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196/BeyondPic/2008-3/3/148444.jpg)
秦公簋
秦字的本意是一種谷類作物,因在籀文中的秦字形似交繞的谷穗狀。經秦史專家考證,此谷為毛谷,即草果不分割,混體用作飼養牲畜,民間習叫禾草。傳因嬴非子被周孝王封其處為附庸才有其名,地在今清水,張家川間。
其實秦人先祖中的胥軒,中決從商末就來到今天水西南,歷建西犬丘、西陲邑、西垂宮等傳有十幾代的圖強才得非子封秦。從1919年秋出土于今秦州秦嶺鄉、禮縣紅河相交的廟山出土刻有文字的秦公簋可證,山下的泖水河流經處是秦人早居地。這里北有廟山,南有天臺,可能是秦人祭祖祭天之山。而禮縣永興大堡子山秦墓正是秦之西山陵。天水有舊俗:沒有人趕千里路去過年,卻有走千里遠上墳的。說明墳地和居處不能在一處,出于找尋龍脈,百里出葬墳在古人很正常。秦人居此和秦亭邑數百年后,直至文公四年(前762)才先遷寶雞水簾寨附近,又遷雍地今鳳翔,終定關中成霸業,始封建,立大秦。由此看,秦雖成長壯大于陜西,但發端于今日天水,因而天水才是正真意義上的秦源所在。
秦嶺山脈西起青海的西傾山,東止于河南的伏牛山,長達1500余公里,主峰為陜西的太白山(高3767米)是正真意義上的我國南北分水嶺。秦嶺早名華或華山,如古史有說炎帝之母名女登,游華陽感而孕生炎帝。華之陽就應是秦嶺山脈的南坡,水向南流。后因秦人早居天水,在秦嶺南北坡葬有多位秦人之先祖,才改為秦陵,至今流變為秦嶺。秦人以秦稱侯國、方國,直至大秦帝國。隋代大業年間,區劃變更時,改今以麥積伯陽為中心的伯陽縣為秦嶺縣,直至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才并入清水縣。1950年1月,位于天水縣西南七十里的金華鄉因一廟宇頂上的一滴水可分流黃河、長江而改鄉名為秦嶺鄉至今。秦嶺村及秦嶺大堡在今麥積區東岔鄉,秦人依秦嶺開秦源樹秦風史有明證。
秦人在羲皇故里天水創造了為世矚目的燦爛文化,為推進中國社會向前邁進也有重大的貢獻。早先的今天水及周邊為西戎中的諸戎所占據,故稱邽戎邑。公元前688年,秦人在繼先祖終于完成蕩平邽冀戎之后,于今天水腹地置邽縣(據放馬灘木板圖示邽丘處今麥積區政府西的邱家嘴齊家文化遺址上)和冀縣(今甘谷括秦安大部),從而開創了我國的縣制。近于1941年由民國農林部在天水城郊所建的隴南水土實驗區,標志了我國的水土保持業也源于天水。
我們說伏羲在三陽開泰之處創畫先天八卦,開啟了中華文明之源的話,秦人在天水廣大地區孕育了秦文化的產生,養育了秦人強悍、憨厚誠實的性格,播下了秦民俗民風古老的習俗。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始于西晉的秦州代稱天水或變轄屬不定的幾縣或十幾縣。今日秦州內縮為一區之名,如再提秦州早期,先秦,秦地文化都不如用秦源文化明快和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