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故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元夕、元夜、上元或燈節。因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一元復始,故自古即有“月半大如年”的說法,元宵習俗亦就更為濃郁。
1、吃元宵
<秦城區志>載:“是日,家家團聚煮元宵(湯圓)吃.城鄉都要張燈結彩。入夜,花燈齊放,人們云集街頭,觀燈展.看焰火,盡歡達旦”。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元宵節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之意。其出處見元代伊士珍引用的<三余帖>: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見,自稱為嫦娥使者,說:“夫人知君懷思,從天得降,明日乃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呼夫人之名,三夕可降爾!濒嗳绶ㄅ谥,嫦娥果然降臨。另一說為獵人射死天帝神鳥;天帝大怒,下令正月十五放火燒毀人間。善良的天帝女兒不忍心人類受難,便想出了個此夜家家張燈結彩.燃放爆竹蒙騙天帝的辦法。第三說為漢文帝為紀念齊王劉襄、周勃、陳平等平定“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第四說是東方朔救元宵的故事。漢武帝時,東方朔為使宮女元宵與家人團聚,做帖曰:“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并告訴武帝,只要家家敬奉火神君,張燈結彩方可免災。
而元宵更名則在民國初年,袁世凱因元宵諧音“袁消”,故下令改為湯圓。
2、鬧元宵
清代顧祿<清嘉錄>載:“元宵前后,比戶以鑼鼓鐃鈸,敲擊成文,謂之鬧元宵。有跑馬、雨夾雪、七五三、跳財神、下西風諸名;蛉宄扇,各執一器,10兒童圍繞以行,且行且擊,滿街鼎沸,俗呼走馬鑼鼓。”天水舊俗,正月十五日晚始,噪煙歌(今秧歌)會長。人們敲鑼打鼓于會長家門口,請會長張羅社火事宣,噪即請之意。今天水城社火多在正月十二、十三日舉行,鄉村則不一定在元宵夜,可適當提前。
3、玩燈
元宵節又叫燈節,因道教認為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合稱三元。三元中上元乃“三官下降之日”,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好樂,地官好人,水官好燈,故上元節要縱樂點燈,士女結伴夜游。江南才子唐寅<元宵>詩曾描繪了此俗:
有燈無月不娛人,
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
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游村女,
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
如何消得此良辰。
<唐書·嚴挺之傳>云:“睿宗好音律,先天二年正月望日。胡人婆迤清燃千燈,因弛門禁,帝御安福門縱觀,晝夜不息!碧菩跁r。“正月十五夜,勒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看燈”(<兩京新記>)。可見觀燈之俗由來已久。
4、猜燈謎
燈謎就是將謎語貼在花燈上,讓人一面賞燈,一面猜謎,因謎底不易射中,猶如老虎不易射中,故燈謎也叫燈虎,猜謎也叫射虎。天水自清代即有上元會,其中出現過出名的制謎高手,如哈銳、馮國瑞等。其謎面要求句練、語圓,意明、字切,體備。格式有秋千格,卷簾格、白頭格、徐妃格、求凰格、諧音格等二十四種。
5、躲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蔡音從印度求佛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參佛瞻仰舍利。于是,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與“佛”有關,故至今天水風俗正月十五日剛過的新媳婦要回娘家避燈,叫躲燈,言不躲燈就會燒瞎婆母的眼睛。
6、倒燈
元好問詩曰:“玄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游人笑語中”。
元宵節又叫燈節,故天水在燈節結束,有倒燈之俗。在元宵節晚上用谷面、糜子面、蕎面做成十二生肖燈,在蒸籠里蒸熟,上插有捻子的麥秸或胡麻桿,用清油浸泡,點燃后放在門墩上,即“點了燈,明了心”之說。然后全家老少各持一盞(根據自己的生肖)點燃的面燈,在宅院四周轉,叫繞燈,同時念念有詞:“尋什么呢?尋蛐蛐、壁虱、跳蚤呢。尋著了沒有?尋見了。打死了沒有?打死了。我沒打死,張天師的花馬兒把它踏死了”。并互相在耳朵鼻子前照一照,意味驅除蟲害,避邪免災。之后,將面燈藏在屋門墩或大門頂,直到捻子燃盡,次日將點過的面燈切片炒食,稱作倒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