大學生,總結他們成才經驗,然后上門入戶在他新聯系的學員中推廣交流,激勵他們上進,讓他們少走彎路。經他跟蹤教育、成長成才的學生一茬又一茬。王老用話語、行動和思想,甚至用他的生活方式,教育影響著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他為別人奉獻了很多很多……
王老的一生,是熱愛教育的一生,是跟隨時代不斷進步的一生。他具有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心公益,在天水教育界享有崇高聲譽,多次被評為教育先進工作者、模范黨員、省市園丁和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
今天,盡管王老離開了我們,但他熱愛教育、獻身教育事業的高尚品格和助人為樂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后人學習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