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的來歷
——仇池風俗系列之五
■彭戰獲
“三十晚夕殺韃靼,一夜成功。”
這是仇池一帶民間廣為流傳的一句俗語。
遙遠的年代,我國有個突厥統治下的韃靼族部落。突厥衰亡后,韃靼逐漸強大,吞并了鄰近部落,在漠北建立了王朝。地盤大了,可是連年征伐,你爭我斗,國力大不如前。王爺為戰爭的勝利而高興,也為人口的銳減而煩惱。人是最可寶貴的,他們可以創造物質財富,供王爺貴族尋歡作樂。一旦失去了眾多的人,地域再遼闊,牧草再充足,要想牛肥馬壯,農牧雙收,談何容易。
王爺蠶食的疆土上,居住的大多數是漢族人。漢族百姓和韃靼族百姓,在風俗習慣、語言上有明顯的不一樣處,遭到韃靼族人的種族歧視和欺壓。
漢族人民被迫起來反抗韃靼國統治。他們用竹竿、木棍、鐵鋤、鐮刀等作武器,頑強地殘酷地同韃靼統治者作斗爭。他們開糧倉,襲牧場,殺韃靼,攻王府,不斷地流血,不停地戰斗。他們的反抗斗爭,徹底地動搖了韃靼的統治地位。
王爺和牧民對漢族人民的起義,怕得要死,恨得要命。他們想出了消弱漢族力量的辦法:將漢族集中居住區的人民劃整為零,分散搬遷。漢族人民不愿遷移,他們就割去莊稼,拆毀房屋,趕走羊群,用暴力手段強迫遷移。對堅持不走的,他們殘酷地給予屠殺。他們的非人的暴行,激起了更多漢民的反抗。
那時,仇池一帶也屬于韃靼國的統治區。漢民的反抗斗爭也不亞于其它地區的人民。
王爺遷移了漢民,便派韃靼進駐漢民區。當時,每十戶漢人中派一個做家主,主管農活安排,賦稅收交等一切事務。進行監督中,一有風吹草動,圖謀造反之舉,便報告王爺貴族,派軍隊進行鎮壓,有時還到了趕盡殺絕的地步。同時向漢民派這派那,賦稅比牛毛還多,更加加重了貧民的負擔。逃荒者橫尸道旁、野外的比比皆是,而他們卻過著“朱門酒肉臭”的寄生蟲生活。
韃靼相當于欽差大臣,在漢民中作威作福,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他們成了漢民的土皇上,家爺老子,隨意役使漢民,尋歡作樂。若有一時不周,漢民觸犯了他們的威嚴,輕則惹禍殺身,重則誅連九族。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誰家娶來新媳婦,頭三夜先得韃靼睡過,方能同居。否則,全家人就要掉腦袋,丟性命。其實,韃靼人丁不旺,想以此法將漢民換種,把漢民變成韃靼后代。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壓迫愈深,反抗愈烈。災難深重、受盡凌辱的漢族人民,像火山一樣爆發了起來。后來,他們磨刀霍霍,秘密串連,約定在臘月三十晚夕,一齊行動,殺死住在各村的韃靼人。韃靼人惡貫滿盈。漢民的集體行動來得突然,來得猛烈,他們防不勝防,紛紛作了刀下之鬼。
殺了韃靼的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初一。漢民們穿著節日的盛裝,奔走相告,歡聲雷動;村與村,戶與戶熱鬧異常,互祝平安,喜慶吉祥,慰問慶賀。以后,相沿成俗,就形成“拜年”活動。
“拜年”就是這樣來的。
現在春節期間的探親訪友的活動,仍然叫“拜年”,也叫“賀年”。多日不見的至親好友,鄰近的帶著禮品,登門拜訪;路遠的則千里送鵝毛,寄一張“賀年卡”,表示祝賀。雖然冬天,卻充滿了春天的氣息。節日的歡樂,無需多言,這也是生活中的一大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