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松林先生撰書《香港回歸賦》
●霍有光
1997年初,在香港即將回歸祖國懷抱之際,《光明日報》東風副刊發起“僑興杯’97 香港百年滄桑話回歸”征文活動,霍松林先生應征創作發表了《香港回歸賦》(1997年6月14 日),接著包括香港《大公報》在內的國內有關省市數十家報刊先后轉載。隨后,霍先生又繼承了蘇東坡自書自撰詞賦(如赤壁賦)的文人墨客傳統,創作了大型書法長卷,為此人民出版社將其微縮、特制成卷軸,收入劉朝暉主編的大型書畫集《世紀之光——“九九歸一”書畫篆刻集》第一卷之套盒中。有題跋曰:“‘一’是歸一,是一元復始。一篇《香港回歸賦》,賦香港經百年滄桑,終于回到祖國懷抱,寓香港邁向新紀元,寓祖國大一統的光明前景。”2007 年4月,陜西文聯與書法家協會舉辦“長安三老(霍松林、邱星、葉濃)書法展”,霍先生再次撰書《香港回歸賦》,并自注曰:“此賦乃十年前應約為迎接香港回歸撰書。被編為人民日報社編印之世紀之光大型畫冊第一卷,頗享盛譽。今為紀念香港回歸十周年重書,既老且病,手不應心,略表愛國赤誠于萬一也。八七叟霍松林。”此件目前已捐贈陜西師大“霍松林藝術館”收藏。《香港回歸賦》全文如下:
東亞明珠,南疆巨港。帆揚碧海,集萬國之珍奇;綠漲珠江,輸宗邦之營養。瑞龍吐瑞,已為世界之名都;香島飄香,原是中華之沃壤。睹石器之遺存,炎黃之偉烈如見;發古墓之文物,秦漢之聲威可想。蓋自洪荒以降,驅虎羆,辟榛莽,戰颶風,斗鯨浪,以獵以漁,以耕以紡。而墾此熱土,建此良港者,皆華胄之勛勞,宜五洲之景仰者也。
慨晚清之腐敗,憤英帝之侵吞。販鴉片以掠我金銀,更戕害吾民之肉體與靈魂。林公奮起,銷毒虎門。英軍避銳,北犯天津。道光震恐,竟貶忠臣!屏藩盡撤,揖盜媚秦。雖有義民之肉搏,良將之獻身,拋頭顱而灑熱血,驚天地而泣鬼神;其奈艦沖炮擊,豕突狼奔,強占香港島,劫掠廣州城,連陷廈門、鎮海、寧波、上海、鎮江而直逼南京!清廷被迫,城下締盟;賠銀割地,舉國吞聲!香江流恨,米字旗升。先例既開而列強競效,外侮頻仍。喪權辱國,剜肉餒鷹。而九龍、新界,亦相繼割讓、租借而泣別堯封矣!
溯港英之殖民統治,哀同胞之處境悲慘。港督為英皇之代表,屬吏皆總督之干員。行政則保障英倫之利益,立法則維護英人之特權。極種族之歧視,居處則華洋隔離;奪華人之自由,行動則保甲束箝。開埠伊始,工程浩繁。華工效命,萬役爭先。而工資低微,溫飽猶難。風餐露宿,苦何可言!況復稅至人頭,吸髓之剝削孰忍?令極宵禁,擢發之壓迫何堪?乃不得己而罷工罷市,爭生存之權利與尊嚴。孰料橫遭鎮壓,彈雨遮天!“沙田”扎慘案,血跡斑斑。痛史俱在,其能忘焉!
神州解放,新國初建。英即承認,明智堪贊。香港之與內地,呼吸暢通;內地之與香港,血脈流貫。供淡水石油,送果蔬肉蛋。輔之以華南之資源勞力,濟之以上海之資金技術與經驗。憑地理條件之優越、貿易政策之自由與港人之勤奮干練,香港之經貿乃日趨繁榮,如百花之競艷矣。
四兇既殛,華夏龍翔。改革開放,惠及香江。“三資”企業,遍布城鄉。辦廠則提供廉價之原料勞工與土地,銷售則畀以十二億人口之需求與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之市場。而從內地轉口貿易中獲取之利潤,亦奚啻金山銀海,煒燁而閃光。港人振奮,百業齊昌。船王地王,富追海國;華資中資,勢壓洋商。遂使彈丸之地,名重五洋。廣廈爭高,摩銀漢以披云錦;明燈競麗,亂繁星而耀艷陽。馳道連網,盤山腰而穿海底;公園鋪繡,陋金谷而藐天堂。工業村中,望不盡林立工廠;金融街內,數不清櫛比銀行。船隊聯翩以出入,吞吐五洲之財富;機群絡繹而升降,送迎萬國之冠裳。偉哉香港,中華之窗。握國際金融之樞紐,總五洲航運之大綱。睹閭閻之富庶,憶歷史之滄桑。痛百年之宰割,思合浦而珠垂淚;忍五世之暌違,望豐城而劍有光。劍合珠還,時其遠乎?萼榮花艷,愿可償焉!
一國兩制,春雷乍響。恢復主權,港人治港。以情動眾,盼統一者歡騰;以理服人,欲阻撓者悵惘。談判雖極艱辛,結局未違理想。中英之聯合聲明,遂公布于世而邀萬邦之激賞矣。九七七一,云消浪靜。香港回歸,普天同慶。交接之盛典空前,祝賀之高軒盈徑。旗除米字,始雪瓜分之恥;徽綻荊花,終圓璧合之夢。載歌載舞,喜四美之相兼;吹塤吹篪,樂二難之得并。迎澳門之踵至,動臺胞之歸興。盡補金甌之缺,慰祖宗而裕后昆;大興赤縣之利,除積弊而拓新境。共創文明兮,富強康樂;恢張民主兮,祥和穩定。猗歟偉哉!億萬斯年,中華永盛。
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周篤文先生在《激活傳統 繼雅開新》一文中評價說:辭賦,以其宏大的體裁與寬松的格律而大受作者的青睞。如 1997 年香港回歸,老詩人霍松林《香港回歸賦》中云:“旗除米字,始雪瓜分之恥;徽綻荊花,終圓璧合之夢……盡補金甌之缺,慰祖宗而裕后昆;大興赤縣之利,除積弊而拓新境。共創文明兮,富強康樂;恢張民主兮,祥和穩定。”不止文彩斐然,對仗精美,而且立意重大,寄寓深遠,不愧為一代大手筆。
黃彥在《浩魄光天德,椽筆壯國風——評霍松林<香港回歸賦>》一文里說:“拜讀霍老松林的《香港回歸賦》,有一種十分異樣的如飲佳釀醇醪久久沉醉的美妙感覺。品鑒各類名著神品,都是一種性情陶冶和藝術享受。即如讀建國五十周年及香港回歸之類的紀勝慶典美賦,都會令人喜不自勝。我自己曾寫過、評過,甚至多遍幫人修改過這類作品,更讀過若干同體同題佳構。這些賦著,或以雄放大氣稱譽,或以奇思雋理啟人,或以綺辭麗藻逞彩,或以狂浪怪譎驚心,各擅其長,各攄其慨。而讀霍老此賦,使人感念最深,或覺大異于他賦者,唯有兩個字:厚重——異乎尋常的厚重;且遠不止于厚重。……霍公于年近八旬之際,慨然命筆作賦,拳拳之意,眷眷之情,亦委實令人欽敬!人有大德,賦有巨美。霍公此賦真可謂潤色鴻髓、創造無愧時代新賦方面,也予人頗多啟迪。三復斯文,無任欽佩。區區一賦,兼具司馬遷述賦的神韻,曷可有甚于此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