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58/BeyondPic/2020-1/18/200118162946e0c3a05cfec9b0.jpg)
最近,旅居天津的天水籍作家秦嶺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走出“心震”帶》(精裝版)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受到讀者好評。
心理問題,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社會問題。目前我國有心理問題的人數在2億至3億之間,我國精神疾病負擔到2020年將上升到疾病總負擔的1/4,抑郁癥患者超過2600萬,但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了相關藥物治療。我國也是一個各種自然災害、社會災害頻發的國家,由災害引發的災后心理創傷,嚴重影響著我國人民的心理健康和生活。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以來,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中國心理學會組織實施的災后心理援助,使災區成千上萬的創傷后壓力心理障礙癥、抑郁癥等心理疾病患者走出了心靈的廢墟,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生活狀態,這一重要心理科學技術成果的創新、發展和應用,不僅給廣大心理疾病患者帶來了福音,也引起了國內外心理學界的關注。
《走出“心震”帶》(精裝版)是我國第一部全面反映災后心理援助的長篇報告文學,系中宣部2019年主題出版重點圖書,并納入“創新報國70年”大型報告文學叢書,由中國科學院、中國作家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組織作家創作。該書43萬字,曾在天津《今晚報》連載。《走出“心震”帶》以近十年來我國“5.12”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天津港爆炸、鹽城風災、昆明火車站暴恐襲擊等一系列重大災難事件為背景,深度揭示了災難幸存者、死難者家屬以及各界人士遭受PTSD、抑郁癥等心理疾病肆擾的嚴峻形勢,敘寫了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中國心理學會、部分高等院校的張侃、張建新、傅小蘭、劉正奎、王文忠、史占彪、祝卓宏、張雨青、許燕、王力、辛勇、吳坎坎等心理科技工作者在災后心理援助實踐中取得的重大技術突破和勇于探索的時代精神,展示了成千上萬心理志愿者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專家認為,《走出“心震”帶》融思想性、文學性、史料性、科普性于一爐,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走出“心震”帶》還收入了作家秦嶺與央視主持人白巖松、日本心理專家有關災后心理援助的對話錄。
“創新報國70年”大型報告文學叢書以文學的形式回顧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科技發展歷程,講述了科學界的真人真事,頌揚了我國科技工作者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該叢書自立項之日起,受到各部門的大力支持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創新報國70年”報告文學項目已經入選中宣部《2019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列為國家“十三五”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
“5.12”汶川地震以來,秦嶺曾多次奔赴四川、陜西、甘肅等災區進行采訪,并出版了小說集《透明的廢墟》,其中小說《心震》還被納入高等院校《應用心理學》心理閱讀分析文本。(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