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味甘肅】
天水“老三篇”
文/葉梓
![](/Files261/BeyondPic/2021-9/2/19032722336f0603ec57545fc8.jpg)
天水雜燴
![](/Files261/BeyondPic/2021-9/2/1903272233e1c0a687b6c07e87.jpg)
酸辣里脊
![](/Files261/BeyondPic/2021-9/2/44c22712-af3a-40c5-a1a2-b23e30a36f9e.jpg)
炮仗肉
每個(gè)人,推及美食,都有幾道自己的獨(dú)特偏愛;每個(gè)地方,待人接物,也總有幾道與眾不同的拿手好菜。古城天水待客的三道拿手好菜,俗稱“老三篇”,它們分別是:天水雜燴、酸辣里脊和炮仗肉。
對于燴菜,我最早的記憶,是母親做的洋芋燴豆腐。
記得小時(shí)候放學(xué)回家,只要母親說一句“今晚吃燴菜”,我就知道是洋芋燴豆腐。在兒時(shí)的記憶里,能吃上一頓洋芋燴豆腐,已經(jīng)算一次不小的改善了。
其實(shí),天水雜燴和老家的洋芋燴豆腐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的。
它不像一般人理解中的把菜放到一起煮。它的配料極嚴(yán)格,既相輔相成,又互為補(bǔ)充,絕非亂燉一體,且有先后之分。具體做法是,先把蛋清和蛋黃攪勻,攤成薄餅,取鮮五花肉剁碎,放入鹽、粉面、花椒后拌勻,加在兩層薄蛋餅中間壓平,上籠蒸熟,切成條形,便做成夾板肉。以夾板肉為主,配以響皮條、丸子,澆上雞湯,撒上蔥花、香菜、木耳等,盛入湯盆,量足湯多,葷素搭配,邊喝邊吃,不油不膩,味道鮮美。
這讓我想到了清代大才子袁枚《隨園食單·戒單》里的一條:戒同鍋煮(即變換須知單)。在《隨園食單·變換須知單》里,袁枚談到:
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猶如圣人設(shè)教,因才樂育,不拘一律。所謂君子成人之美也。今見俗廚,動以雞、鴨、豬、鵝,一湯同滾,遂令千手雷同,味同嚼蠟。吾恐雞鴨豬鵝有靈,必死城中告狀矣。善治菜者,須多設(shè)鍋灶盂缽之類,使一物各獻(xiàn)一性,一碗各成一味。嗜者舌本就接不暇,自覺心花頓開。
可見,天水人是深諳袁枚的《隨園食單》之精髓的。
我以為,吃雜燴,得一家人在一起,要是四世同堂就更好不過了。一大家子,有老有少,圍著熱氣騰騰的鍋,有說有笑地吃,家的溫馨和氣息就出來了。這也是天水雜燴逢年過節(jié)時(shí)吃得較多的緣故。
酸辣里脊,一聽名字,味道就出來了:既酸又辣。
“南甜、北咸,東辣、西酸”是中國飲食地理差異性的扼要概括。而甘肅天水,既有北之形,亦有西之態(tài),所以,在飲食上也就有點(diǎn)既酸又辣的特征。而酸辣里脊恰好是這種特征的典型性菜肴。至于酸與辣孰輕孰重,吃了才知道。我的外地朋友來了,幾乎每次我都要點(diǎn)上酸辣里脊。他們還沒動筷,我都會主動簡單地介紹一下,然后讓他們舉箸。我口才不好,所以每次說的,也無非都是這樣幾句話:
“這是一道天水傳統(tǒng)菜,有些歷史了,既酸且辣,不信,你可以嘗嘗?”
這里順便說說天水的另一道菜,當(dāng)然和酸辣里脊有點(diǎn)關(guān)系,或者說它就是酸辣里脊的姐妹篇,它就是糖醋里脊。前面說了,酸辣里脊代表了天水這座西北內(nèi)陸城市的地理特征,而糖醋里脊呢,和酸辣里脊一樣,也代表了天水的另一種地理特征——天水雖在隴上,但氣候濕潤,有江南之味——所以說,糖醋里脊代表的是天水的江南氣質(zhì)。但為什么糖醋里脊不在天水飲食的老三篇之列呢,我想,盡管天水有“隴上小江南”之稱,但畢竟還在隴上,其江南色彩肯定不是主流文化,所以老三篇里也就不會有它的影子。
最后說說炮仗肉。
幾年前,我去一位畫家朋友的家里,他母親是個(gè)“老天水”,給我們做了一頓炮仗肉,極好吃。記得那天老人家忙了整整一個(gè)下午,直到天黑下來,我們才把炮仗肉吃到嘴里——做一頓炮仗肉,和天水雜燴一比,更費(fèi)時(shí)間。所以,天水市大大小小飯店的菜單上,已經(jīng)難覓它的影子:一來時(shí)間的成本不好計(jì)算,二來將時(shí)間成本計(jì)入菜價(jià),未必有人買賬。所以,想吃炮仗肉,還得找一戶天水西關(guān)的老戶人家。
如果碰上一位在天水土生土長的老婦人親自下廚做,味道一定會很美。
關(guān)于炮仗肉,我食之太少,沒有信心說清楚,就查閱了由甘肅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天水菜肴》——《天水地方志叢書》之一種,錄其炮仗肉一節(jié),算是借專業(yè)人士之口成我美文吧。茲抄錄于下:
主料:瘦豬肉150克。
輔料:豬網(wǎng)油30克,雞蛋1個(gè),濕淀粉、干辣椒絲、蔥、蒜末、木耳、玉蘭片、青椒丁、精鹽、花椒粉、料酒、白糖、味醋、胡椒粉各適量,精煉油1000克(實(shí)耗50克)
制法:1.將豬瘦肉剁細(xì)加精鹽、花椒粉、料酒、雞蛋、濕淀粉,拌勻成餡。2.鍋置火上燒開水,將網(wǎng)油焯水撈出,平鋪菜墩上放肉餡卷成一指長的段,掛上水粉糊。3.鍋置火上放油熱到五六成時(shí),逐個(gè)放入爆竹肉,炸熟,待油溫上升再復(fù)炸一次撈出,擺放盤里。4.鍋里放少許油,蒜末熗鍋,加味醋、白糖、精鹽、雞湯、水淀粉勾芡,盛在碗里,成糖醋味,為一吃。鍋里放油少許,干辣椒、蒜末、蔥丁熗鍋,放玉蘭片、木耳、青椒丁略炒,加味醋,精鹽,胡椒粉,雞湯,水淀粉勾芡。出鍋盛在碗里,成酸辣味,為二吃。按椒粉、精鹽一比三的比例拌勻,成椒鹽味,為三吃。
特點(diǎn):色澤金黃,酸甜苦辣,鮮香味濃,外酥里嫩。
關(guān)于這段說明文字,我從來沒有實(shí)踐過,但看了不下十遍,每每讀之,如同吃了一次,歷盡酸、甜、苦、辣之味。你別說,酸、甜、苦、辣味味皆有,正是炮仗肉的特點(diǎn),這多像生活的味道啊。所以,要是哪位家長想教育孩子懂得生活的味道時(shí),可以把此菜做給他吃,然后告訴他:“這就是生活。”
也許,這可能要比念一遍北島的那首著名短詩來得更直觀些。
現(xiàn)在的天水城,能做出地地道道的天水老三篇的酒店飯館,似乎越來越少了——不是似乎,應(yīng)該是的確!他們大都在做川菜粵菜魯菜的生意。前幾天,又有一家湘菜館隆重開業(yè)了。所以,我真擔(dān)心,有一天,天水飲食史上的老三篇將會失傳。
或許,我更該用心把老三篇學(xué)會,不枉這離別、這鄉(xiāng)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