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往憶
王啟珍/文
(一)
山清水秀氣象新,桃紅柳綠又逢春。山花爛漫鶯雀舞,上墳祭祖思故人。
冬去春來,楊柳吐綠,又是一年寒食節,又是一度清明到。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紀念先祖的傳統習俗。幾千年來,人們在這個“氣清景明”的節氣中,進行“祭之以禮”的追遠活動,既表達對已逝親人的思念和敬意,同時也在莊重、虔誠的禮儀中完成“百善孝為先”的“孝道”傳承。因為清明正值花紅柳綠的仲春時節,而“掃墓祭祖”這一主題又將平日各自為政的兄弟族人聚集在一起,所以,清明節在莊重的祭祖儀式過后,兼具了一家人團聚、踏青、賞春、游玩的功能。尤其在生活節奏變快,親人之間聯系變淡的今天,清明祭祖不僅只是一個追念先祖的憂傷節日,還多了一份睦親友鄰的溫暖和賞春踏青的歡快。
我的家族祖墳,地處石佛鎮東北的裴家山半山腰上,距離鎮中心約十里路。始建于高祖父時期,距今約有一百五六十年歷史。祖墳因高祖有弟兄三人,所以分屬三個房頭所有,我家直系三房頭。其面積約十畝左右,坐北朝南,從西向東沿墳邊打有一米高的圍墻。圍墻內間隔2米左右,栽植柴柏幾十株。百余年來,這些柏樹從一株株小樹苗長成胸圍尺余的滄桑老樹,歷經歲月洗禮,卻枝繁葉茂,郁郁蔥蔥。山風橫過,綠波翻涌;蒼勁崢嶸,生機勃勃。猶如一道堅實的綠色堡墻,遮擋從外面刮來的黃土風塵;更像一個個堅強的忠誠衛士,風雨無阻,日夜執勤。而老祖宗栽植柴(財)柏的真實用意,是為遮擋從南面山下迎面撲來的煞氣,確保墳內風脈不受外邪侵襲。加之柴(財)柏主干端直,柏籽繁多,寓意財旺子孫多,做人正直,誠實興旺。兒時清明上墳時,那些冠蓋如蔭、昂首挺立的大柏樹,尤其令人記憶深刻。
(二)
小時候的我,最愛跟大人在春光明媚、杏雨梨云、綠意盎然的清明時節,去裴家山上祖墳。究其原因,不外有三:一是墳上結束,能搶著吃一口令人垂涎三尺的獻餅卷“韭菜炒雞蛋”;二是結伴攀崖打拾干酸棗;三是爬上柏樹合伙捉松鼠,快樂自在,熱鬧無比。
由于家族戶大人多,每年上墳,都由三個房頭的長者出面,協商上墳的事宜。那時家規族法有度,雖無家族祠堂,但關乎族內事情,只要德高望重的長輩出面,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記得五十年代初期,每年清明節,吃過早飯,三個房頭除各戸老人和主婦留家外,其余大人娃娃拿上上墳的家當,在巷道口集中,然后,由一位長輩手端香馬盤走在最前面,其余各家大人手提祭品,族里年輕力壯的青年小伙手拿鐵锨、肩挑筐子緊隨其后;更有我們一眾小孩大呼小叫,你推我搡,嬉戲打鬧,一隊三、四十人的上墳大軍,浩浩蕩蕩跨過莊邊河溝,沿石佛寺鐘鼓樓南墻邊大道,直奔裴家山山麓三陽里。
一路上,最活躍、也最調皮搗蛋的就數我們一伙十歲大小的娃娃,像樹林中飛出的一群小鳥,嘰嘰喳喳,高聲喊叫,抬杠嬉鬧。歡聲笑語,飄蕩在田間路邊。一袋煙的功夫已到三陽門山腳下,沿著崎嶇不平的山坡小道,走進坡陡路窄的裴家溝莊里。走慣平川大路的川里娃,乍一走上山莊小道,很不習慣。從一進莊就七拐八彎的都是上坡路,加上路面坑坑洼洼,高低不平,格外磨腳費力。不一會,有人就氣喘吁吁了。一行人鴨行鵝步,像老牛拉破車撒了半莊,惹的莊里看家狗狂吠不已。不時有人出門,三人一伙,五人一堆,站在家道兩側,評頭論足、指手畫腳看熱鬧。
好不容易出了莊,接著又沿坡下到溝底,再越深溝,攀繞著崎嶇小路,艱難地爬到對面山坡上。此時,人人已是大汗淋漓,上氣不接下氣。接著又攀繞三處臺階地,終于走到翠柏環繞、綠蔭如蓋的老墳地。不待大人招呼,我們一群小孩子就一屁股坐在墳地邊,再也不想起來了。
走累了的大人娃娃,望著山下大片的川地和S形的葫蘆河,感慨良多。有的怪話連篇,說什么放著好好的川地不用,跑到這么遠的干山上圖什么?有的則說,老先人平川地走膩了,來這里爬爬山,練練腿,惹得眾人哈哈大笑。這時族內四爺笑著大聲說:“你們這些崽娃子胡亂說些什么呀!當初選這塊墳地時艱難的很,思前想后,猶豫不決,可把老先人給難為壞了。”只聽一族兄說:“四爺,啥事把敖的老先人難住了,我們年輕不懂事,你老人家就給我們說一說選老墳的經歷吧!”
四爺吧嗒吧嗒咂了幾口老旱煙笑著說:“事過境遷,說也無妨。常言說,‘財出在門里,人出在墳里。’風水選的好,可為后代子孫帶來平安與富貴,所以,陰宅關乎子孫的福祉。從古到今,人們對陰陽宅的選擇慎之又慎。所謂重視風水,就是考察山川地理環境,包括地質、水文、生態、小氣候及環境景觀等,然后擇其吉營造陰宅陽舍,使其達到天、地、人合一的至善境界。敖的這塊老墳當初選的時候頗費周折,請的陰陽聞名北鄉、秦州一帶。我的祖爺弟兄三人,陪著陰陽,跑前跑后整整三天。上山下川,把能看的自家地都下盤通查了一遍,結果各有利弊,但都不理想,不是發大傷小,就是財旺人不旺。三天下來,把人也折騰乏了,一塊地也沒有定下來。這時,弟兄三人請陰陽拿主意,陰陽說:‘權衡利弊,各有長短。常言說,兩弊相衡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我看裴家山比川里下河灣好一些,原因有三:一是這里山體雄厚,連綿起伏幾百里,底蘊足;二是從山勢走向看,由北向南,從高到低來勢迅猛,中間地勢平坦,恰是蛇頸;三是葫蘆河從西向東,之字環繞,沿山而流,進有水而出無水,應驗風水學上的‘水隨山行,山界水而止’之說。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故聚而不散,有聚寶盆之稱。
總體來看,山高水低,背山面水,視野寬闊。土厚脈深,和羅漢山融為一體,山勢雄偉,連綿不斷,將來子孫平順安康。山前有水,山就生氣充盈,人丁興旺,子孫繁盛。”弟兄仨聽了,沉思不語,過了一會,大先人說:“裴家山和川里相比,風水是好一些,唯獨山大溝深,路太難走,將來棺木更難抬上山,多有不便。”那咋辦哩?又是一陣沉默。正好應了鄉里人的一句俗話:三個陰陽定不下一個拴驢橛。可能是連日來不停奔波、鞍馬勞倦的緣故,又見太陽慢慢西沉,只聽大先祖說:“古往今來,風水沒十全十美的,總有美中不足,我看就定裴家山算了,看老二、老三意見如何?”兩兄弟見大哥表態了也就順坡下驢說同意。這時,陰陽先生說:“既然你們意見一致了,我再把話說透些供你們參考,將來這墳啟用了,時間不會太長,就會時來運轉,人丁興旺,家道富足。幾十年到百年后,說不定還會出一半個秀才和縣官。只是大房財源旺盛,家道中興而人丁不旺。二房、三房人丁旺盛而財帛一般。我把丑話先說在前頭,你們弟兄再斟酌斟酌。” 精疲力乏的弟兄仨再也無心勞神費力了,一致說:“幾十年、百多年后的事誰也說不清,就看子孫們的造化了。”于是,這墳就定了下來。現在你們看到的這十多座墳堌堆就是你們的高祖和曾祖輩的墳。你們后輩子孫每年清明,不管多忙都要到墳上看一看,背一背篼土,獻一盅茶,敬一份孝心。俗話說:‘生兒方知父母難,養兒方知父母恩。人人都有百年后,清明祭祖牢記心。’老墳的來歷我給你們簡單說了一下,以后有機會了再細說。現在歇好了趕快起來干活,手腳麻利些!”
大伙兒聞言立即站起身來,各司其職。年輕人肩挑籮筐忙擔土,年長者手握栽菜鏟,分散在各個墳頭,專尋老鼠洞、瞎瞎眼、螞蟻窩以及酸棗刺、小樹苗,一經發現,刨根尋底,清除干凈,然后再用土把洞穴填實踏緊。據風水先生講:“墳上長草兒孫旺,墳頭長樹敗家財。”墳堆上有了洞穴,下大雨時,水就灌進墳里或樹根扎進墳里,后人就會一年四季腰酸腿疼。所以,上墳前先處理洞穴根系,來不得半點馬虎。
待墳頭的土添厚了,用鐵锨背把胡基疙瘩拍打碎了,就是我們小娃娃大顯身手的時候。因為老墳年代久遠,年年清明添新土,所以,座座高達2、3米,墳堆又大,甚為壯觀。我們腰軟骨嫩,手腳靈活,爬上爬下,輕松自如,墳頭插彩紙,小孩子是最佳人選。我們一幫碎娃手腳麻利地插紅掛綠,不一會,紙錢掛滿座座墳頭,妝扮一新,在四周翠柏的掩映下,五顏六色,煞是好看。又經山風一吹,嘩啦啦響個不停,讓人賞心悅目,情趣滿懷。
這時,大人們將墳頭滾下來的土疙瘩拍碎,把四周墳邊培土加固,修整一新。然后在墳前一寬闊平地,莊重地擺上各家各戶帶來的獻飯,另一頭擺放著封封冥資。四爺帶一人手拿香蠟紙錢,到東北墳地角先行祭土,敬奉土神爺。待一切收拾妥當,族內一祖爺大聲說:“現在給先祖爺都跪下,插香點蠟,先茶后酒,燃鞭點炮,焚燒冥資。”大家聽了放下手中家當,齊刷刷地跪了一大片,沒人說話,更沒笑聲,人人表情莊重,個個滿懷虔誠。這時一位祖爺掬了幾掬土堆成老碗狀,然后分別插好香蠟;一祖爺用吃旱煙的火鐮嚓、嚓打著了火,點燃了火草,隨之點燃了香蠟;(火草,又叫火絨。舊時農家把不用的廢舊棉花在水里反復洗凈塵土,然后捏干水分,在太陽底下曬干、搓揉綿軟,專供火鐮打火用。)大爺和四爺執壺奠茶獻酒,口中念念有詞。
墳前另一端點燃了封包冥資,一堆熊熊大火,象征著子孫后代的一片赤誠感恩之心;緊接著小鞭清脆,大炮震天,瞬間,山谷的寧靜被噼噼啪啪的鞭炮聲打破。突入其來的響聲驚得棲在柏樹上的鳥雀四散飛逃。跪拜的人受不了鞭炮的轟鳴和煙霧的刺激,四散躲避。一袋煙的功夫,冥資燃化了,炮聲早停了,四爺大聲喊道:“現在給先人跪下,磕個頭就吃獻飯。”真是:綹綹紙錢迎春風,筐筐黃土覆舊塵。熱茶濃酒奠墳前,美味佳肴表孝心。鞭炮清脆告列祖,天地恩情銘心中。
說到獻飯,最常見,最令人垂涎的的是韭芽炒雞蛋。兒時物質生活匱乏,炒雞蛋作為招待重要親戚的佳品,平日里是享受不到的。而在清明上墳時,日子過得再恓惶,人們都會炒一盤出土不足月的韭芽炒雞蛋,祭奠先祖。用農家糞做底肥,經過一冬休眠和春化階段頂土使勁長出的露天韭菜,翠綠欲滴的葉子,肥肥胖胖的寸白芽,再炒上幾顆家養老母雞下的蛋,營養豐富且不說,光炒出的那個黃橙橙、翠綠綠、亮晶晶的顏色,那個香飄半條巷道,沁人心脾的味道,真是讓人饞涎欲滴。在那個并不富裕的年代,一盤韭芽炒雞蛋,寄托著人們追懷先祖的深切情懷,體現著曾經點點滴滴的養育之恩。今天也深深融入了眾多游子心中日漸逝去的鄉愁。
說吃獻飯,因為人多不便在一起吃,加之娃娃多,怕發生搶踏等意外,四爺便發話,各吃各家的。瞬間,大人們將各自的獻飯端到涼陰處,娃娃們坐成一圈,拿上獻餅,卷上韭菜炒雞蛋,細嚼慢咽,緩緩品嘗野外路餐的情趣。有些愛湊熱鬧的、脾氣相投的,就合并在一起,咂著老旱煙,說著家長里短,娃娃們爭吃搶喝,快樂無比。
當時家道都比較貧窮,準備的獻飯也就一人一兩口,所以,不到幾分鐘,炒蛋下肚,獻餅吃完,盤底朝天,欲罷不能,人們只好四散開來,有剜苜蓿芽的,有拾麥萍、薺薺菜的,還有拿上樹枝打干酸棗的。我和幾個大一點的哥哥爬上柏樹尋松鼠,樹下站著一些人準備抓。發現了幾只,盡管扯破嗓子高聲喊叫嚇唬,手持樹枝往下趕,然松鼠矯健敏捷,攀援樹枝,如履平地,爬到樹枝高處,兩眼瞪得圓溜溜直望我們,意思是說,有本事來抓呀!就是不往樹下跑,氣得我們沒辦法。折騰了一陣,一無所獲,無奈之下,只好溜下樹,跟隨大人打道回府。
下了山走在平川大道上,也不那么揪心了,我就問二叔:“聽老師說,寒食節也能上墳,可是人們常說到了清明就上墳。我就弄不明白,寒食節為啥能上墳?到底哪一天是寒食節?寒食節的來歷是什么?”二叔笑了笑說:“清明的前一天就是寒食節。為啥叫寒食節?這里有一個悲壯的故事。
相傳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國內發生了驪姬之亂,公子重耳被迫離開晉國,并開始了19年的亡流生涯。一路上,顛簸流離,風餐露宿。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越來越少,其中有一個叫介子推的下屬非常忠誠,一路追隨。
有一次,重耳因為久未進食,餓昏了過去。介之推為了救重耳,毅然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送重耳吃。重耳好久沒見葷了,一見肉后,三下五除二就吃了個精光。這下他又有精神了,于是接著往前行。
十九年后,重耳重回晉國做了君主。想起了自己的救命恩人,有心要提拔介子推,于是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誰料,介之推不愿受賞,他的母親也支持他不受賞。于是他們母子倆就悄悄退隱到一個叫綿山(今山西省介休市東南)的地方。重耳封賞在即,先是將這座山封起來,作為介之推的封邑。但這樣不見人也不行呀,于是有人建議燒山逼他們出來。誰知一把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至熄,也不見介之推出來。晉文公上山尋找后才發現,原來介之推母子倆抱著一顆燒焦的大柳樹,已活活被燒死。
為此,晉文公非常自責,他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并在山上建立祠堂,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寒食節從此產生。
第二年,晉文公又領著群臣,在燒山的那個日子,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卻見那棵老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感懷,仿佛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于是他敬重地走到跟前,掐了一枝,編了一個柳圈戴在頭上。
這次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因為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把寒食和清明合二為一。現在,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
原來如此。二叔的講述,讓我們明白了清明節和寒食節的區別,了解了積淀厚重的“清明文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不知不覺間就過了河溝,到了家門。于是我們一哄而散,各自回家。
(三)
1958年,中央發出“大辦人民公社”的指示后,人民公社如雨后春筍蓬勃發展;緊接著大躍進、大煉鋼鐵如火如荼;人民精神面貌然一新,生產干勁沖天,破四舊、立四新、除四害、拆爺廟、平墳堆、全民煉鐵、放高產衛星、大辦集體食堂等運動一波接一波,既轟轟烈烈,又雷厲風行。當時提出“活人要吃飯,死人須讓路”,山川坡屲,新老墳堆在一夜之間夷為平地。裴家山家族十幾座老墳堌堆一一被挖掉鏟平,開始由生產隊統一耕種。
不久,三年自然災害來臨,集體食堂進入“低標準、瓜菜代”時期,而做飯的柴禾嚴重不足,村上樹木首當其沖,被砍伐作為食堂柴禾救急。伺后,一些人趁機偷砍樹木,老墳上幾十棵能改板的柏樹,因遠離人家,被人陸續偷砍一光。從此,墳平了,樹砍了,護墳圍墻坍塌了。破四舊,立四新,上墳被列入封建迷信活動,誰還敢上墳?直到撥亂反正后,清明上墳祭祖的習俗才又得到延續。
滄海桑田,歲月如歌。隨著時代的變遷,合著日月的節拍,勤勞、厚道、剛毅和節儉的老一輩,一個個陸續駕鶴仙去,而老墳自平掉后故去的老人只好由后人另覓“安身之處”。然百多年來家族命運隨著祖國建設的快速發展和繁榮富強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是人丁興旺,四世同堂。三位高祖共生育9個兒子(曾祖),除一人中年夭折無嗣外,8位曾祖共生育17個兒子(祖父輩),17個祖父輩共生育34個兒子(父輩)。34個父輩又生育62個兒子(身輩)。1975年后,計劃生育政策開始實施,處在生育高峰期的身輩和子輩因一孩化國策,人口遽減。截止2005年內部出版的《王氏族譜》統計資料顯示:全族身輩上至高祖、下至孫輩七代人(含已故、婚出)共有人口為452人,其中大房4戶65人;二房25戶190人;三房30戶199人。全族現有人口逾越300人,二房、三房多現四世同堂之家,可謂樹大根深,枝繁葉茂。
二是天道酬勤,家業興旺。高祖、曾祖輩腳踏實地,勤勞苦干、艱苦創業,終于時來運轉,各房頭卯足了勁你追我趕,家道都有起色。然大房頭的大曾祖永升公,精于心計,經商、農耕搞得有聲有色,到民國初期,已是商業紅火,農事興旺,良田百畝,騾馬成群,家道殷實,在家族各戸中鶴立雞群,加之一生樂善好施,熱衷公益事業,在地方享有鄉賢之盛名。1928年出版的《天水縣志》人物篇中有載,2000年《北道區志》亦記。2018年政協麥積區編輯的《麥積人物》一書中有名。
三是耕讀立本,代代相傳。盡管三位高祖一介農夫,但讀書育人、讀書能改變命運的觀念卻根深蒂固。雖然當時生活艱辛,但讓孩子上學念書,接受教育的初心未變,并身體力行,著力培養后代,且人才輩出。重視教育,尊重知識,再苦再窮也要讓孩子讀書,是家族興盛不衰的重要內因。
![](/Files257/BeyondPic/2019-3/26/1903262022e5db1598c91d064c.jpg)
清光緒初年,五曾祖永杰公成為家族第一個考取的文秀才。五太爺 老宅保存了百年的兩面功德大匾在是我太爺的胞二弟,族內排行為五。老人家一生對讀書育人有深刻認識,民國初期,在擔任北鄉勸學員期間,熱愛家鄉教育事業,兢兢業業,任勞任怨,想方設法,督辦學校,成效顯著。民國六年,由地方賢達商議,特制作“惠心有孚”功德大匾一面,請清進士法部主政隴上名儒楊潤身先生賜書;老人家亦熱衷于地方公益事業,聲望較高,民國七年(1918年),被推選為甘肅省第二屆議會議員。他為人正直,心地善良,剛正不阿,愛憎分明,清光緒年間,因上書朝廷揭露地方官員貪贓枉法坑害百姓一事,被秦州18鄉鄉紳聯合制作“恩及鄉區”功德大匾一面,在鑼鼓鞭炮聲中,高懸在老宅堂屋。一頂省議員頭銜,兩面功德大匾,無聲頌揚了老人家一世的精彩人生,也為王氏家族增光添彩。2018年政協麥積區編輯的《麥積人物》一書中被列。
清光緒21年,祖輩王彪公中武秀才。“文安幫,武定國”。彪公爺不僅自身習武,并以護村安家為己任,帶領鄉人,多次抗擊入村的白浪(鄉人稱白狼)匪盜,成為保一方平安、受鄉人敬仰的“守護神”; 三太爺永慶公和四太爺永瑞公精于商道,在大太爺的帶動下,在古鎮先后創辦“德順元”、“全興亨”點心鋪,由于配料獨特、制作精細、買賣公道,經營有方,成為當地獨特的名優產品。
八太爺永均公天資聰穎,悟性極佳。15歲學醫,20歲后先后在古鎮、秦州、新疆行醫,懸壺濟世,救死扶傷,造福桑梓,終成地方一代名醫,家族第一代醫祖。
以上祖輩,拉開了家族讀書改變命運的序幕,到身輩、子輩,讀書蔚然成風,全族61戶家庭中,三分之二以上的戶在外工作、定居,靠著黨的恩澤和培養,事業多有成效。據粗略統計,先后產生縣級干部6人,其中有2人擔任縣級實職;高級職稱逾越10人;碩士研究生8人;身輩大都為高中學歷,子輩大都為大本學歷;科級加中級職稱超過30人,可謂人才輩出,群賢薈聚。
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改革開放的東風吹遍大江南北,盼望已久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前所未有的形式快速實施。遠在裴家山的老墳地也很快分劃到戶。一貫迷信風水的父親,對老墳情有獨鐘,通過一生對老墳的耳聞目睹和親身經歷,對老墳庇佑子孫后代幸福安康、人丁興旺深信不疑。看到自家未能在老墳謀一插足之地,心有不甘。經反復思量,權衡利弊,終于下決心忍痛割愛,用自家4分川水地向他人兌換來了2分老墳地,父親才心滿意足。有生之年,又將去世的母親棺木遷回兌換的老墳地,終了一樁心愿。臨去世的前幾年,曾多次對我說,你們要把老墳看重些,老墳出人。我們家人丁興旺,干公事的人多,全憑老墳的風脈好……
著名作家賈平凹曾寫過一篇小說,講的就是一位陰陽師的故事。書的結尾頗令人玩味:一生給人下盤定墳地的陰陽,走遍山川,給自己踏訪了一處風脈絕佳,能出帝王的墳地。在他百年之后,當地出了一位極善演帝王的秦腔演員,這個在舞臺上把帝王演繹的惟妙惟肖的人,就是那個陰陽師的后人……
其實,縱觀一個家族的興盛,風水運勢只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和追求。真正讓家族興旺發達的,從大處講,是國泰民安的好時代,是惠民利民的好政策;從小處說,是自身的勤奮努力,吃苦打拼。如果不是趕上了中華崛起的好時代,哪有我們衣食無憂的好日子?如果沒有父輩耕讀傳家,勤苦上進的好家風,怎會有我們不斷精進,英賢薈萃的大家族?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老墳,更多承載的是歷史,是來路,是無法抹去的根文化,是不能忽略的孝德經。當然,還有萬千游子回望家鄉時,埋在心底最柔軟處的那縷鄉愁。
2018.3. 初稿
2019.2. 修改
附:初學《清明祭祖》詞、詩各一首,懇請各位老師指點、斧正!
《長相思 清明祭祖》
菜花黃,麥苗青,春風陪我祭故人。墳前奠雙親。
鍁土重,封包輕,輕重飽含思念情。牢記養育恩。
* * * *
生亦孝,故亦孝,孝為治身之瑰寶。興家旺門道。
陰世間,陽世間,陰陽相隔兩重天。情字一線牽。
上 墳
一年一度油菜黃,冬去春來麥苗青。
慎終追遠念先祖,寒食清明倍思親。
舉家徒步到墳前,哀思愁腸淚沾襟。
含辛茹苦育兒女,天地恩情銘記心。
手提肩挑厚添土,點鞭燃炮紙插塋。
遙寄封包獻佳肴,美酒三杯表孝心。
今朝柳綠跪拜祖,明春桃紅再祭君。
千載悠悠功績在,世代傳承思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