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霍松林先生誕辰100周年
霍松林先生教書育人及學術研究漫談發言摘要
![](/Files261/BeyondPic/2021-12/18/211218142959aa17082d5982dc.jpg)
編者按:2021年是一代宗師霍松林先生誕辰100周年,為紀念霍松林先生一生在學術理論和教書育人等方面作出的卓有成效的貢獻,以及先生對文學院學科建設付出的巨大努力,近日,“霍松林先生教書育人及學術研究漫談”在長安校區舉辦。霍松林先生8位弟子共同圍繞霍先生教書育人和治學思想等主題進行座談,激勵青年學者向楷模看齊,為青年一代學人帶來更多啟迪與智慧。本版刊發8位教授發言核心觀點,以饗讀者。
霍松林學術生平概述
□ 劉鋒燾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霍松林先生1921年9月生于甘肅天水霍家川。歷任陜西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學院名譽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哲學社會科學“七五”規劃委員會委員,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名譽會長,中國杜甫研究會會長、名譽會長,日本明治大學客座教授,香港學術評審局專家顧問,陜西詩詞學會會長等職。從1979年起,培養和指導了20名碩士和70余名博士。1989年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被中國作協列入“抗戰時期老作家”名單,獲頒“以筆為槍,投身抗戰”獎牌。2008年獲“改革開放三十年陜西高等教育突出貢獻獎”和中華詩詞學會授予的“中華詩詞終身成就獎”。2009年被評為陜西首屆社科名家。2010年獲陜西“十二五”科學發展思想驅動獎。主要論著有:《文藝學概論》《詩的形象及其他》《文藝學簡論》等30余種,出版《霍松林選集》(十卷本)600余萬字;主編《唐代文學研究年鑒(1983-1988年)》(6卷)、《中國古典小說六大名著鑒賞辭典》《萬首唐人絕句校注集評》等50多種。
治學與教學理念:
避熟就生 避虛就實
博專結合 知能并重
□ 尚永亮 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
“避熟就生,避虛就實,博專結合,知能并重”是霍先生的治學與教學理念,它指的是不因循,要開拓新領域,發現新問題,重材料,重實證,要術業專攻,博學廣聞,重能力和知識的培養。在做學問方面:一是要有“尋根溯源”的學習方法,重視信息的“內儲”與“外儲”,“內儲”是頭腦里存儲的知識,“外儲”是存儲于大腦之外的圖書資料、科研信息,要想“外儲”充分利用,就必須有圖書檢索能力,從目錄學入手,提升信息的檢索能力;二是“按圖索驥”的研究方法,要重材料、重實證、重視“證據鏈”,窮盡各種資料并認真加以辨析,找尋最有用的線索;三是“文從字順”的寫作方法,文字功夫是學人須終身用力之所在,論文寫作要言簡意賅,務求準確達意,避免重復混亂;四是“新舊并重”的思維態度,要敢于開拓新領域,同時謹慎運用新的學術研究方法與新的理論知識,辯證對待“今”與“古”的關系,用通史的眼光做斷代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要有“入門須正,立志須高”的治學態度。
治學態度與育人方法:
品學兼優 知能并重
□ 杜曉勤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霍先生嚴謹的治學態度與獨特的育人方法,可概括為“品學兼優、知能并重”。在“品學兼優”方面,霍先生對學生有“家國理念”的教育,希望學生以天下為己任,要對國家和民族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要有氣節,在學問上則要求博學與專精的結合;在“知能并重”方面,注重對學生學術能力及學術創造力的培養。霍先生要求學生們將讀書、思考、研究、寫作四個環節緊密結合起來,在前人成果面前要敢于質疑,擁有己見。同時,霍先生對學生的研究方向及學術觀點卻并不限制,鼓勵大家放手研究,在這種濃厚又熱烈的學術氛圍影響下,“霍門弟子”形成了互相學習、活躍探討的良性科研風氣,“霍家軍”的研究方向幾乎涵蓋古代文學的各個時代及領域,運用的學術方法更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學術抱負與追求:
凌云之志 追求卓越
□ 康震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在跟隨先生學習期間,先生多次提到,他少年時代即胸懷“凌云之志”,一生矢志不渝;也多次提到,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他在文藝學、古典文學以及“形象思維”等領域的研究,始終位于學術前沿。這給我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先生所說的“凌云之志”,首先表現在他的學術抱負與學術造詣上,也體現在他強烈的家國情懷、報國之志上。早在少年時代,先生就創作了許多抗戰的詩篇;大學時代,先生就在報刊上連續發表多篇關于杜甫、陸游等愛國詩人的論文,引起學界的普遍關注;先生的一生,始終在學術研究上追求卓越,追求最高的境界。他在文藝理論、古典文學、詩詞創作、書法藝術等領域開風氣、領方向、育英才,貢獻甚巨,澤被甚遠。在跟隨先生問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先生再三要求不必急于定題目,而要首先全面掌握材料,充分吃透文獻,對于要解決的問題,有深入的理解。他告訴我,做學問,心里時刻要有兩把尺子,一把尺子量高度,一把尺子量深度,這兩把尺子帶在身上,學問才能做好。總之,做人做事做學問,要立“凌云之志”,要“追求卓越”,才能有高度,有深度,有廣度,這就是我問學松林師的一點體會。
故鄉情懷:
心系天水 情牽桑梓
□ 汪聚應 天水師范學院文傳學院教授
故鄉情懷是我們認識霍先生文化人格的一個重要途徑。先生有心系天水的赤子情懷,“畫卦臺高渭水清,故鄉常在夢魂中”“我家門迎渭川開,疇昔千畝安在哉”,霍先生的詩詞創作無不充盈著真摯故鄉情懷,洋溢著濃濃的親情、友情和鄉情。我們閱讀其詩作,不由得被詩中蘊含的濃郁的真情所打動。先生有始終不渝的文化向導,對天水的文化建設傾注了大量心血,親自參與伏羲文化、杜甫隴右詩研究、“二妙軒”碑廊建設等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推介工作。先生有恩德桑梓的教育功德,關注家鄉的教育發展和為故鄉培養賢能良才,是霍先生念念不忘的大事。作為天水籍的文化名人,先生一直情系桑梓,不遺余力地關懷獎掖后學,為促進天水文化教育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先生有激勵后學的人格榜樣,在長期的學術研究、教書育人和文學藝術創作中,形成了富含中國傳統人文知識分子情懷的文化人格,集中表現為博學多能的文化素養,堅持真理、百折不撓的學術文化品格,關心國事民生的人文情懷,品學兼優、知能并重的素質教育文化理念,學術研究與文學創作兼擅融通的人文大師風范。先生也曾經為天水師范學院人文學科的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天水師范學院建成了“霍松林藝術館”,作為研究先生學術思想的文化基地。先生身上傳統知識分子的人文情懷,激勵我們繼續延續霍先生教書育人的精神。
師者風范:
博大胸懷 因材施教
□ 李浩 西北大學文學院教授
霍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好教師,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學生,包含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以及年輕教師,在立德樹人方面成就卓越。先生擁有博大與包容的胸懷,也塑造了輕松的師門環境。先生因材施教,能夠根據學生的年齡、品性、興趣進行學習指導。先生在文學方面的成就奠定了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在全國的地位,為日后師大文學院取得的進一步學科成就夯實基礎。先生編寫了很多優秀教材,例如《文藝學概論》,希望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在教材編寫方面秉承優秀傳統理念,繼而發揚光大。在教育教學方面,先生強調知能并重,重視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的培養,傳道授業時邏輯清晰,娓娓動聽,并且提倡舉一反三,以閑聊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點化”。跟隨先生攻讀博士學位時,在博士畢業論文寫作關鍵事期與留學交流之間選擇一事令人難以忘懷,先生寬容以待,給予了大力支持,并囑托堅持初心,堅定選擇,才有了現在的成績。
治學精神和方法:
夯實基礎 抱道自雄
□ 吳言生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霍先生的治學精神和方法博大精深,從中得到最大的收益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夯實基礎、抱道自雄。它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重視基本功的培養。要深入研讀文本,精于原典,才能為研究打下扎實的基礎。跟隨先生讀碩士期間,用三年的時間細讀了《杜詩詳注》,受益良多。二是要提高藝術鑒賞能力。霍先生的《唐詩鑒賞舉隅》,是這方面的范本,對唐詩精采入微的賞析品鑒,至今無人能夠企及。三是要下足背誦功夫。先生在講解唐詩時完全脫稿,條理清晰,是得益于他有著驚人的記憶力。“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打好腹稿,胸有成竹,這樣的功夫值得每一個古典文學研究者學習。四是樹立正確的人生現。霍先生推崇“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的品節,可謂“抱道自雄”,抱持圣賢之道,自可底蘊豐厚,雄視天下。先生能夠在學術上取得豐碩成就,與淡泊的處世態度息息相關,這也是讀書人需要加強的自身修養。
教育情懷:
言傳身教 虛懷若谷
□ 蔣鵬舉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在霍先生耄耋之年,有幸忝列門墻。先生依舊精神矍鑠,重視對博士弟子們的培養,對弟子們從未降低治學要求。主要感受有三點:一是先生把嚴格要求與鼓勵激發相結合。先生以往屆優秀學長的學術成就激勵后來者,讓每個弟子們保持研究動力與學術熱情。二是先生具有寬闊的學術視野和包容精神,允許并鼓勵學生們在學術上自由選擇和探索。也正因如此,霍門弟子才能取得多方面成就,呈蔚然壯觀之勢。三是先生言傳身教,虛懷若谷。先生終生勤于創作和研究,直到九十多歲仍筆耕不輟。對弟子們取得的成就從不居功,而是歸為弟子們的努力與勤奮,先生做到了“無伐善,無施勞”。先生強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育人觀念,并踐行于自己的教育事業中。“霍家軍”能夠在學界有比較好的聲譽,得益于霍先生的言傳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