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197/BeyondPic/2008-3/15/010261.jpg)
公元759年7月,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歷經“安史之亂”的苦難后,又因政治上的原因“棄官至秦”。詩人在秦州居住的三個多月里,“覓幽探古”,遍游名勝古跡。留下了許多趣文軼事,寫下了百余篇瑰麗“隴右詩”,其中《秦州雜詩》二十首,是從百余首中選編的傳世之作,為天水婦孺傳頌。也成為了杜甫詩歌創作上的最高峰。可以說,杜甫為天水人民留下了十分寶貴的精神和人文財富。
杜甫寓居秦州的三個月里,足跡遍布古城天水。今天有跡可考和賦詩為憑的主要有下面一些:
東柯谷,位于天水市麥積區甘泉鎮,它是杜甫乾元二年(759年)攜眷西行秦州的第一站。因為杜甫侄子杜佐在街亭為小吏,好友贊公和尚在西枝僑居之故,詩人在街亭修茅屋小住,并寫有多首贊美這塊山青水秀、物產豐富的河谷盆地和贈侄子杜佐的詩。其中如:“傳道東柯谷,深藏數十家。對門藤蓋瓦,映竹水穿沙。瘦地翻宜粟,陽坡可種瓜……”(《東柯谷》)又在《東柯崖谷》中贊道:“東柯好崖谷,不與眾峰群……有藥吾將老,兒童未遣聞”。在寫給杜佐的四首詩中,有三首提及東柯谷的白水澗。因詩人對東柯谷情有獨鐘,因此曾萌生過“東柯遂疏懶,休鑷鬢毛斑”的終老東柯谷的念頭,后因故雖然離開了。但今天街子人民中仍傳有“九股松,八股槐,白水澗,硯瓦臺,仙人場”及“杜甫淹留地,處處有草堂”的民謠。近年甘泉鎮街子各學校編的校本教材,也收錄了大量與杜甫有關的內容。現存的遺址有“子美泉”(即“白水澗”)、“草堂遺址”(子美小學旁)、“子美樹”和仙人場等。
甘泉寺,位于麥積區甘泉鄉,原名“太平寺”,今又稱“雙玉蘭堂”,是杜甫居東柯谷時游歷的寺院,這里距離西枝村和贊公土屋(室)不遠。杜甫在《太平寺泉眼》里寫道:“山頭到山下,鑿井不盡土。取供十方僧,香美勝牛乳。”詩人所贊美的甘泉,至今保存完好,它用條石砌成八角形,泉水清澈。寺內有古柏,玉蘭各兩棵,有人說兩棵玉蘭樹是國內最大和最古老的,有待確證。兩棵柏樹卻很奇特,其中一柏寄生一株槐樹,槐樹中又寄生一株椿樹。邑人鄧寶珊生前戲稱三棵套生樹為“柏槐孕椿”。曾題詩曰:“萬丈光芒傳老杜,雙柯磊落得芳蘭。”并請齊白石老人書寫“雙玉蘭堂”的匾額,懸掛在寺中。
仙人崖,位于天水市麥積區麥積鄉,原名“靈應寺”,為杜甫居東柯谷時游覽的景點。杜詩檢遺里有兩首游仙人崖詩,其中有句道:“石巖前仆十余丈,煙樹深遮百轉泉”。仙人崖在朱家(明代皇族后裔)后川,這里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珠聯壁合,交相輝映,構成了璀璨獨特的風景名勝。從自然風光看:層巒迭嶂,巉巖萬仞。從人文角度講:保留了豐富的明清時期的泥塑作品和壁畫,她是麥積山石窟的姊妹篇,其藝術價值很高,人物栩栩如生,懸塑、服飾堪稱一絕。以“仙人送燈”、“千佛洞”等名勝列秦州八景之中,迄今游人絡繹不絕。
麥積山,位于天水麥積區麥積鄉。是杜甫居東柯谷時,與友人踏亂水、架險橋而登臨的重點山寺。有詩為憑:“野寺殘僧少,山園細路高,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亂水通人過,懸崖置屋牢,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舉世聞名的麥積山,建造于懸崖峭壁上,奇峰秀林,松溪映帶。其山如農家麥垛,故稱“麥積山”。這里自然景色宜人,被人們譽為“秦地林泉之冠”。因文物豐富,雕塑精湛,壁畫琳瑯,又有“東方雕塑館”之稱。以“麥積煙雨”、“千佛洞”、“牛兒堂”和朱镕基贊賞的“小沙彌”等著稱,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區。
![](/Files197/BeyondPic/2008-3/15/010262.jpg)
杜甫從東柯谷移居秦州城后,重點游覽的山寺為“南郭寺”。
南郭寺位于天水市南郊的慧音山坳,整個建筑依山傍水,巨柏古槐雜陳,有“春秋古柏”、“秦漢古槐”之稱,亦有隴上南北“植物園”之謂;其“深山藏古寺”之趣為秦州八景之一。杜甫當年有歌詠南郭寺的詩:“山頭南郭寺,水號北流泉。老樹空庭得,清渠一邑傳。秋花危石底,晚景臥鐘邊。俯仰悲身世,溪風為颯然”。寺內現存有“少陵祠”、“八卦泉”等。杜甫所說的“清渠”、“北流泉”、和“老樹”等至今猶存。新置景點有杜甫塑像和“二妙軒”詩碑廊等。南郭寺因為其滄桑歷史,加之周法天老人惟妙惟肖和動情的講解,吸引著四方游人。
仁壽山,位于秦州城北,是西漢末東漢初隗囂割據秦州的遺宮原址。原建有崇寧寺,乃隗囂故居,俗稱“皇城”。杜甫移居秦州城后,曾踏訪此地,有詩曰:“秦州城北寺,勝跡隗囂宮。苔蘚山門古,丹青野殿空。月明垂葉露,云逐度溪風。清渭無情極,愁時獨向東”。現如今仁壽山隗囂宮建筑雖已不在,但前些年在故址發掘出大量文物,證實其為隗囂割據天水時的宮殿不疑。
古秦州杜甫足跡遍布,紀念詩人的遺址也不少,只因年久失修而荒蕪。今留的還有城北天靖山麓玉泉觀內的“李杜祠”等。
據以上不完全羅列,可以看出杜甫在秦州遍布的足跡,它形成了一幅“勝跡圖”是今天可供天水開發利用的一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
另外,杜甫離開秦州在周邊地區的“勝跡”,也是我們可以延伸開發的重要資源。據考,主要經過的線路是:走赤谷、鐵堂峽(今天水境內)過鹵城,入寒峽、進法鏡寺;游仇池國故址;踏栗亭,穿青陽峽,觀龍門鎮、石龕,翻積草嶺、泥功山等,到達同谷;杜甫在同谷“修茅茨容身”一月后,沿李白當年入川的路線經江岫(李白少年時生活過的地方)到達四川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修草堂一住八、九年(今成都杜甫草堂)。
縱觀杜甫長安困守十載后活動足跡,主要在華州、秦州、四川(漂泊八、九年)、湖北、湖南(漂泊二、三年,770年客死在由長沙到岳陽的一條破船上)。
從杜甫離開秦州后的活動范圍看,主要是沿著李白入川和出川的足跡活動的。秦州作為李白第一故鄉,是杜甫漂泊的主要地區,也是詩人入川進入李白第三故鄉的中間站,是詩人“遠游”的重點地區。再從杜詩數量和藝術價值看,“隴右詩”是杜詩創作的高峰期,也是奠定杜甫地位和成名的關鍵期。
天水是國務院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是古代“關隴道”和“蜀隴道”的交通樞紐,是漢代以來“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連接著中西方各國人民的友誼,交流著中西方文化,為歷史上的“千秋聚散”地。改革開放后,古城煥發了活力,近年來伏羲文化節被評為“全國最具潛力的十大節會”,伏羲祭祀禮儀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務院區域規劃確定天水為西隴海“關中——天水經濟區”等等。這一切都為振興天水經濟,迎接“歐亞大陸橋”的溝通以及我國經濟建設重點向中西部轉移,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重現天水歷史的輝煌,我們應該“發隴山之靈氣”(繆鉞教授語),發揮天水地上、地下文物的優勢,進一步開發利用旅游資源,讓其發揮應有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而杜甫在天水的“勝跡”,則是不可忽視的一筆財富。為此:
(一)發揮天水杜甫研究會的作用,在天水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行全國學術研討會,不僅可以促進在理論上深入研究和探討杜詩和“隴右詩”的藝術價值,更重要的是可以實地踏訪和考證杜甫在隴上的足跡,尋覓作者生平事跡和作品產生的歷史和生活背景。“覓幽探古”,發掘前人未發掘的杜甫蹤跡,推動杜甫學術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同時,對落實天水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以旅游業為龍頭,促進天水經濟的繁榮和發展”的“旅游興市”的戰略以及宣傳天水等,都是有實際意義的。
(二)以杜甫在秦州的“勝跡”為主線,盡快開發使其成為天水境內的文化、名人足跡探尋旅游景點。如:(1)以現有的杜甫在秦州有跡可考的景點,書寫永久性的杜甫詩,或將詩刻碑陳列,或移石刻寫,或磨崖刻寫等,增加旅游景點的文化含量。(2)搜集、整理和編輯出版杜甫在秦州的故事、趣文軼事、生平事跡、傳記和學術論文集等。(3)印行各種字體、各種版本的《秦州雜詩》等,以增加旅游的商品意識。(4)依托街子溫泉,修復“杜甫草堂”;利用街亭“杜公祠”和杜甫后裔杜代娃,舉辦一年一度的祭祀杜甫的活動,吸引國內外杜甫后裔和熱愛、研究杜甫的人士來天水度假旅游、開辦度假村、療養院等等。
(三)依托周邊地區杜甫的足跡,實現天水旅游景點與全國的接軌。聯接長安(少陵原“杜公祠”)、河南鞏縣(“杜甫故里紀念館”)與成縣(“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綿州、來陽(“杜甫祠堂”)等兩條東、西南有關杜甫足跡、生平軼事等旅游線,使天水杜甫旅游點成為全國杜甫旅游線上下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樣,天水的旅游點就自然地并入到全國旅游網中。
(四)依托天水境內的旅游資源優勢,借助各地旅行社,開辟各條旅游線路,建設各類旅游點(因為旅游作為無煙工業,是需要大量投資的),滿足不同層次游客的需要。如:(1)東線依托西安、寶雞豐富的旅游資源吸引游人沿隴海線、天寶高速、310國道、天陜航線來天水考察旅游。(2)西南線依托四川成都豐富的旅游資源、九寨溝風景名勝品牌、同谷和三國古道、古戰場等吸引西南之人來天水旅游;(3)西線依托敦煌、劉家峽、蘭州、貴清山、木梯寺、水簾洞、大像山等景點,吸引西部游人沿隴海線、天定高速和天 路來天水旅游;(4)北線以大地灣遺址、女媧洞、女媧祠、關山牧場、張川戰國墓、清水宋墓、趙充國陵園、清水溫泉、平涼崆峒山、安口和銀川等地旅游資源為依托,吸引北地游客來天水旅游……
如此,天水制定的“以旅游業為龍頭”的“旅游興市”的經濟發展戰略,將會真正落到實處,天水旅游業的春天也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