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貯一缽涵日月 墨分五色繪山河
——霍松林先生談書法藝術
霍有光
提要:1993年李正峰教授醞釀創辦《書法教育報》,聘請霍松林先生擔任藝術顧問并為創刊號題詩。霍先生在所作長篇“論書詩”中,較系統地闡述了書法的產生和發展、書法藝術的美學特征、書法欣賞與創作的基本規律、學習書法的正確途徑,以及如何看待書壇丑書(符箓)等問題,言約旨深,堪稱詩體書論。
習總書記曾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書法在中國藝術家族乃至整個文化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積淀著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哲學思考和文化心理。學書法,不僅是學寫字,更是學文化。書法教育不單單是書寫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中華優秀文化的教育。要提高全民族的書寫文化水平,必須立足長遠,從青少年抓起。2013年2月7日,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綱要》規定:從今年春季開學開始,書法教育將納入中小學教學體系,學生將分年齡、分階段修習硬筆和毛筆書法。制定《綱要》的“基本理念”是:漢字和以漢字為載體的中國書法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書法教育對培養學生的書寫能力、審美能力和文化品質具有重要作用。為推進中小學書法教育,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特制定本綱要。
霍松林先生是享譽海內外的唐詩研究一代宗師、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文藝理論家、詩人、教育家,也是著名的書法大家。霍先生是中國書法藝術創作的實踐者,而且是關注書法理論研究與書法教育的專家。
2006年,原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先生在《霍松林詩文詞聯書法選》扉頁上題詩云:“一卷能涵世紀心,豈惟韻語接唐音。森然筋骨閑暇事,物態情思筆屈金。”詩后注釋說:“霍松林先生書詩文詞聯‘物態’句,先生自謂書法化物態為情思。”在沈先生看來,霍先生“詩文詞聯”與書法俱佳,不僅是“一卷”濃縮了“世紀心”的長篇史詩,具有博大的愛國襟懷,韻語繼承了唐音;而且所作“詩文詞聯”能夠用書法“化物態為情思”,作品具有“森然筋骨”。“筆屈金”是稱贊霍先生的筆法,鐵畫銀鉤,剛鍵柔美。“屈”:使彎曲;“金”:金鐵。典故出于北宋朱長文《續書斷》贊顏真卿書法為神品:“點如墜石,畫如夏云,鉤如屈金,戈如發弩,縱橫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獻以來,未有如公者也。”
![](/Files260/BeyondPic/2020-12/8/2012081545639fb290a31ab6a5.jpg)
▲原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先生為《霍松林詩文詞聯書法選》題詩
![](/Files260/BeyondPic/2020-12/8/2012081545bca0141f8378ba6d.jpg)
▲原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林岫為《霍松林詩文詞聯書法選》題簽
2006年12月5日,由陜西省文史研究館、陜西省書法家協會、省詩詞協會主辦的《霍松林詩文詞聯書法選》座談會在陜西省政府黃樓舉行。屈應超、茹桂、吳三大,雷珍民、趙熊、李成海、高峽、雷樹田、武復興、趙安志等省內文史界、書畫界、詩詞界知名人士40余人應邀出席。會議由陜西省文史研究館館長李炳武主持。“著名書法家茹桂、吳三大、雷珍民及雷樹田、趙安志先后發言,對霍老在治學、育人及詩詞創作和書法藝術等方面的造詣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先生以高尚的人格、淵博的學識、豐富的閱歷、高古的書法和卓著的教學,為陜西乃至全國的文化事業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堪稱‘德藝雙楷模,詩書兩輝煌’。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先生的書法作品多為自作詩詞和楹聯,詩魂鑄字,文心點化。其書風雍和大度,通達磊落,張弛有度,展現出儒雅風流的氣質之美、人性之美,表現了先生瀟灑的氣質和對人生深刻的體悟與博大的胸襟。與會人士認為,霍先生書法作品集的出版給全國書法界送來一縷清風,潤澤了當前書法家浮躁的風氣,為書法發展路徑選擇提供了正確導向。”
提起霍先生的書法,中國書協原副主席、顧問鐘明善先生曾專門著文介紹:“從書法形式美的角度講,霍松林先生有他深厚的由父輩手把手教出的基本功,更有青年求學時期極好的文化環境的影響。他的字也像他的詩一樣‘剛健含婀娜,韶秀寓清淑。’筆法嚴謹而筆勢活潑多變。縱筆揮灑,波瀾起伏,留筆斂氣,蓄勢畫末,方圓兼備,疾澀得體,寓剛于柔,瀟灑自若。結字中宮緊收而舒放其筆,斜側取勢而中心平穩,險絕而歸于平正,直率而不拘成規。在當今學者書家中已形成自己獨具的面目。欣賞霍老的書法作品,我總覺得有一種和讀他的詩一樣的感覺:清新、明麗、自然、沖淡、典雅、舒放中時時透出剛健、豪放、渾厚之氣。對一位聞名遐邇的學者、詩人、教授霍松林先生來說,書法也不過是‘余事’而已。然而他的書法也像他的詩一樣‘卓然自立,學古人而不為古人所限’。觀霍翁的詩文、書法確是得了當代草圣于髯翁等老一輩學者、書家、詩人的薪傳,而成了當今文壇、藝壇的翹楚。”
三惜草堂名家畫館、收藏家王寶林先生說:“自古詩書相通,許多大書家都精于詩詞,而許多大詩人本身就是書法家。古代的李白、蘇軾,當代的夏承燾、程千帆等都是詩書兼擅的典范。而在世的大詩人中擅書者,當屬久居長安、詩詞界人稱‘西北王’的霍松林先生。”“對于像霍松林先生這樣一位聞名遐邇的學者、詩人來說,書法也不過是‘余事’而已。然而他的書法也像他的詩一樣‘卓然自立,學古人而不為古人所限’。我總覺得有一種和讀他的詩一樣的感覺:清新、明麗、自然、沖淡、典雅、舒放中時時透出剛健、豪放、渾厚之氣。”又說:“細觀霍松林先生的書法作品,點畫堅渾開張,運筆舒緩沉著,結體茂密雄秀,章法樸實自然。他擅逆筆澀進,通過筆鋒內藏的運動,使點畫內部飽滿。這樣的筆墨自然內勁充盈,血濃骨老,點畫沉實不飄浮、緊密不松夸,兩端鋒不外露,圓渾鈍厚,將力量積蓄在點畫之內,這是一種向內聚攏的運動,同時是一種向內生發的勢,因而能產生一種沉實飽滿的內勁,靜中寓動,增強了點畫的生命意味。我以為,這就是霍松林先生的書法之所以耐看的重要原因所在。”
霍先生從小就在父親的教導下寫字。1945年,當這位自謙為“窮鄉僻壤放羊娃”的年輕人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重慶中央大學(后遷至南京)攻讀中國文學專業后,曾先后求教于胡小石、柳翼謀、盧冀野、羅根澤、陳匪石、朱東潤、汪辟疆等諸先生。老師中的胡小石、朱東潤、柳翼謀等既是國學大師又是大書法家。胡小石先生的書論、書法對近代書壇的影響很大。柳翼謀先生的楷書熔北魏楷書與唐楷為一爐,風格特殊,寫下了近代中國書法史中光彩奪目的一頁,雖不以書法名天下,然其學者書法自有其深厚之功底與書卷氣息。后經老師汪辟疆、盧冀野介紹,霍先生結識了國民政府監察院長、“草圣”于右任先生,成為于右任“捐資助學”的對象。整整兩年時間,于右任每月伏案寫一張條子交給霍松林,要他到財務室從自己的工資中領一些錢,直到1948年,霍松林從中央大學畢業。霍松林先生在回憶這段往事的時候說了八個字“其情其景,至今難忘”。于右任先生曾對他講“有志之士應以造福人類為己任,詩文書法,皆余事耳。然余事亦須卓然自立,學古人而不為古人所限。”于右任先生的這段話既道破了詩文書法在人生中的地位,又道破了研習詩文書法應遵循的原則。霍先生曾說:“書法嘛,還是要寫自己的。我沒有刻意學習于先生的字。”“變化固我在,成家非一蹴”。
2007年8月,陜西省書法家協會為陜西老書法家霍松林、邱星、葉濃先生舉辦了“三老書法展”。霍先生作為教育界、詩詞界、文藝界的著名專家、學者,一向視書法為余事的他對書法持何態度呢?其書法的淵源在哪里?其才學對書法的影響有多深?本著問鼎求教之心,依照約定,記者趙剛叩開了居于陜師大家屬區專家樓霍老家門。記者采訪得到的主要收獲是:(1)霍先生認為,“書者,抒也。”“神采為上,形質次之。”若是只在形體上依傍他人,亦步亦趨,必然難有所成。霍先生雖然得到了于右任先生的親傳,卻能夠“得魚忘筌”,不落窠臼,在對北朝碑版進行了一番涉獵之后,領略了其雄健放逸的天趣,而不模擬其形跡,依舊沿著“帖學”的路子前行。這樣做,足以證明他對書法藝術的本質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明確的追求。(2)霍先生說,早先為“《書法教育報》創刊”撰寫的一首“論書詩”,可以回答記者所提的這些問題。
![](/Files260/BeyondPic/2020-12/8/2012081545003c7b8b902df28c.jpg)
▲邱星、霍松林、葉濃書法作品展(2007)
《書法教育報》是李正峰教授1994年元月創辦的一份報紙,被國內讀者稱為“書法界的教育報,教育界的書法報”,發表了大量的書法論文與書法作品,端正了書壇風氣,積極引導與推動了全社會傳承與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普及與提高全民書寫水平與弘揚書寫文化的優秀刊物。李正峰教授是著名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和書法教育家,他對霍先生的書法觀感悟頗深,曾在霍先生家觀賞過珍藏多年并時時摩挲的精拓本《淳化秘閣法帖》,并曾多次向霍先生請教書藝。李教授1992年退休后,開始醞釀創辦《書法教育報》。李教授懇請霍先生擔任《書法教育報》藝術顧問并為創刊號題詩,霍先生欣然接受,1993年12月,專門為“《書法教育報》創刊”撰寫了一首長篇“論書詩”,以四尺整張宣紙寫就相贈。詩中較系統的闡述了書法的產生和發展、書法藝術的美學特征、書法欣賞與創作的基本規律、學習書法的正確途徑,以及如何看待書壇丑書(符箓)等問題,言約旨深,堪稱詩體書論。筆者收藏了當時該刊剪報的復印件,盡管比起書法原作大為遜色,但也能夠以斑窺豹。這篇賀“《書法教育報》創刊”寫道:
六書造文字,八法創藝術。
實用兼審美,神氣貫骨肉。
骨健血肉活,神完精氣足。
顧盼乃生情,颯爽若新沐。
剛健含婀娜,韶秀寓清淑。
渾厚異墨楮,雄強非武卒。
或翩若驚鴻,或猛若霜鶻。
虎嘯助龍驤,風浪起尺幅。
變化固在我,成家非一蹴。
入門切須正,一筆不可忽。
功到自然成,循序毋求速。
文字本工具,詩文載以出。
書寫傳情意,字隨情起伏。
情變字亦變,萬變宜可讀。
東涂復西抹,信手畫符箓。
自炫藝術美,誰能識面目。
觥觥李教授,書道久精熟。
辦報傳法乳,風行越四瀆。
寄語學書者,照夜有明燭。
拾級攀高峰,放眼視正鵠。
買櫝要得珠,求魚勿緣木。
新秀爭脫穎,藝苑花芬馥。
蕪辭聊祝賀,玉斝泛醽醁。
![](/Files260/BeyondPic/2020-12/8/201208154548f913d4baed9c16.jpg)
▲霍松林撰書《書法教育報》創刊
![](/Files260/BeyondPic/2020-12/8/2012081545f6d2ce335d184e49.jpg)
▲霍松林撰書《書法教育報》創刊(局部)
細細品讀這篇含蓄蘊藉和內美深長韻味的“論書詩”,關于書法藝術之教益可以有以下幾點:
(1)書法的產生和發展
“六書造文字,八法創藝術。”
“六書造文字”之說始見于戰國時的《周禮》。《周禮•地官•保氏》中說:“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五曰六書……”漢代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說:“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更為六書下了定義,舉了例字:“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㧑(huī)[扌為],‘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許慎用六書的理論,分析了九千多個漢字的結構,寫成了第一部字書《說文解字》,使六書的理論得到極大的發揮,成為兩千年來研究漢字的準繩。
“八法”指永字八法,是中國書法的用筆法則。相傳,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用幾年的時間,專門寫“永”字。他認為,這個字具備楷書的八法,寫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寫好。“永”字共有八畫,畫畫不同,代表中國書法中筆畫的大體,分別是“側”、“勒”、“努”、“趯”、“策”、“掠”、“啄”、“磔”,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漢字楷書的點畫形式。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文字由篆而隸,進而有楷、草,在書寫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法度。“八法創藝術”言簡意賅,萬丈高樓平地起,就是說以“永字八法”為代表的中國書法法度,是中國書法藝術繼往開來與不斷創新的動力。每個人都可以運用中華優秀書寫傳統的法度,形成風格迥異而又內在統一的書法作品。
霍先生在《談李成海的書法》一文中曾云:“關于書法的‘書’,許慎在其權威性著作《說文解字》的《序》里下了一個定義:‘著于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如’什么,他沒有說。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里解釋道:‘謂如其事物之狀也。’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進一步解釋道:‘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不難看出,段氏是就客體方面立論的,劉氏是從主體方面闡發的。毫無疑義,對于書法來說,主體更起決定作用。”
(2)書法藝術的美學特征、創作的基本規律與欣賞
書法與語言一樣,首先是用來交流的,因此貴在“實用”;語言交流要語言美,書法交流要文字美。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或交往中,說話要讓人聽得懂,聽著美;寫字要讓人看得懂、看著美。所以凡人際交流(語言或文字)都要“實用兼審美”。書法的創作基本規律與欣賞是相輔相成的,創作規律其實也是欣賞的規律與視角。書法作品要色彩美、布局美、筆墨美、線條美,“實用兼審美,神氣貫骨肉。骨健血肉活,神完精氣足。顧盼乃生情,颯爽若新沐。剛健含婀娜,韶秀寓清淑。渾厚異墨楮,雄強非武卒。或翩若驚鴻,或猛若霜鶻。虎嘯助龍驤,風浪起尺幅。”
霍先生在《書法陶情》一文中曾云:“以方塊漢字為依托的書法,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具有實用與審美的雙重品格。在幾千年的漫長歲月中,通過漢字的書寫、應用,產生了一整套藝術規律:起于用筆,基于結字;成于章法,美于氣韻;密處不犯,疏處不離;顧盼生姿,呼應傳神;求工于一筆之內,寄情于點畫之間;意象生動而蘊含深廣,法度森嚴而變化無窮,不愧為中華民族特有的藝術瑰寶。不僅為國內廣大群眾所喜愛,而且早已遠播重洋,馳譽五洲,在世界藝林大放異彩。”
(3)學習書法的正確途徑
“論書詩”提出了學習書法的正確途徑,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變化固在我,成家非一蹴。入門切須正,一筆不可忽。功到自然成,循序毋求速。文字本工具,詩文載以出。書寫傳情意,字隨情起伏。情變字亦變,萬變宜可讀。”
霍先生在《談李成海的書法》一文中曾云:“《南史》卷三十三《張融傳》有這樣一段記載,齊高帝對張融說:‘卿書殊有骨力,但恨無二王法。’張融回答:‘非恨臣無二王法,亦恨二王無臣法。’從強調獨創性的角度看,張融的話不無道理。但獨創如果建立在兼取眾長的基礎上,便能獲得更圓滿的結果。二王是兼取眾長的,只可惜他們比張融早生一百多年,不可能從張融那里學到什么‘法’。至于張融,則完全有條件從二王的書法中吸取營養,他卻不屑一顧。其書法的藝術生命并不長,這也許是原因之一。清嘉慶、道光以前一直崇尚法帖,學行草的人無不取法二王。阮元首倡‘北碑南帖論’,認為‘短箋長卷,意態揮灑,則帖擅其長;界格方嚴,法書深刻,則碑據其勝’。頗能兼顧碑帖各自的優點。包世臣、康有為則偏重北碑,崇碑之風,因而大盛,至今方興未艾,‘非恨臣無二王法’的書法家已不罕見。當然,專攻碑學,完全可以成名成家,但如果向碑帖交融互補的方向邁進,則其書法便有可能獲得剛柔相濟、奇正相生之美,少一些劍拔弩張,多一些蘊藉和神韻。成海主要走的是碑學的路子,已經做出了可喜的成績。”
(4)東涂西抹畫符箓現象不可取
對于書法界逐漸成氣候的丑書現象,即以丑為美,審丑之風甚上,一些東涂西抹的歪扭丑字,不僅老百姓乃至許多書家都無法識別這種“符箓”或難以感受美,卻被某些人認為是好字,還出現在各級直至國家級書展上,甚至得到一些多媒體的吹捧與炒作。“論書詩”對此早就提出了批評:“東涂復西抹,信手畫符箓(lù)。自炫藝術美,誰能識面目。”
符箓是道教中的一種法術,亦稱“符字”、“墨箓”、“丹書”。符箓是符和箓的合稱。符箓術起源于巫覡,始見于東漢。《后漢書·方術傳》載:“河南有麹圣卿,善為丹書符,劾厭殺鬼神而使命之。”符箓主要分為四類:①復文。多數由二個以上小字組合而成,少數由多道橫豎曲扭的筆畫組合成形。②云篆。據說是天神顯現的天書,實即模仿天空云氣變幻形狀或古篆籀體而造作的符箓。③靈符、寶符。由更為繁復的圈點線條構成的圖形。④符圖。由天神形象與符文結為一體的符箓。
符箓一般是道人用來治病辟邪用的,具有封建迷信性質。古人云:字如其人。王羲之說:“把筆抵鋒,肇乎本性。”清人王澍說:“作字如人然”。怎么如人呢?“筋、骨、血、肉、精、神、氣、脈,八者備而后可為人”。即可以理解為,字的筋、骨、血、肉,體現作者的基本功力;字的精、神、氣、脈則反映作者的修養素質。丑書如同把帥哥美女(方塊字)畫成丑哥丑女(歪扭字),信手涂抹創造出所謂“新符箓”,實在難以讓人識別、難以感受美,顯然有悖中國優秀的書法傳統。
霍先生在《回某書法家的信》一文中曾云:“×先生是我的老朋友,他為您的《書法作品集》寫的序,我閱讀數遍,深感我想說而不便說的話,他都說了出來,真痛快!當代的某些‘書法家’,甚至‘名家’、‘大家’,如×先生所指出,一無傳統書法根底,二無傳統文化修養,只是師心自用,‘企圖在字形和章法上顯示出前所未有與今所罕見的風貌’,故‘只能弄出些奇形怪狀’,借以嚇唬外行;而參加大賽、大展的作品,抄錄前人詩文,皆常有舛錯,笑話百出,更談不上自己會作詩填詞了!”“近些年,我到過不少地方,看到不少這樣那樣的‘新碑林’和名勝古跡的楹聯、匾額和碑記,種種常識性的錯誤,始而令人發笑,繼而令人痛心!”
(5)弘揚書寫文化與創辦《書法教育報》的目的與意義
“觥觥李教授,書道久精熟。”由精熟書道的專家學者辦《書法教育報》,目的就是要“辦報傳法乳”,弘揚中國優秀的書寫文化,“風行越四瀆”,促進全民的漢字書寫水平和藝術審美素質的提高。玉斝(jiǎ)是古代的一種玉制酒器;醽醁(líng lù)是古代的一種美酒。希望《書法教育報》能夠像玉制酒器,源源不斷地為人民大眾提供美酒般精神佳釀。
對于“學書者”而言,要“照夜有明燭”“拾級攀高峰”。“入門切須正,一筆不可忽。功到自然成,循序毋求速。”全民提高書寫水平,需要教育指導,循序漸進,包括基礎書法教育、高等書法教育、社會書法教育。“買櫝要得珠,求魚勿緣木。”
“新秀爭脫穎,藝苑花芬馥。”《書法教育報》要為書法教育工作者提供發表作品、展示成果、交流經驗、解答疑惑的平臺。要成為當代培養書法教育工作者和書法家的搖籃。
霍松林書法作品選登
附件1:霍松林撰書楹聯
![](/Files260/BeyondPic/2020-12/8/20120815451aec4103213145d9.jpg)
▲左,《題〈大家水墨〉》:水貯一缽涵日月;墨分五色繪山河。
右,《〈陜西日報書畫特刊〉面世》:山雄水秀摩詰畫;虎臥龍跳逸少書。
附件2:霍松林撰書《鄭州市黃河游覽區抒懷》與杜甫秦州詩
![](/Files260/BeyondPic/2020-12/8/20120815450582d691d4981dd3.jpg)
▲左,《鄭州市黃河游覽區抒懷》:雨霽風恬旭日紅,振衣直上五龍峰。波光溢岸河聲壯,嵐翠浮空岳勢雄。休嘆鴻溝分漢土,欣聞臺島頌堯封。春隨杖履開圖畫,攬勝尋幽興未窮。
右,杜甫秦州詩《遣懷》: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天風隨斷柳,客淚墮清笳。水凈樓陰直,山昏塞日斜。夜來歸鳥盡,啼殺后棲鴉。
附件3:霍松林撰書《沁園春·三秦發展贊》
![](/Files260/BeyondPic/2020-12/8/20120815453c4e18b253ad7339.jpg)
華岳鐘靈,黃陵毓秀,涇渭灌田。望唐都漢苑,花團錦簇,周原秦嶺,林海糧川。銀翼穿云,飆輪掣電,國際交流廣富源。二十載,賴改革開放,換了新天。
還須比美東南,正西部開發戰鼓喧。要普施教育,群英興陜;宏揚科技,萬眾攻關。廠濺鋼花,地翻金浪,綠化黃沙碩果繁。迎新紀,更宏圖大展,躍馬揚鞭。(一九九九年十一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