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翕(xī)(生卒年不詳),字伯都,東漢后期漢陽郡阿陽縣人。李翕從小天資聰敏,敦詩悅禮,及弱冠典城,出仕為官,歷任弘農郡黽池(今河南澠池縣)縣令、武都郡太守。
李翕為官,勤于政事,尤善于督辦公益,為民解憂。在黽池任上,就因督令修建崤山道路而受士民贊譽。靈帝建寧初升任武都太守后,以“博愛、德義”教化民眾,宣示以好惡,約束部吏強不暴寡,知不詐愚,政通令行,郡域外來附者兩千余人。他任職期間,年谷豐登,倉粟充盈,石麥價降至五錢。
郡治下辨(今隴南市成縣)西南之西峽(即今縣城西南10公里之豐泉峽),為南通巴蜀(今四川)要徑,但其道或立壁山巖,或臨深淵溪谷,危難險峻,行旅進不能濟,息不得駐,常有墜墮事故發生。李翕到任后,親自涉險勘查,頓感如臨淵冰,遂對屬吏說:“《詩》所謂‘如集于木,如臨于谷’,斯其殆哉!困其事則為設備,今不圖之,為患無已。”遂決意暢通其道,他將工程分為兩段,以掾吏仇審主持修東段,衡官有秩李瑾主持修西段,并令各自因舊道“饌燒破析,刻舀確嵬,減高就埤,平夷正曲,柙致土石,堅固廣大,可以夜涉”。建寧四年(171年)六月峻工后,士民歡慶,即于峽之摩崖刻石紀其事,后世稱其為《武都太守李翕西狹頌》,其石刻至令保存完整,字跡清晰,而豐泉峽南壁巖上仍有孔眼殘存,為其道遺跡。 (《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