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灣之謎(第五集)
[內容速覽]大地灣從8000多年到4800年間一步步走向輝煌,。當它發展到了最輝煌鼎盛的時期卻突然地消失了?是什么原因使大地灣3000多年創造的輝煌而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就毀以殆盡,留下這片殘垣斷壁。是戰爭?是瘟疫?還是自然災害?在這幾十年的時間里究竟發生了什么?
五千年前的“宮殿”,六千年前的彩雕,七千年前的防火理念,八千年前的原始部落,大地灣驚現史前人類居住了3000年的大型史前聚落遺址。
主持人:提起大地灣,對于很多人來說恐怕是一個并不熟悉的地方,因為它是甘肅省秦安縣東部一個偏僻的小河灣。但對于考古界來說它可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地方。 1978年在這里發現了一個大型新石器時代遺址。新石器時代是距今10000年到5000年左右的一個歷史時期,而這個遺址從8000多年前到4800年前它歷經了3000多年,走過了新石器時代的早、中、晚三個階段。在這里面我們不僅驗證了許多古老的神話故事,也發現了大量古老而新鮮的事情。比如F901的地面在經歷5000年的掩埋出土后如今依然光潔平整堅硬,與現代普通民用建筑水泥難分高低。另外在這里面還發現了一組二、十進制的量具,吃、住、用火、社會制度,管理體系等方面的輝煌或地面和量具等等。可是有一個問題始終在我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隨著采訪調查的一步步深入,想探究這個問題的想法越來越強烈。那就是大地灣已經有了三千年的發展史,她的人文環境、社會制度及管理體系已經初具規模。按理說她應該繼續發展繼續繁榮。比如象香港在遠古時候就有人在那居住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對香港進行了守衛和開發,一直發展到現在成為舉世聞名的東方明珠。而大地灣為什么當它發展到了最輝煌鼎盛的時期卻突然地消失了?是什么原因使大地灣3000多年創造的輝煌毀以殆盡,只留下這沉睡在地下的殘垣斷壁。是戰爭?是瘟疫?還是自然災害?在這里究竟發生了什么?
大地灣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朗樹德:大地灣四期,這個聚落它可能就要接近千人左右。已經達到了一個空前輝煌的發展時期。到了大地灣五期,這個時候的人突然減少了,文化衰落了。
程曉鐘:就是說人類文明演化得很好,突然間一個文明從一個區就消失了。
甘肅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趙建龍:為什么到仰韶晚期,突然這個地方沒有人了,這個遺跡并沒有一直延續下去?
為了搞清楚這些問題,記者先從宮殿式建筑F901是怎么消失的開始了調查。
這就是5000年前大地灣先民們發明建造的大型宮殿式建筑F901,建筑總面積有420平方米,它由后室、旁室、主室和前軒組成,主室前后各有8根附壁柱將主室劃分為8柱9間式的宮殿格局,這些附壁柱和頂梁柱構架起這座宮殿式建筑的主體,墻是厚達0.25米的木骨泥墻,起到間隔和保溫的作用,并不承擔屋頂的重量,整座建筑有著墻倒屋不到的特點。那么這樣一座建筑它是怎樣毀掉的呢?
郎樹德:根據學術界一般的研究情況,比較多的學者認為仰韶文化晚期,至少已經進入了父權制社會,或者說是父系社會,這個時候從大地灣的社會來看肯定是有很多的部落,乃至于部落聯盟。
趙建龍:如果說父系社會發展到這個時候的話,他們互相之間的這種打斗是不可避免的事。
難道真的是部落內部發生了爭斗或者是部落之間發生了戰爭,而使這里毀于戰火之中嗎?
國防大學教授馬俊:原始社會前期的戰爭戰爭具有自然發生的性質而這個時候由于勞動有了剩余氏族內部有了剩余產品于是掠奪成為了戰爭目的一般意義上講原始社會末期也就是原始社會第二個時期的戰爭不會造成失敗者被消滅它的結局往往是失敗者被奴役。
F901位于山坡上,如果不是戰爭將其摧毀,那會不會是突如其來的山洪暴發,大量的泥石流將這里掩埋掉了呢?
程曉鐘:從遺跡上看,這個洪水造成的這個房屋倒塌或者毀滅的原因,不是很明顯。因為洪水沖擊呢,它一般的夾雜的這些土層比較細膩,土質比較細膩,另外呢,可能里面還夾雜一些石塊之內的洪水的沖刷物。從這里面就基本上看不出來這些跡象,所以說這個房子與洪水無關,與洪水無關。
既然不是戰爭和洪水讓這里快速的黯淡蕭疏,那又是什么所至呢?
北京地壇醫院李興王主任:這個地方很可能就是爆發了瘟疫。在遠古的時候已經有瘟疫,那時的人們對瘟疫還沒有太多的認識,抵抗瘟疫的能力也非常有限,當瘟疫暴發后不得已就遷走了。
難道當時的人們真的是被瘟疫折磨的無可奈何,放棄這里的一切而遠走他鄉了嗎?
從F901出土的文物上看,人們在離開它之前,并沒有把糧食、禮器、量具等重要的物品帶走,反到像是一場突如其來災難讓它失掉原有功能和價值,人們才不得不其它而去。,
那么這一突如其來災難災難究竟是什么?難道是火災嗎?
從大地灣3000多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來看,人們對火的識識逐漸清晰,使用和防范措施不斷地完善。大地灣早期地穴式房屋時,人們對火的習性還沒有完全掌握,不敢把它輕易的請進屋里,過了1000多年,房屋內才出現了灶坑而且是一個深坑。
趙建龍:深坑,這個通風調整差一些,火不是太旺,所以說他的這個失火相對的要少一些。
從這個藏火罐來看,即便是寒冷的冬天,他們也不會通宵達旦的燒火取暖,而是把火種藏到火罐里保存起來,以防夜間失火。
趙建龍:火燒的這種概率,在早期,發現的比較少一些,那么到了中期這種略微有一些增長,而到晚期呢,比較的普遍。他的這個防火的建筑提高了,但是他的灶炕也提高了,他把灶炕加建于地面之上了,那么就太高了成為了灶臺,那么他這個灶臺太高了,再加上通風條件又增加了,這樣呢,他從地下到地上這個通風肯定增強得多了,那么他的火也就比較的旺。
主持人:火的使用對于人類的進化和發展起到了致關重要的作用。按照現代的人類進化理論講,人是由猿演變過來的。那么早在幾百萬年前猿還沒有直立行走的時候怎么區分人和猿呢?有人曾說過:“當火出現在遠古時代猿的面前,有的猿利用了火他就逐漸向人猿的方向發展,而見了火就跑的猿從此和人類再沒有了緣分。” 人類誕生大約在450萬年左右,150萬年后才學會了使用工具,350萬年后才能掌握簡單的用火,掌握簡單的用火比使用工具整整晚了200萬年,可見遠古時期人類掌握用火的技巧要比掌握工具要難的多了。在大地灣遺址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們對火是十分敬畏的,它們為什么把用火的地方放在房屋的正中間最醒目的地方,一來是便于烤火做飯,二來恐怕就是便于看管。到了仰韶晚期的時候,在它的房屋周圍的木柱子上面已經涂上一層厚厚的紅黏土,也就是類似于我們今天的防火涂料。那么,根據文獻記載,2500年前春秋戰國時期我們才有消防記載,大地灣遺址的發現,把中國消防文明,消防歷史推前了3000多年。盡管大地灣先民在很早以前就有了防火理念和具體措施,可火災還是頻繁發生。據考古人員介紹,在大地灣遺址發掘中發現了許多被火燒毀的房址,經統計早期的失火概率在20%左右,到了晚期則上升到50%以上。那么F901會不會也是被大火吞噬的呢?
如果F901是被大火吞噬的,這把火究竟是怎么著起來的,那么什么樣的大火能將這座宮殿式的建筑燒毀呢?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整座建筑中惟一用火處是主室內直徑兩米多的灶臺,在它的周圍是泥土壘起的木骨泥墻,房間內所有的木柱上面都包有厚厚的紅黏土,地面是與現代100號水泥相似的膠泥地面,整座建筑不僅具有相當超前的防火設計理念而且還有很高的防火能力。那么普通的柴草的溫度真的能把這座房屋燒毀嗎?
為了得到這組可靠數據,我們來到了安徽中國科技大學火災科學國家重點火災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