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恩師松林先生
康 震
松林先生是我的恩師。跟隨先生求學,是我人生最大的幸運。我與松林師很有緣。1982年,我還是陜西師范大學附中的一名初中生。一天下午,接到通知,要求全年級學生到大操場集體聽課。一到大操場才發現,不僅我們初中生,還有全體高中生,很多老師也都到了,黑壓壓坐了一大片,只是不知道哪位教授來講課。
大家正在猜想,只見校長陪著一位中年老師匆匆走來,老師面色紅潤,神采奕奕,穿一身藍色中山裝,看上去非常精神。校長介紹完,老師開講了,題目是“中國古人勤學苦練的故事”。課講得非常生動、精彩,老師的西北口音抑揚頓挫,很耐聽,同學們沉浸在一個個精彩的小故事當中,不時會發出會心的笑聲。那次課后,我記住了范仲淹斷齏畫粥勤學苦讀的故事,更記住了這位老師的名字:霍松林。知道他是陜西師范大學聞名全國的大教授、大學問家,
幾年前,我去看望松林師,閑聊間說起這件事,先生聽罷哈哈大笑。我打趣說,這樣算起來,我應該是你門下年齡最小的弟子,從初中就開始聽您的課啦!先生笑著說:應該算,應該算。又意味深長的說:你看那時,大學教授還去給中小學生講課,講小故事,現在教授愿意這樣做的可不多啦!
1997年,我考入先生門下攻讀博士學位。不久,我去請教學位論文選題。先生很嚴肅地對我說:先不要考慮什么選題,要抓緊一段時間系統閱讀一手文獻,選題只能從一手材料中來!在之后的近兩年時間里,我一邊系統閱讀相關文獻,一邊隨時向先生請教,經過反復思考、商議,最終確定了《長安文化與隋唐詩歌》這個選題。在論文寫作中,先生又再三告誡我:決不能做空頭文章,做學問一定要扎扎實實,要言之有據,沒有根據的話一句都不能說。
論文形成初稿后,先生已80高齡的年紀,從頭到尾認真審閱,用鋼筆整整寫了四大頁30多條具體修改意見,論文稿本的天頭地腳也密密麻麻寫滿了批注,對引用文獻、行文句式、標點符號都提出了非常具體的修改要求。這份稿本和四大頁意見,我一直精心保存著,每當看到先生清秀勁健的筆跡。眼前就浮現出他老人家伏案書寫的情景,就深深體會到松林為培養學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博士畢業后,我準備從事博士后研究,先生親筆為我寫推薦信,并語重心長地囑咐我:博士雖然畢業了,但不意味著水平就提高了。你還年輕,今后的路還很長,一定要抓緊時間多讀書,多積累,多研究些有價值的問題!應當說,這些年,正是在先生的耳提面命、嚴格要求下,我才逐步走進學術的殿堂,才逐漸懂得什么是真學問,如何做真學問,如何做好真學問。這些年,每當自己精神懈怠,想要偷懶的時候,耳畔就會響起先生對我說過的這些話,于是繼續抖擻精神,按照先生指引的方向,堅持不懈地向前走。
工作后,只要有機會,我都會去看望先生。一年寒假,我帶著正在上初中的兒子去給先生拜年。我向先生匯報,自己不久前剛剛獲得全國模范教師這一榮譽。先生聽了非常高興,連說不容易,不簡單!他從椅子上慢慢站起身,打開書柜,取出一個很精致的小方盒,拿出一枚金質獎章,對我說,這是1989年,我獲得的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獎章,近20年過去了,你也成為了全國模范教師,這很有意義啊!
那一天,先生興致很高,我們聊了很久。他拿出一本書,上面刊載著許多先生過去的老照片,每一張照片都有一段難忘的往事。先生指出一張略微泛黃的照片說:這是當年在中央大學中文系讀書時,隨胡小石等老師、同學一道出去春游的合影。當時師生之間,真是情誼深厚。我們不僅跟著胡小石、汪辟疆、陳匪石等老師做學問,也跟著他們學做人,學做事。要做好學問,先要把人做好啊!臨走的時候,我兒子將自己手工制作的賀年卡送給先生,祝福爺爺健康長壽,先生哈哈大笑,拍著小家伙兒的腦袋說:你爸爸像你這么大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聽我講課嘍!
2010年10月,陜西師范大學為先生慶祝九十大壽。在“霍松林先生與弟子座談會”上,我表達了對松林師培育之恩的深切感激之情。的確,身在霍門問學,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先生的言傳身教,嚴格要求,獎掖關懷,還有眾多優秀同門的朋輩激勵,互幫互學,這真是我一生受用不盡的巨大財富啊!幾天后,我向先生辭行,他握著我的手說:現在年紀大了,讀書寫字精力都跟不上。但最高興的,就是不斷聽到你們的好消息,好消息越多,我的身體就越好!你們年富力強,正是出成果的好時候,但也要勞逸結合,不能太累!老人家的一番殷切話語,讓我非常感動。我說,先生,大家都期待著再次回來,為您慶祝百年大壽,您一定要保重身體,等我們回來給您祝壽!先生大聲說,好,活到一百歲!
先生的話猶在耳畔。我們也都衷心期待著為先生祝福期頤之壽。孰料去年春節,先生卻遽然魂歸道山,駕鶴西去。學界痛失巨匠,學生痛失恩師!回到先生書房,唐音閣匾額依舊,松林音容不再。但我想,先生的著作與風范是會永存人間的,先生的教導與囑托也將永在我們心中,激勵我們前行。最后,謹以敬挽先生的一首小詩作為文章的結尾,藉此緬懷松林恩師的無限恩情:秦川云暗意難平,渭水低回泣幽明,切莫長歌哭長夜,揚葩振藻續唐音!(原載《2017年唐代文學研究年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