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流寓秦州,全家人幾乎以乞討為生,雖然有從侄杜佐的接濟,但難以長久維持。本來在秦州找一塊理想地方住下來的打算,或者說,原本想在東柯“卜居”,那種“只想竹林眠”。“對門藤蓋瓦,映竹水穿沙,瘦地翻宜粟,陽坡可種瓜”的想像田園生活終于破滅了,此時,同谷縣令捎書邀他去同谷,詩人以把同谷想像為“無食問樂土,無衣思南州”(“南州”為“同谷”),“漢源十月交”、“惘然難久留”。詩人對同谷已向往,和急想離開秦州。于是詩人攜帶家眷又西行,從《發秦州》開始,夜走赤谷,冰穿鐵堂峽,觀鹽井,取長道,通過法鏡寺,越過青羊峽,踏過龍門鎮,翻過積草嶺、泥功山,終于到達同谷。誰知同谷縣令避而不見,詩人一家過著“歲拾橡粟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和“此時與子空歸來,男呻女吟四壁靜”的凄慘生活,后又攜眷南行,過栗亭,攀木皮嶺、大地壩,渡過白沙渡、水會渡,沿嘉陵江南下入川。從秦州發起到同谷,從同谷走起進入四川地界,前后兩個月時間,詩人饑凍相逼,貧病交加,跋山涉水,艱苦旅行,但一路上,目睹了山的奇特雄偉,山的險絕峭峻,于是有了一地一詩,一山一詩,一詩一景的風光山色,描寫了隴右山川的雄、奇、險、峻美的顯著特點。
山峻雄偉
雄壯,氣勢深厚磅礴,其特點是:氣勢浩瀚,氣魄雄偉,氣昂威武,氣吞山河,氣度豁達,氣宇軒昂等。杜甫筆下的隴右山勢以最準確、最形象的描繪了它的雄壯絕妙。
如:“莽莽萬重山”,以岡嶺重,峰巒密布,無窮無盡的高山,氣勢浩煙,又像威武的軍人一樣座座雄赳赳、氣昂昂。一個“萬”字,將人帶到那站在山巔觀望浩瀚如煙的“莽莽”眾峰,身臨其境,美景如畫。“徑摩穹蒼蟠,石與厚地裂”,鐵堂峽山峰的高深,直插蒼穹的雄偉,又盤曲而伏,那懸巖石崖與大地分裂,十分壯觀。“朱甍半光炯,戶牖餐可數”。高聳入云的雄偉山勢,那法鏡寺懸在壁腰半空仰望所見,那紅色的屋脊,閃著光亮,鮮艷的門窗,歷歷可數,這里雖描寫的法鏡寺,但懸崖半空的法鏡寺鑲嵌在雄威的高山上,更加熠熠閃光,生動傳神。讓人讀此句陶醉在美景之中,一飽眼福。“塞外苦厭山,南行道彌惡”。“崗巒相徑亙,云水氣參錯”。青陽峽的高峻雄姿描寫從視覺、聽覺、觸覺和意覺等幾個方面寫出了“雄”的壯觀,尤其“林回硤角來,天窄壁面削”的硤角劈面而來,把后邊的林子也拋在遠方,崖石從旁邊橫沖而來,石壁陡立如削露出窄窄的一線天,那巖壁迎面參天而立,“奮怒向我落”的雄偉險惡。“連峰積長陰,白曰遞隱見。颼颼林響交,慘慘石狀變”。詩人旅行跋涉的艱難,卻看到積草嶺層巒疊嶂,陰云連著山峰,自日時隱時現,林濤寒風颼颼作響,山石也陰森,形狀變化多端,這些給人的感受是既艱難險阻,困憂嘆息,又給人展現雄偉壯觀的畫面。
奇,杜甫隴右詩寫山的“奇”,運用夸張的藝未手法,極其形象生動地將山勢的“奇”以特寫與景有機地融和。如:在《鐵堂峽》中“山風吹游子,縹緲乘險絕,峽形藏堂隍,壁色立積鐵”。“縹緲”山勢隱隱約約,若有若無,凌空高遠,鐵堂峽之形狀,不但“險絕”,而且“奇”在猶如一座藏在峽谷間廣大寬闊的殿堂一樣,峽形壁色奇特,又猶如“鐵”累積起來,壁色蒼蒼。同時還寫到“修紆無垠竹,嵌空太始雪,威遲哀壑底,徒懷慘不悅”。峽谷兩巖崖,高聳屹立,猶如被刀劍劈裂,高峰上青竹白雪鑲嵌峰巔,雄偉壯觀。從山風、峽形、壁色、壑底、山徑、山石、修竹、積雪等緊扣“險絕”的奇特、奇妙、借景抒情,山形更“奇”景。再如《石龕》,用夸張手法寫八峰崖腰半的石龕,(即八峰崖石窟),此詩雖然寫的是因戰亂帶給人民的災難痛苦,但從“悲歌上云梯”之句寫山形的“奇”險,由于筆直的竹子已砍完了,沒有辦法向官府交差,只有只得舍命攀山巖去高處采伐了,同時從環境的側面描寫熊咆、虎嘯、鬼哭、狼嚎的陰森恐怖,與冬季出現的彩虹現象相陪襯,給人從聽覺、視覺上的感受到了山勢之奇,地貌之特異。“山寺”的“山園細路高”,“園”實際是座橢圓形的山,“園”與“圜”相通,麥積山山腰寬圓,頂尖,加上“亂永”、“懸崖”描寫加重了麥積山的巖壁陡峭的奇特現象。“安得萬丈梯,為君上上頭?描寫《鳳凰臺》石峰幽異神奇,遂設想用“萬丈梯”來登上鳳凰臺,雖說“上上頭”三字引出山上雛鳳,但將鳳凰臺更描繪的充滿奇壯美的浪漫色彩。“山危一徑盡,岸絕兩壁對,削成根虛無,倒影垂澹澍”。詩人在同谷觀賞《萬丈潭》寫下了通過萬丈潭幽美神奇的景色,由于山奇險高峻,給“萬丈潭”蒙上了一層神秘奇異的光彩,那“兩壁對”的崖壁陡峭,相對峙和“削成”的岸崖筆直,加之又是俯視,“崖腳”見不上,奇異的山勢美在“削”與“垂”之中,形象逼真傳神。杜甫描寫的山奇,是把隴右的山勢之奇有機地融和在景色之中,給人一種狀物的生動形象美感。
險要,隴右的山多居險無不比比皆是,只要人們一出家門,途之所徑,目之所睹,道之所遇,而杜甫把個人流亡,艱難的行程等作了生動真實的反映,將途中所遇到的“險”,又與敘事、抒情、寫景和議論有機的結合起來,將美的景色展現在其中。
“野人矜絕險, 水竹會平分。”(《秦雜·十六翔 》)
“溪西五里石,奮怒向我落。”(《青陽峽渤》)
“云門轉絕岸,積阻霾天寒。”(《寒峽》)
“停驂龍潭云,回首虎崖石。”(《發同谷縣》)
“始知五岳外,別有他山尊。”(《木皮嶺l》)
“畏途隨長江,渡口下絕岸。”(《白沙渡釉山高壯美)
杜甫在東柯自稱“野人”(指外來之人)夸耀這里的山峰峽谷的險絕景象。在青陽峽,說五里石好像發怒一樣就要向我滾落下來,非常險要、懼怕。在寒峽,因‘珩邁日悄悄,山谷勢多端”的山谷跋涉,看到千巖萬壑,險峻“勢多端”山的氣勢,寫出了山高、谷深的“勢”,姿態險要的“端”,再寫到人的感覺,“積阻寒霾”的寒冷、陰森,上為絕壁,下為寒水,“險”境橫生,在同谷,停住馬車“回首”看到的是飛龍峽口西山的巖崖,形狀如虎的“險”境。在《木皮嶺》,詩人以“五岳”來襯托木皮嶺的崇高艱險,以及攀登的艱難,顯示木皮嶺的壯觀美感。渡《自沙渡》,詩人登船遙望,只見岸壁陡峭、江水宛如“銀河”,以“高壁抵嵌金,洪濤越凌亂”來寫偉岸奇險, “山巖”與“江水”聯成整體畫面,使人感到山勢更加高峻奇險。杜甫筆下的險怪異崛的山勢,給人自然而然的一幅美麗的畫卷。仇兆鰲在評杜詩目“勢險而氣寒,云門乍轉,卻途絕岸,積阻之處,又霾天寒,此所謂勢多險也”。此句主要是對《寒峽》而言,但卻代表了杜甫隴右詩的千巖萬壑,姿態各異的山高險峻。
峻秀,是指清峻峭拔,在形態上體現為高大幽絕,氣概上顯示為豪峻。杜甫隴右風光之峻,無不形成山水的風光特色。
“西岸特秀發,煥若靈芝繁。”(《木皮嶺淞》)
“回回山根水,冉冉松上雨。”(《法鏡寺》)
“高蘿成帷幄,寒木壘旌旆。”(《萬丈潭》)
“仰看日車側,俯恐逾隴坂。”(《青陽峽淞》)
“石門云雪隘,古鎮峰巒集。”(《龍門鎮》)
“山峻路絕蹤,石林氣高浮。”(《鳳凰臺》)
《木皮嶺》據《徽縣縣志》載:突兀高峰,云煙萬疊,為邑之西南屏峰。此山草木茂盛、秀美。杜甫筆下的“特秀發”的特寫鏡頭,突出了此山的幽雅景致,宛如仙境,給人一種清峻、險峻、秀峻之感。 《法鏡寺》的“回回山根水”描寫了西和石堡的五臺山,漾河水山繞回流,山上松枝含宿雨,仰望所見五臺下的美景使人清幽秀美。《萬丈潭》的岸邊, “高蘿”草木簡直像帷幄,那“寒木”又像象壘起的旌旗,說明“萬丈潭”的周圍奇險高峻,狀似其多,勝景秀麗。 《青陽峽》的“仰看日車側…”詩人用想像的手法,夸張山峰的奇特和高峻、挺拔,把峭壁上的山石比喻到極點,讓人聯想到這里的山石恐怕連地軸也承擔不了。《龍門鎮》的所見所聞將吉鎮披上了一層神秘感,四面環山,石門窄狹高聳峻清,以“云”與“雪”和“峰巒集”夸張山勢的峻美。《鳳凰臺》的“山峻,人不至高頂”,全詩充滿神奇壯美的色彩。高天佑先生在《杜甫隴蜀紀行詩注析》注解:“山峻”、“石林”二旬寫實,“路絕蹤”、“氣高浮”為下文展開想像作鋪墊,正因其高峻,故有“安得萬丈梯”的發問。《鳳凰臺》由于山峻高聳,積石如林,沒有山路可走,從藝術手法上,有力地表明了鳳凰臺的峻險和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