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56/2018041808310031453.jpg)
(航拍的公祭大禹陵典禮現場)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任重
大禹治水距今已有4000多年。先秦時起,華夏民族把大禹治水視作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真實重大事件。到了現代,學者們則大多視其為神話傳說。
無論是神話還是歷史,大禹治水無疑是我國古代由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演化進程中發生的一場規模宏大、地域廣闊、成效顯著、影響深遠的大事。他的豐功偉績,數千年來被后世所傳頌,其事跡在《尚書》《山海經》《論語》《淮南子》《墨子》《史記》等文獻中均有記載。大禹治水呈現的不僅是一種與其個體相關的歷史功績,而且給后世華夏子孫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大禹治水的精神既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征,也已然內化為中華民族之魂。
1
出于雍梁 導河積石
堯舜時代,洪水一度給華夏居民生存造成巨大威脅。據《尚書·堯典》記載,“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當時,堯舜部族聯合體被圍困在山陵之上,農田被淹,遍地饑荒,萬民一片哀嘆。
在大禹之前,臺駘、后土、鯀等就已嘗試過治水,特別是禹父鯀的治水經歷為禹之后的治水提供了極為寶貴的經驗!渡袝虻洹酚涊d,為戰勝當時前所未有的大洪災,在堯舜部族聯合體議事會上,堯詢問誰能領導萬民治理洪水,“四岳”(部落首長)均推薦了鯀。堯擔心鯀不能擔當此等重任,四岳則規勸堯不妨一試。于是,堯即任命鯀領導萬民治水。鯀歷經九年治水,還盜取天帝的息壤阻攔洪水,未能成功,卻激怒了天帝,天帝令火神祝融處死了鯀。
鯀死后,洪水繼續泛濫,一直持續到舜帝時期。禹,亦稱大禹、夏禹、戎禹,原為夏后氏部落領袖。堯死后,舜繼任為部族聯合體首長。四岳建議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業”。舜帝遂委派禹繼續治理洪水。天帝也把息壤送給禹,幫助他治水。
《莊子·秋水篇》中有如是說法:“禹之時,十年九潦!贝笥碇嗡钠鹨蛴卸阂皇莻髡f中的“水害”共工。《淮南子·本經訓》云:“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秷虻洹分幸蔡岬搅朔磁颜吖补ぁf,共工撞折了連接天地的支柱不周山,從此天傾西北,水流東南,洪水到處涌流。二是這次空前的洪水災害,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災情相當嚴重,F代天文學資料也佐證,距今4000年前的確因九星地心會聚引發了各種自然災害。在這些災變中,尤以洪水為大。若以現在的地質圖作對照,正好與全新世黃河在下游泛濫形成的沖積扇大致相合。
古雍州、梁州(今陜、川兩省和甘、青的東部)是大禹的出生地和老家,也是大禹治水追根溯源之所在!妒酚洝ち鶉瓯硇颉吩唬骸坝砼d于西羌!薄都狻分幸舱f:“孟子稱禹生于石紐,西夷人也!薄秴窃酱呵铩愤M一步指出:“鯀娶有莘氏之女,……產高密(即禹),家于西羌,地曰石紐,石紐在蜀西川也。”
大禹“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入于滄!薄皩Ш臃e石”之地,即今天的甘肅臨夏縣北,至今在臨夏境內有大禹支鍋石、背篼石等傳說。黃河流經此地,又名“積石峽”!端涀ⅰ酚涊d:“禹治洪水,西至洮水之上”;“導渭水東北至涇,又東過漆、沮,入于河!睕芩F稱涇河,渭水最大的支流。涇河發源于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西南六盤山下老龍潭,由西北流向東南,經過寧夏、甘肅、陜西,至高陵縣涇渭堡東北入渭河。
民國初年,甘肅天水出土《秦公簋》。其銘文記:“秦公曰:丕顯朕皇祖,受天命,鼏宅禹責。”這里“責當讀跡。跡,《說文》訓步處,禹跡謂禹所行經之處也”!对姟ば⊙拧ば拍仙健吩疲骸靶疟四仙,維禹甸之”。《大雅·文王有聲》又曰:“豐水東注,維禹之績”。此處,所謂的南山即指終南山,豐水即指灃水,都在今陜西西安市南。
由上述說法可見,禹治水的足跡遍布陜甘大地。在西傾、朱圉、鳥鼠、岷山、弱水、合黎、流沙、黑水等甘肅境內20多處地方都留有大禹治水的傳說和足跡,彰顯了他的治水功績及對后世秦隴之地產生的巨大影響。禹因治水有功,人民都感念他的功德,舜把帝王的位置禪讓給他。
2
以疏為要 江河暢通
大禹治水的傳說處于我國歷史與文化的起源時期;“大禹治水”雖為傳說,但其中包含著重要的“史實素地”。記載大禹治水的典籍有《尚書》《詩經》《左傳》《國語》《論語》《莊子》《孟子》《呂氏春秋》等,內容記載較為完備的是《史記》。
禹受命治水后,為了徹底戰勝水神共工,杜絕水患,他在茅山召集眾神,商討計策。在皋陶、棄、契、伯益等人的配合與協助下,在治水方法上吸取了鯀治水的“壅防百川,墮高堙卑”的失敗教訓,反其道而行之。他把“墮高堙卑”的方法改為“疏川導滯,鐘水豐物”,即疏通河道,開導川流阻滯,并利用澤、藪、洼地來蓄積洪水,既可防洪,又可為干旱季節提供水源,以供農耕和飲用。《詩經·商頌·長發》中有這樣的詩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眰髡f大禹把息壤撒到洪水中,水中迅速出現陸地,有些地方甚至形成了高山。還有個說法是,大禹治水時,讓神龍走在前面,拿它的尾巴畫地,尾巴畫過的地方就形成了河床。他還讓一只黑色的大烏龜背著青泥走在后面,將太過深邃的溝壑填平。即使這樣,大地之上的河道依然不很暢通,大禹便開挖河道以疏通流水。
大禹首先治理的是黃河。在神話傳說中,黃河發源于昆侖山東北角,流出昆侖山之后,受今甘肅境內的積石山阻擋無法前進。大禹在山腳下鑿出一個大洞,使黃河水順利穿過了積石山。這個洞后來被稱為“石門”。河水從此涌出,經過一片原野,來到龍門山。在古代,龍門山和呂梁山連通,位于今陜西省和山西省交界地,完全擋住了黃河水流,在此地形成一片汪洋。大禹使出神力,鑿斷龍門山,為河水開出一條通道。因被鑿斷的龍門山如同兩扇大門,故禹將其命名為龍門山。傳說每年江河湖海里的鯉魚都要沿黃河逆流而上,來到龍門山前。能夠穿過這段河道的就成為龍,失敗者還是鯉魚。我國民間“鯉魚躍龍門”的吉祥語起因于此。至今,在民俗剪紙、繪畫中,鯉魚躍龍門也成為常見圖案,寓意學子高中、官員升遷,事業興旺。
黃河水沖出龍門山進入河南后,又遭到砥柱山阻擋。禹在此山上一口氣鑿出三個缺口,形成神門、鬼門和人門,合稱三門,這就是現在的三門峽。從此,黃河一路順暢,穿越華北大平原,浩浩蕩蕩,奔向東海。治理完黃河,大禹又奔走在中國各地,著手治理其他河流。
大禹當時治水的地域幾乎遍及九州。古荊州、揚州、徐州,今湖北省及以東的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也是當年大禹治水經常巡視和進行重點工程的地區!睹献印る墓稀贩Q:禹曾“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淮南子·精神訓》記:“禹南省,方濟于江,黃龍負舟!薄端涀ⅰ肥觯骸褒埑,地名也。昔禹南濟江,黃龍夾舟,……故水地取名矣!饼埑苍诮窈先A容縣和湖北監利縣間,可見大禹又在長江中游一帶巡省。《呂氏春秋·音初》:“禹行功,見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蓖可剑诮癜不帐“霾菏形鞯幕春幽习丁S怼把彩∧贤痢,更到達長江下游一帶。故墨子總結說:“古者禹治天下,……以利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以利冀州之民;……以利荊楚干越與南夷之民!薄肚f子·天下》篇也引墨子說:“昔者禹之煙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薄队碡暋窋⑹龃笥碇卫砗樗,“九川攸同,四奧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會同”。
禹治水吸取了前輩臺駘、后土,特別是鯀治水的經驗,他“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類百則,儀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因而,禹之治水,集合了前世的智慧,順應百姓之心愿,救民于水火,足跡達到華夏九州廣闊地域,獲得了巨大成功。
3
勞動英雄 民族之魂
勤勞為民、公而忘私的“勞動英雄”。大禹勞而忘身,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為民興利除害、歷盡艱辛,功勛卓著,受到后世廣泛而熱烈的稱頌!妒酚洝は谋炯o》載:“(禹)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彼冀K奮戰在治水第一線!肚f子·天下》載:“禹親自操橐耜”“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蜀萬國。禹大圣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独钏沽袀鳌访鑼懰笆肿隳毜郑婺坷韬凇;《越王無余外傳》記載:“禹勞身苦思……聞樂不聽、過門不入、冠掛不顧、履遺不躡。”《呂氏春秋·愛類》稱:“勤勞為民,無苦于禹者矣”。正是由于他不辭辛勞,足跡遍布全國,才得以獲治水奇功!秴问洗呵铩吩鴼v陳禹之辛勞:“故功績銘乎金石,著于盤盂”,說明在戰國時代,已有記載禹治水功績的金石文字。
由于大禹治水符合當時各部族民眾的愿望,響應廣泛,得到四面八方部族首領、職官、賢人的支持!稇饑氩摺R四》謂:“禹有五丞。”《呂氏春秋·求人》記載:“得陶、化益、真窺、橫革、之交,五人佐禹!薄秶Z·周語下》也有記載:禹治水時共工之從孫四岳佐之。意即炎帝部族共工的后代前來幫助黃帝部族的大禹治水,體現出人心所向。大禹治水充滿著“戰天斗地”的昂揚精神,他被后世塑造成大智大勇、公而忘私,高度理想化的神。也唯獨大禹,不僅被夏、商、周三代所緬懷贊頌,而且也得到春秋戰國時諸子百家的一致肯定,同時被后世傳頌不息。大禹的豐功偉績,折射出大禹近乎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并因之而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楷模。
科學治水、遵循規律的杰出典范。在治水過程中,大禹因勢利導,導源開流,探索科學治水方法。他從調查研究入手,在弄清高山大河的地勢和走向的基礎上,全面規劃,從整體上制定了治水方案和具體措施,創造性地提出了“疏川導滯”的疏浚、排洪、治水的總體策略,帶領民眾“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打破了條條塊塊的分割,從源到流,全面治理。大禹治水包含著豐富的因勢利導的科學精神。禹治水所取得的功績,首要在于規劃并疏通了黃河的走向和河道,鑿龍門,決伊闕,使之注入大海。同時,又“決汝、漢,排淮、泗”,使之注入長江,然后入海。中原地區的江河湖泊,經過禹的治理后,消除了“水逆行,泛濫于中國”的嚴重威脅,人民得以“平土而居”,從事農業生產。即所謂“民乃粒,萬邦作”!睹献印る墓稀贩Q禹治洪水,“然后可得而食也”。春秋時期,有劉定公稱:“美哉禹功!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魚乎!”在劉定公看來,若無大禹治水,那將會是“人或為魚鱉”了!肚f子·天下》也稱贊道:“禹,大圣也”!妒酚洝ず忧䲡吩u價道:“九川既疏,九澤既灑,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彼^“功施于三代”即是說大禹治水的成功,為夏、商、周三朝代的物質文明奠定了基礎。
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征。禹在治水過程中,走遍東西南北各地,遂依據地形特點,把當時的天下劃為九州!蹲髠鳌は骞哪辍酚浿芴沸良字裕骸懊⒚⒂碹E,畫為九州!薄赌印ど匈t上》述:“禹舉益于陰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弊源耸,人們無不對禹治水的功績交口稱贊,稱他為“大禹”,意即“偉大的禹”。禹治水所取得的成功,安定了人民生活,促進了民族融合,標志著華夏民眾戰勝自然災害的能力有了飛躍性進步。中國大禹治水不僅彰顯了個體的歷史功績、展示了一種歷史現象,而且它還留給后人寶貴的精神財富。由此形成的以人為本、公而忘私、吃苦耐勞、民為邦本等為內涵的大禹治水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如今已內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禹治水的成功,為古代國家的產生與華夏民族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地域、較好的環境條件和必要的物質基礎與思想基礎,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大禹治水精神對中國古代社會與中華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水經注·漸江水》記載,大禹死后,相傳葬于會嵇山。他的墳墓所在地,春天常有鳥來除草,秋天常有鳥來啄穢。至今我國到處都有關于大禹的遺跡和傳聞,現在人們每年都在大禹陵等地進行祭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