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費了好多好多的勁兒,想從記憶的底片中搜尋自己所珍存的逢年過節的美好記憶,但始終未能如愿。不知是生活上的缺吃少穿已成為歷史,總之是我找不到童年時那種極度渴望的感覺了。
那時我最渴盼的就是過新年了。因為一到新年,就有我最愛吃的,奶奶給我全家人、尤其給我做的那搟得薄薄的、切得寬寬的、炒得香香的長片片面條兒,只有在那時,一家人才可坐在土炕上歡歡喜喜地吃上幾頓香噴噴的過年過節飯油餅饃饃兒。過年的前兩天晚上煎油餅時,就把門窗關得嚴嚴的,在昏暗的煤油燈下煎油餅。據舊俗說怕把油露光了就煎不熟了。一家人坐在炕沿過,奶奶搟,爺爺和爸爸輪換著煎,我們兄妹三人就守在眼前瞅著、等著吃……那時饞得人直流口水。而過大年時就更歡鬧了。家家戶戶在年三十貼對聯、掛燈籠,在忙碌中盼著除夕夜快快降臨:放鞭炮、吃年夜飯。而后一家人在閃閃燭光中“守先人”、過大年。我那時就常坐在窗前熱炕上看著爸爸給我從城里買回來的連環畫兒……別提有多高興了。
過節日,就盼五月五的端午節、八月十五的中秋節等節日,雖然時間短暫,只一天,也沒有過年時的隆重,但它同樣的令人神往、留戀、回味。清明上墳祭祖之后,不覺之中就到了五月五日的端午節,據說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的一位愛國詩人屈原,同時也紀念劫富濟貧的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及農民起義軍,家家戶戶包粽糕、掛柳枝、插艾蒿。這一風俗一直流傳至今。過節那天清早,晴空萬里,碧翠如洗。我們早早地在自家門窗上掛好柳枝、及時進校上課,等到中午放學回家,美美地吃著爺爺奶奶給我們做好的涼粉、涼面條兒……
歲月在天天、年年中飛快地流逝,時過境遷,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在忙碌而艱辛的撫兒育女,推度生活中漸漸煙消云散了。盡管我們的節日生活,的確是越來越豐盛了,但我總覺得,記憶中的片片面,油餅饃饃才是我心頭最渴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