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精彩圖片](/Files147/BeyondPic/2007-3/31/b_B3A5EFE2D49EA467DD9B9E56BB791543.jpg)
據史料記載,對伏羲的祭祀始于秦早期。西漢初年,繼承秦之郊祭制度。東漢沿用此制。唐玄宗開元年間,在京師長安專建三皇廟,天寶六年確立三皇祭祀典范。北宋太平興國初年,于天水卦臺山創建伏羲廟,始立廟祀。金章宗明昌年間,卦臺山祭祀伏羲始成規格,歷年祭祀,并三年一大祭。元元貞年間,元成宗詔命全國通祀三皇,當時卦臺山伏羲廟主祭伏羲,配祀炎帝神農和軒轅黃帝,每年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用太牢祭祀,并申明禮部,由官府出資,由官員主祭。明初,沿襲元制,卦臺山被列為伏羲的陵墓,民間祭祀尚存。明成化十九年在秦州創建伏羲廟,正德五年,卦臺山和秦州伏羲廟恢復春秋官祭,祭祀中心由卦臺山移至秦州,卦臺山逐漸變為民祭場所。嘉靖二年,秦州伏羲廟祭祀活動逐漸正規化、制度化,禮部還專門為祭祀制定程式化祭文,祭祀費用列為州署財政預算,制禮作樂,同時制定祭祀程序,祭祀進入極盛期,秦州伏羲廟成為全國性的規格最高的伏羲祭祀中心。
到清代以后,對伏羲的祭祀沿襲明代祭祀程序,同時在京師阜成門內建歷代帝王廟,在正殿景德崇仁殿祭祀伏羲。清中期以后,祭祀逐漸轉為民祭。1988年,天水市政府恢復公祭伏羲大典,1989年后,天水伏羲祭祀活動發展為全國最大的公祭伏羲活動。2005年,祭祀規格升格為省祭。2006年5月,伏羲廟祭祀禮儀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Files147/BeyondPic/2007-3/31/b_761A7E8E1664525E26D2F5BB73AD8279.jpg)
天水對人文始祖伏羲氏的祭祀,大約起始于宋金時期。
北宋太平興國初年,秦州三陽川蝸牛堡(今卦臺山)始創伏羲廟,應該是祭祀伏羲氏的開始。據天水青年學者劉雁翔先生推斷,卦臺山伏羲廟的祭祀很大可能曾納入金代祭祀伏羲的統一規劃,即由學士院特制祝文,頒行各處實施,京師不再設廟祭祀。
而據史料記載,至明代時,秦州伏羲廟成為全國性的伏羲氏祭祀活動的中心,以朝廷的名義(國家級規格)舉行祭祀,成為秦州祭祀伏羲氏活動的輝煌時期和歷史上的最高規格。祭祀費用列入州署財政預算,并由禮部制訂祭文。
嘉靖十三年(1534年),巡按甘肅御史張鵬、秦州知州黃仁隆主持制禮作樂,制訂了祭祀程序、樂生舞生員額、祭祀人員的服飾、祭器等。張鵬并親撰《迎神曲》、《送神曲》,祭祀進入極盛期。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Files147/BeyondPic/2007-3/31/b_A565000A03A03C167205FB18BD46A026.jpg)
秦州三陽川蝸牛堡(今卦臺山)伏羲廟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Files147/BeyondPic/2007-3/31/b_15163BB723D96F5D54109A1661762F02.jpg)
秦州伏羲廟是全國性的伏羲氏祭祀活動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