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196/BeyondPic/2008-2/24/030216.jpg)
絲綢之路歷史重鎮——街亭,是天水文化內涵異常豐富的歷史名鎮。因為渭河天塹(據水文資料表明:渭河最大徑流量5900——6300秒立方;如今黃河也僅3000多秒立方)的緣故,街亭是歷史上一個熱鬧非凡的地方。據《讀史方輿紀要》卷五九載:“州(秦州,今天水市)當關隴之會,介雍梁之間,屹為重鎮”。所以,“關中,天下之上游,隴右,關中之上游,而秦州,其關隴之喉舌歟”。然街亭古鎮則又是古秦州的門戶和進入今天水市的重要驛站。正是這種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使它自古成為隴東南“千秋聚散地”和交通、軍事咽喉,成為“關隴道”和“蜀隴道”的交會處,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它是伏羲后代入關處,也是羌人(即周人)和秦人進入中原的前站(這里有羌人和秦人的牧馬遺址以及秦文公墓為證)。三國時,著名的街亭古戰場就指此。這里歷史名流常頓足,留下了諸多歷史勝跡,據歷史記載:與此的有關的歷史人物有:炎帝、非子、秦文公、馬謖、大達法師、杜甫、杜佐、贊公和尚、左宗棠等等文物景點與傳說有神農山、神農洞、街亭古鎮、東柯草堂、杜甫祠(子美堂)、杜甫后裔(現今傳世人名叫杜代娃)、白水澗、九股松、八股槐(子美樹)、硯洼臺、仙人場、石門、崇福寺、千佛洞、朝陽寺、溫泉和黃家峽等等。面對如此歷史豐富厚重的一個古鎮文化現象。今天筆者只能介紹與街亭古鎮有關的一寺、一人和一碑了!
![](/Files196/BeyondPic/2008-2/24/030165.jpg)
崇福寺
街亭古鎮(即歷史上也稱東柯谷)位于今天水市東南的麥積區境內,地處天塹渭河南岸,為渭水南古陳倉渭水道重要驛站被稱為“秦漢之襟喉”。古代延續至民國時,“會館”、“驛店”林立,商古云集,歷史上經貿活躍,它是陜甘川商貿交匯地,因為經濟的原因,千客騷人多匯于此,文化一時也很繁榮。著名詩人杜甫描寫街亭古鎮風光的詩就有八首之多。如:“東柯好崖谷,不與眾峰同”;“滿谷山云起,侵籬澗水寒”;“瘦地翻宜粟,陽坡可種瓜”;“仰面貪看鳥,回頭錯應人”;“檐雨亂淋幔,山云低渡墻”等等。這里歷史上寺廟眾多,但最著名的寺廟要算崇福寺了。
![](/Files196/BeyondPic/2008-2/24/030164.jpg)
崇福寺地處街亭百里觀龍山西端山坳,山下開闊處為街亭古鎮,整個古鎮被南北東柯河相抱。崇福寺又被雄偉的山與街亭古鎮夾擁著,廟宇巍峨,古樹蔥郁,整個寺廟、道觀融為一體,依山勢拾級而建,大有深山藏古寺之趣。這所寺廟與全國其它寺廟一樣,上千年的古柏因為人為破壞,現今僅在城隍廟院中存活一株古柏和一株古槐,但廟內尤為珍貴的白骨松尚存。從前些年重修崇福寺時發掘出的奠基磚、綜合寺廟的建筑風格看:崇福寺作為多神共奉一廟的“眾神”廟,應該是通過多代建筑才形成今天這種格局。城隍廟即紀信祠(因為紀信為天水人,迄今除天水市內的紀信祠外,天水三岔等多處廟內供奉其神位像)有可能最早建于漢代。唐高宗李治弘道元年秋月,即公元683年,崇福寺有過一次大的修建。今天的崇福寺由三部分組成。由東向西和由上即下依次為:杏林觀、崇福寺和紀信祠。杏林觀由始母宮、靈宵殿、真武殿、三官殿、靈官殿和南天門組成。崇福寺由大佛殿、娘娘殿、財神殿、韋佗殿、天王殿、碑亭等建筑組成。紀信祠俗稱城隍廟由卷棚、大殿兩部分組成,旁建有華佗廟。祠前為山門、照壁,山門外有三百六十六級蜿蜒的石階直通街亭古鎮。崇福寺因為唐朝高僧大達法師端甫,早年在此出家修行,唐朝時其譽滿京城——長安,當時游人香客絡繹不絕。
![](/Files196/BeyondPic/2008-2/24/030161.jpg)
大達法師
大達法師——端甫,他是繼玄奘法師(唐僧)后中國又一位有名的高僧,他於公元769年出生于古城天水,父親趙氏,生母張夫人。大達法師一生歷經唐朝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端甫十歲在街亭崇福寺做沙彌,17歲升任為比丘,入安國寺誦經。因對佛學虔誠,經師傅推薦,在西明寺受戒于照律師,后又學毗丘尼于崇福寺,并升為律師,同時,傳《惟識》于安國寺法師,通《涅槃》于福林寺監法師。隨后,他“謁文殊于清涼,眾圣皆現;演大經于太原,傾都畢會”。唐憲宗時,因為端甫在佛學界的造詣和聲名,得到憲宗的寵遇,憲宗詔端甫率緇屬迎真骨于靈山,開法場于秘殿,端甫繼玄奘后又一次在長安震動朝野。端甫在朝中掌內殿法儀,標表凈眾長達十年,尤以主講《濕槃》、《惟識》等著稱于世。據史書記載:“貴臣盛族皆所慕,豪俠工賈莫不瞻向,薦金寶以致誠仰端嚴而禮足,日有千數,不可殫書。”由此可見端甫在當時的社會地位遠非普通僧人可比。據史書記載:唐文宗開成元年六月,端甫面向西,朝自己的家鄉——天水圓寂了,享年六十八歲,葬于長安長樂原之南;实圪n謚號“大達”法師,今天傳于世的柳公權字貼,就是拓于紀念天水這位高僧的《玄秘塔碑》的內容,可見其聲望有多么深遠!
![](/Files196/BeyondPic/2008-2/24/030162.jpg)
《玄秘塔碑》
今天藏于西安碑林的《玄秘塔》碑文,其用意就是將大達法師的事跡告示后人,讓其精神永存!缎厮酚谔茣(841)刻立。頌功德碑文由唐朝宰相裴休撰,著名大書法家柳公權寫,從撰文、書丹到鐫刻世稱“三絕”。宋代人著的《高僧傳》,對天水高僧端甫骨灰塔《玄秘塔》碑文也有記述!缎厮啡Q:《唐故左街僧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國寺上座賜紫大達法師玄秘塔碑銘并序》,又稱《唐大達法師玄秘塔碑》。共一千二百余言。《玄秘塔碑》除它的精神作用外,它的藝術價值也很高,它是我國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書法頂峰之作,《玄秘塔碑》因其“體勢勁眉”,被歷代拓印,在國內外傳世一千多年,直到今天,仍然是臨習和研究中國書法必備的碑帖。《玄秘塔》碑文內容是:“大法師端甫靈骨之所歸也……在家則張仁、義、禮、樂,輔天子以扶世導俗,出家則運慈定慧,佑如來以闡教利生……,背此以為達道也,和尚其出家之雄乎。(端甫)天水趙氏,世為秦人。初母張夫人夢梵僧……始十歲依崇福寺道悟禪師為沙彌,十七正度為比丘……德宗皇帝聞其名,徵之一見,大悅。常出入禁中于儒道議論,賜紫方袍歲時錫施異于他等復詔侍皇太子于東朝。順宗皇帝深仰其風,親之若昆弟相與臥起恩禮特隆。憲宗皇帝數幸其寺,待之若賓友,常承顧向注納偏厚而和尚符彩超邁,詞理響捷,迎合上旨……”從抄錄的碑文內容看:大達法師,無論在家還是出家,都是身體力行“儒教”和弘揚“佛教”,輔天子“扶世導俗”,“闡教利生”,真是“和尚其出家之雄乎”!
改革開放后,街亭古鎮煥發了往日的活力,學校從崇福寺遷出,崇福寺按歷史上原有的樣子進行了全部恢復。街亭文化熱心人李新彥、曹阿寶于世紀初,到西安請回《玄秘塔碑》拓片,聘請巧匠復立碑于崇福寺,一碑、一人如今重歸古鎮——街亭。
或許有人要問,大達法師怎么會歸來呢?我們將會回答:大達法師的肉身永遠不會回歸故里了,但他的精神永存!大達法師的事跡,將永遠與家鄉、街亭、天水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