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臘月二十一過,因為年的臨近,在農村,各地的集市就會逐漸熱鬧起來。
每到逢集的日子,四里八村的人們吃完干糧,沿著冰雪覆蓋的山間小路,一步一滑地涌向集鎮。年,便在每個人的心頭開始彌漫……
女人抱著一年精心飼養的雞,男人扛著一年積攢下來的糧食來到集市上,盡快糶換成錢。女人用換來的錢給孩子買幾件新衣服、扯一條新單子、買點香料;男人們用粗壯干裂的手一邊點著錢,一邊謀劃著買幾斤肉、買幾斤茶葉、買幾條煙、買多少香蠟裱紙、買多少炮仗,年集在叫賣聲和討價聲中熱鬧起來。
擠進年集,人挨人、人擠人,你會不由自主隨著人流涌向集市的各個角落,體驗這鄉土氣息十足的年味。賣雞的小販前圍滿了人,圍觀者評論著雞的顏色、輕重、肥瘦,一番討價還價,買賣雙方都露出滿意的神情,傳統的祭灶讓每年年集上色彩漂亮的雞身價不菲,幾十元,甚至上百元買只雞,只為了卻人們心中一年來一個美好的祈愿;今年的肉價有些貴,十斤小麥才換半斤多肉,不過,過年肉是不能少的,貴了就少買一點;粉條是條件困難時期過年的主打菜,現在雖然人們的經濟富裕了,但每家過年都要買一些粉條的;香蠟裱紙因為年而顯得很神圣,在一些人的心里,它的存在表達著人們思親和團圓的樸實愿望。年集,已經成了一種習慣,一種鄉村特有的文化。
年,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符號,承載著許多原生態的文化內涵,蘊含著許多只有中國人才能明白的心里夙愿,不論經濟如何發展、社會如何進步,年在中國人的觀念里是一種與生俱有的、永遠無法抹去的文化符號,年集就是這個符號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