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為何要吃元宵
新華社天津2月19日電(記者周潤健蔡玉高)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的共同風俗。那么,正月十五,為什么要吃元宵呢?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元宵俗稱“湯圓”“湯團”或“圓子”“團子”,南方人還稱為“水圓”“浮圓子”。每到正月十五,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
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大約形成于宋代。據記載,唐朝時,元宵節吃“面繭”“圓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現了“乳糖圓子”,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寫的《元宵煮浮圓子》詩,里面有“星燦烏云里,珠浮濁水中”的詩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稱呼就比較多了。
民俗專家表示,元宵一開始多被稱為“湯圓”,因為它開鍋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征著團圓吉利。因此,吃元宵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
元宵節是中國人的狂歡節
新華社天津2月19日電(記者周潤健蔡玉高)農歷正月十五,春節剛剛過,人們余興尚濃,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元宵節。有關專家介紹說,元宵節始于漢代,又叫“燈節”“上元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中國農歷規定,將太陽和月亮黃經相同的日期作為一月之首,即初一,此時,太陽、月球、地球大體在一條直線上。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元月十五是傳統農歷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
據記載,元宵節源于西漢。在平定“諸呂之亂”后,漢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于是將平亂的正月十五這天定為與民同樂日。古時正月又稱“元月”,夜在古語中叫“宵”,所以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這一天定為元宵節。到后來,司馬遷創建了《太初歷》,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東漢明帝倡奉佛教,聽說佛教正月十五僧人點燈敬佛,就下令這天夜晚在皇宮寺廟點燈敬佛,并命士族庶民掛燈,此后,元宵節逐漸形成盛大節日。
俗話說:“正月十五鬧元宵”。專家表示,一個“鬧”字,道出了元宵節的歡騰、熱烈,也道出了元宵節與其他節日的不同之處。元宵節“鬧”的方式很多,有張燈、觀燈、舞龍、舞獅、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等等。鑼鼓喧天,滿街鼎沸,游人摩肩接踵,笑逐顏開。所以有人說,元宵節也是中國人的狂歡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