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借宿
(王仲滿)
齊壽山始建于北魏登國元年,隋唐時期這里已是“古剎鐘聲迎瑞氣,香煙繚繞騰祥云。三清仙觀相重連,大雄寶殿獅把門”的集道觀、佛殿為一體的古建筑群。拓說杜甫由隴入蜀時,曾路過于齊壽山借宿一晚。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他是唐代又一位偉大的詩人,有“詩圣”之譽。他的遠(yuǎn)祖是京兆杜陵(陜西西安市南)人,后來徙居襄陽(湖北襄陽),所以史書中又說他是襄陽人。杜甫的曾祖杜依藝作鞏縣(河南鞏縣)令,死在任上,杜氏從此就住在鞏縣。公元712年杜甫生于鞏縣,京兆杜氏本是自魏晉以來幾百年中的高門世族,不過杜甫家族這一支已是逐漸衰落了。他祖父杜審言是初唐有名的詩人,官至膳部員外郎;他父親杜閑,僅僅作過兗州(山東滋陽)司馬,奉天(陜西乾縣)縣令等官職。
杜甫七歲學(xué)作詩,曾詠過鳳凰,九歲能寫大字,十四、五歲時, “出游翰墨場”,當(dāng)時前輩文人如崔尚、魏啟心等,都稱贊他的才華像兩漢的楊雄、班固。在二十歲到三十歲(731—741)的十年之中,杜甫曾作過兩次長期的漫游,南到吳越(今江蘇南部及浙東),東到魯齊(今山東及河北南部)。在這兩長期漫游中,杜甫看到了祖國的壯麗河山,也結(jié)識了一些文朋詩友,對于后來他的詩歌的成就是很有幫助的。
至德二年(757年),唐肅宗任他為左拾遺,不久又棄官客居秦州(今天水),杜甫是在公元759年秋天,即安史之亂的第四年攜眷西行到秦州來。安史之亂后,唐朝西北邊防空虛,吐番貴族乘虛東進。杜甫初到秦州后,先看到的是:“域上胡笳奏,山邊漢節(jié)歸”的暫時偏安現(xiàn)象。后來吐蕃日漸逼近,邊關(guān)警備,秦州又呈現(xiàn)出一片:“塞云多斷續(xù),邊日少光輝”的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的緊張氣氛。
放歌于山林古道間的詩人杜甫,在秦州居住了三個多月,寫下了膾炙人口的秦州雜詩,及由隴入蜀的紀(jì)行詩,表現(xiàn)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激情。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一月,杜甫離秦州赴同谷(今成縣)要去四川。
相傳他從秦州出發(fā),沿著古驛道向東南前行,路上落葉飄飄,陰風(fēng)蕭蕭,天上飛鴻哀鳴,地上滿目瘡痍,詩人心情也和蕭殺秋色一樣,一片荒涼。他攜同家眷,身背行囊,步履匆匆,為了避禍生存,他曾悲歌:
“野人尋煙語,行子傍水餐。此生免荷殳,未敢辭路難。”
夕陽西沉?xí)r,他們才來到了齊壽山腳下。這里林壑深邃,峰巒聳秀,曲水碧波,青松碧檜。古剎暮鼓之聲不覺傳于耳,于是他們便順著崎嶇小徑,尋聲而上,只見山巔寶殿古剎,畫棟雕梁,雀替華麗,院內(nèi)古樹參天,老僧幾眾,木魚聲聲,好一個修身養(yǎng)性,誦經(jīng)悟禪的佛門清凈之地。杜甫被眼前美景所陶醉,詩興剛要大發(fā)時,忽然從禪房中走出一位慈眉善面,斜披袈裟的老方丈,打亂了杜甫吟詩思緒。他向杜甫問明來意后,便讓他們用齋留宿。
第二天清早,別離山上僧入,杜甫又從齊壽山不顧一路倦意,向西北前行。途經(jīng)鐵堂峽(今天水鎮(zhèn)與平南鎮(zhèn)交界處)時,看到峽崖似鐵、空谷幽深,杜甫曾吟贊道:“峽形藏堂隍,壁色立積鐵。”他們路經(jīng)西縣,再到同谷。
759年歲暮,杜甫才來到成都。在城西浣花溪畔營建草堂定居,結(jié)束了顛沛流離,“暫止飛烏將數(shù)子,頻來語燕定新巢”開始了安居生活。
古道依舊,昔日杜甫齊壽山借宿史話已堙沒民間,詩篇長存,歷來詩圣詩作之“詩史”美譽是獨甲詩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