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現有考古發掘和秦公簋的發現秦早期在甘肅境內可能建有兩處宗廟,一為今天水市西南秦城區所轄的秦嶺鄉廟山一帶,即1919年天水西南鄉出土秦公簋的地方;另一處則在今禮縣大堡子山一帶!皬R山”在西秦嶺的群山之中,周圍開闊,有位居中央的氣派,今已湮沒,不過尚可看出一些痕跡。民國時期“廟山”屬天水縣西南鄉,今稱秦嶺鄉。l919年著名的秦公簋及一批青銅器就出于以“廟山”為中心的一帶地。(圖1、2)秦公簋,雙耳,分蓋與器,均飾瓦紋,口飾蟠螭文,蓋、器共一百零五字。另外刻十八字,合計一百二十三字。其中“十有二公”與宋代出土的秦公鎛、寶雞太公廟出土的秦公鐘等,成為學者們研究秦先祖的重要實物資料。近年來禮縣大堡子山秦襄公墓地以及圓頂山早期秦墓的發現,表明了秦人在甘肅東部建有自己陵區,即“西陵園”或“西山陵區”(圖3)。
![](/Files114/BeyondPic/2006-11/24/2006112415434868759.jpg)
圖3、西山陵區位置圖
隨著考古調查的深入,發現這個范圍比我們以前估計的要大的多,包括了今天水秦州區西南的秦嶺鄉一帶地。
3、人殉制度。早期秦人在完成立祠建陵的同時,同時創立了最野蠻最殘酷的人殉制度!妒酚洝で乇炯o》載:“秦武公二十年(前678年),武公卒,葬平陽。初以人從死,從死者六十六人”。這是史書關于秦最早殉人的記載。但實際上早于秦武公九十年前就已經實行了殉人制度,并在禮縣大堡子山的考古發現中得到了證實,而且“分為生殉和殺殉兩種”、“多為青少年”。禮縣大堡子山秦襄公墓地殉人的發現,推翻了《史記》關于秦武公開始實行人殉制度的說法,可以肯定秦的人殉制度當起源于西周,至遲在春秋初年的秦襄公時就已經形成。
從經濟文化講,秦早期主要是農業經濟、畜牧業經濟和傳統的手工業,其中農業經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1、農業經濟。秦作為少昊的后裔,有著好農的優良傳統,特別是到了西部以后依舊是以農業為主畜牧業為輔的經濟模式,在天水的秦水谷地和西漢水上游谷地,是主要的農耕區,并且被考古發現所證實。
從考古發現看,早期秦人已使用銅、鐵生產工具。在毛家坪遺址A組遺存中發現一件長8厘米、寬2~3.5厘米、厚0.3~0.9厘米的鐵鐮,以及一批陶制的生活用具。其中有炊具、鼎、鬲、
、甑、釜的組合,還出土了兩件陶倉。“尤其是陶倉的發現,反映了其飲食生活當以農作物的糧食為重要食物來源”。特別是出土了一件用于飲酒的小杯,很有特色,表明秦人在這一時期已經開始出現了釀酒業。從淵源上講早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就已經生產
、
、壺、瓶、杯等成套的酒器。釀酒是以黍等糧食作物為主要原料的,只有在糧食富足的情況才有可能釀酒,而早期秦人的活動區正是盛產黍的農業區,因此就地取材發展釀酒業是完全可能的。
2、畜牧經濟。畜牧作為秦的傳統經濟,自伯益起就以此業見長,至非子更是以養馬而博得封邑。從實地考察看,秦早期牧區分別在秦邑牧區和西犬丘牧區。秦邑牧區是秦贏非子牧馬受封,并且繼續為周室養馬及家畜的地方,主要分布甘肅張川縣的海拔在2400——2600米之間的山地草甸草原和海拔在2300——2400米之間的山地森林草原。主要集中在隴山兩側,是以天然草場為主。牧草有早熟禾、披堿草、苔草、羊草等、野棉花、唐松草、淫陽霍、野苜蓿、杜鵑、野豌豆、水蒿等,除了養馬亦可牧羊等。
西犬丘牧區是非子奉王命到“汧渭之間”替周孝王放馬以前的牧區,主要分布在禮縣大堡子山以北與古冀縣(今甘谷縣)交壤的今固城鄉一帶。這里為山地草甸草原。海拔在1900——3000米之間,屬于西漢水上游支流永坪河流域。主要草種有草木棲、禾草、野苜蓿等。另外在西漢水上游還有一些山地灌叢草甸草場,屬于次生類型草場,宜于放羊等重要的是西漢水上游盛產井鹽,這為大牲畜的生長,繁殖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支持。
3、手工業經濟。在秦早期的經濟活動中,興起的手工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為廣大民眾提供生產、生活用具,二是滿足秦貴族們奢侈生活的需求,主要表現在采金及鑄造業等方面。
采金在天水、禮縣一帶歷史十分久遠,近年來在這一地區發現了早期秦人留下來的以金箔飾片為代表的金器。從工藝上講秦早期出土的金箔飾片是用錘制成型,并用木器沖打而成,有些部位運用金屬工具進行修飾,點綴花紋。無論是鏤空的鴟
圖案、虎食羊圖案,還是整片的牛、日月圖案等,其制作之精美,工藝水平之高都是以前秦器當中少見的。作為棺木上的飾品,它表明秦人對黃金有著特殊的嗜好,同時也有可能產生采礦、冶煉的生產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