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遺忘了的秘密:
秦人爭奪天下的力量來源
秦人發跡于甘肅禮縣,而崛起于關中,經過長期的征戰最后一統天下。秦始皇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然而,秦王朝也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其崛起和覆亡成為許多人探討的問題。
這些年,人們對秦人奪取天下的原因,從軍事、政治等多個角度進行過各種各樣分析和研究,有關秦人的文章一經刊發就吸引了大量的眼球,究其原因,秦王朝自身對現代人來說有著無窮的秘密。
在大量的圖書和影視作品中,編著者費盡心血,詳細解說了秦帝國軍隊的編制組成、武器的制造以及軍人的爵位等問題,但對于一個有幾十萬常備軍的帝國,支持他部隊的后勤保障,尤其是農業生產卻沒有太多的記述。
可見,人們關心的往往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戰斗,而其背后大量的、復雜的后勤保障卻被人們忽視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在支撐著秦人能夠頑強征戰下去?秦人奪取天下的力量源泉在哪里?它從何而來?
近日,記者帶著這一問題采訪了西北師范大學的李清凌等專家學者。他們長期的研究給我們展示了秦人在農業生產上鮮為人知的一幕。
秦人驚人的農業成就
一談到秦人的農業成就,李清凌先生就給記者引述了《史記·貨殖列傳》中的一句話:“故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這句話給我們透露了秦人的綜合實力。那就是以三分之一的土地,30%的人口,創造了60%的財富。
李先生認為:“秦人自從商鞅變法之后,確立了以耕戰為主的政策,不僅大力提倡獎賞軍功,同時也大力推動農業的發展,使得秦人成為擁有當時最先進的耕作技術的國家。”正是有了農業的支撐,秦人才有了征戰天下的動力來源。
司馬遷在他的《史記·貨殖列傳》中如此說道:關中自、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天水、隴西、北地、上郡與關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為天下饒。然地亦窮險,唯京師要其道。故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漢書》中也有相類似的記載。
由此可見,秦人征戰天下不僅重軍功,而且更重農業。可以說巨大的經濟實力是秦人能爭霸天下的根源。
秦人大量使用了鐵器
秦人農業的成就與秦人的農業技術密切相關。有關專家依據多種文獻對秦人的農業進行了全方位的詮釋。
中國最早冶金術的發源地在甘肅。在距離秦人發源地禮縣不遠的東鄉林家遺址,二十世紀曾經出土了中國最早的青銅刀。在戰國時期,秦人所掌握的青銅冶煉技術,可以稱得上空前先進。這也是秦人能比較容易地掌握鐵器的冶煉技術的原因。考古證明,秦人是大量使用鐵器的群體之一。
鐵器的鑄造和使用,是古代生產技術的一個飛躍。早在春秋初期,秦國就有鐵出現了。《詩經·秦風》中曾寫道:“駟孔阜,六轡在手。公之媚子,從公于狩。”這段詩文中的駟,就是指四匹鐵青色的馬。在陜西鳳翔縣的秦公一號墓中曾經有一批鐵鏟、鐵鍤出土。專家推斷鳳翔的秦公一號大墓可能是秦景公的墓,其時代大約是公元前557年到前537年。這些鐵器是我國北方時代最早的一批鐵器,從而證明了春秋中期,秦人就已經使用了鐵農具。而出土的文獻中關于秦人用鐵器的記載就更多了。《史記·太史公自序》記載,司馬遷的四世祖司馬昌就曾做過秦國的鐵官,主要負責向私營冶鐵業收取賦稅,同時也管理官營采鐵和冶鐵。據記載秦人的鐵官中有左采鐵、右采鐵。
秦人對鐵器的管理非常嚴格,在秦國如果損毀一件鐵器,不僅要受刑罰,而且“吏主者負其半”,就是說,管理人員也要負一半的責任。
秦國農民“一個頂倆”
在戰國時代,六國一個勞動力耕地的畝數,相當于今天的8畝左右,而秦國一個勞動力耕作的面積達到了近16畝。可見,秦國一個勞動力的工作效率是六國一個勞動力的兩倍。可以這樣說,秦國農民“一個頂倆”。
秦人的勞動效率高,這與秦人普遍使用鐵器有關,也與秦人使用了畜力有關。
秦人先祖非子為周孝王養馬于“渭之間”,結果“馬大蕃息”。秦人不僅善于養馬,而且對如何管理馬匹也有嚴格的規定。專家研究認為:“秦國在農耕使用畜力中廣泛使用了馬、牛,而且秦人先使用了馬耕,其次才是牛耕。”在秦人制定的法律中有:“盜馬者死,盜牛者加”的說法,可見,秦人在對馬和牛的態度上,馬要重于牛。在秦昭王時期,秦國在農業生產中已經普遍使用牛力耕作。這成為秦人國力的一個標志,也是秦國農民“一個頂倆”的基礎。
秦人征戰 移民生產
在古代,人口是一個國家的基礎,大凡太平年景,則人口增加,而戰亂災荒則導致人口急劇下降。沒有人口,兵源、軍糧都會成為問題,爭取東方六國的人口也是秦人重要的政策之一。
商鞅變法在實行重農政策的同時,利用秦國廣大的土地和豐富的土地資源,招誘其他各國的居民來投效。這種有目的的人口遷移政策,我國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次。東漢末期,曹操攻取漢中平定張魯后,就開始有目的地把漢中居民向外遷移,劉備后來進攻漢中時,有人勸諫道:“得其地不得其民”,讓其放棄進攻。劉備不聽,結果果然得其地不得其民。在戰亂的諸雄爭霸時期,人口是重要的資源。諸葛亮后來六出祁山時,也因無法控制人口,而形成了一個進退不得的局面。
秦人曾采取了許多措施招誘移民。《商君書·徠民》中說:“今秦之地方千里者五,而谷土不能處二,田數不滿百萬,其澤藪、溪谷、名山、大川之材物貨寶又不盡為用,此人不稱土也。”于是采用“徠民”政策,招“徠三晉之民”至秦國境內墾荒。據記載,秦人在招誘三晉之地的民眾時,曾以給他們房屋土地、十年內免稅、三世不負擔兵役等優惠政策,凡“從事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可以免除其本身的徭役。于是秦國農田大辟,國以富強。結果,“山東之民,無不西者矣。”
為促進生產,商鞅還改變了秦國父子同室而居的舊俗,規定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就要和父母分家,獨立生活,否則,一個男子就要繳納兩個人的賦稅。分家以后,不能再互相依賴,每戶都必須努力生產,這對提高勞動生產率也有積極的意義。
新來的移民成了專門在秦國勞作、專門為秦人服務,而秦人則專門致力征戰。秦國的實力迅速地實現了飛越。
農業首先要靠人
就農業生產技術而言,秦人不僅修建了四川成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且花大力氣修建了鄭國渠。同時也特別注重對自然災害的防治,制定嚴格的法令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呂氏春秋·審時》篇中說“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
戰國初期的魏國,一般年景一畝地能產粟一石半,最好的年景可達到四倍,即六石。而最壞的年景則只有三斗。而秦國在鄭國渠修成后四百多萬畝田地得到灌溉,《史記》、《漢書》都說:“渠就,用注填閼(淤)之水,溉舄[xì戲]鹵之地四萬余頃,收皆畝一鐘,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因名曰鄭國渠。”由于有了充足的水源,單位面積產量達畝收一鐘,一鐘即六石四斗。鄭國渠是當時韓國的一個計謀,但對于農業有好處,秦人還是修建了。可見,秦人的重農政策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不僅滿足了自己,而且為爭奪天下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
秦人重農也被中國歷代的封建王朝所接受,在中國形成了“以農為本”的治國理念,從而給中國留下了深刻的農耕文化的印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