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圖:天水在線
臉譜,由古代“代面”(即面具)演化而來,一般是指中國傳統(tǒng)戲劇里男演員臉部的彩色化妝,主要用于凈角和丑角兩種人物形象。最初,臉譜圖案簡單,只是描眉、畫眼的藝術夸張,用色以紅、白、黑三原色為主,逐漸地構圖、用色才復雜起來,最后發(fā)展成為揭示戲曲人物歷史、性格、命運、情感等方面的重要手段。我國的傳統(tǒng)劇種有好多種,每個劇種都有不同的支派,每個支派又有各自風格的臉譜造型,可謂“千家萬譜”。作為甘肅南路秦腔的代表班社——天水鴻盛社,有著百年歷史,凈角戲較多,重臺架,講特技,唱腔豐富,有大量劇目、曲牌,臉譜更是獨具一格。其臉譜造型經(jīng)幾代藝人的傳承創(chuàng)新,逐步形成了古樸大方、粗獷豪放的風格,滲透著西北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義的性格和淳樸敦厚、勤勞勇敢的民風,具有很高的藝術感染力。這些臉譜主要集中在《封神演義》、《三國演義》以及《列國》等戲曲人物當中。曾有人將幾幅鴻盛社臉譜寄給京劇大師梅蘭芳,梅老先生評價很高,后將其刊印在《人民畫報》上;著名京劇臉譜專家雙起祥也稱之為“不可多得的藝術佳品”。
筆者以為,天水鴻盛社臉譜,時至今日雖脫離舞臺五十多年,但還能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被人們所青睞,其魅力主要體現(xiàn)在文化地域性、圖案裝飾性、技巧獨特性上。
文化地域性
臉譜是戲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外形美妙,還包容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是戲曲藝術家與觀眾進行對話的一種極富表現(xiàn)力的文化語言,也是創(chuàng)作者對戲曲人物的理解與當?shù)氐拿褡逦幕曀住⑸盍曀仔纬傻囊环N共鳴。有著百年文化積淀的天水鴻盛社演出范圍主要在天水和隴南一些地區(qū),演員、觀眾大多數(shù)是當?shù)厝耍淠樧V藝術無疑會烙上當?shù)孛耧L民俗、人文文化的深深印跡。體現(xiàn)在其“造形”上,它常常選擇某種物象作為象征人物的特殊標志。如它有很多用天水伏羲文化中的太極、八卦圖來表現(xiàn)的封神、三國等戲曲人物臉譜,其中姜維的臉譜造型已成為京劇的保留臉譜,也被其它劇種所借鑒;有的采用與天水出土的古老青銅器皿一樣的飾紋,以顯示人物如青銅器般霸氣、威嚴,富有力量;有的使用古彩陶器紋樣,以顯示人物古樸、致雅風格;還有以當?shù)孛耖g傳說來設計的,如傳說鐘馗才華過人,但因相貌丑陋而落榜,一氣之下,撞柱而亡。在民間他既是福壽星的代表又是捉鬼壯士,其臉譜以綠色為底,紋飾以紅色為基調(diào),腦門正中寫“壽”字,周圍布五個象形的蝙蝠,寓意“五福臨門”、“福壽雙至”,這種寫意的手法并非僅僅象征他俠義剛烈、驅邪鎮(zhèn)魔的性格特點,更多地寄寓了勞動人民美好的愿望。
再從其用色上看,對比強烈,繁而不雜、艷而不俗,與本地民族傳統(tǒng)對顏色象征意義的認同上十分貼近,富有濃郁的民間情調(diào),其文化意味,已成為人們潛意識中的審美習俗,其代表意義已非個人意志所能改變。如本地群眾對紅白文化意味最為濃厚,紅色表示著吉祥,喜慶、幸福,用于凈角人物的有關羽、黃飛虎、姜維等,象征忠義、耿直、威嚴;白色是喪色,表示不吉利,用于曹操、嚴嵩、賈似道等凈角人物,表現(xiàn)身為高官而心地奸詐、謀權專橫。其它顏色也同樣有著豐富的文化意味。過去,當?shù)厍厍话嗌缬幸暺び皯驗椤熬司恕保缁馂椤跋热恕钡膫鹘y(tǒng)觀念,唱戲時如遇之,就要停戲迎送、禮讓,仔細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它們的臉譜在用色和造型上有著很近的“親緣關系”。
聽老人們講,以前鴻盛社在外演出時,許多地方有“拓臉譜”的習俗,即觀眾在演出結束后,用麻紙將扮演王靈官、關羽、鐘馗等類角色的臉譜拓下來,放在小孩身上用以避邪。不難想象,若鴻盛社臉譜不按照當?shù)孛袼孜幕ァ霸煨巍焙汀坝蒙保筒豢赡苡兴莫毺匦裕蛘哒f觀眾沒有對各種造型有根深蒂固的認同,也絕對不可能出現(xiàn)像“拓臉譜”這種習俗的。而所有民俗的、大眾的文化都是最具生命力的。
圖案裝飾性
戲曲臉譜“粉墨青紅,縱橫于面”,具有濃郁的裝飾性。這種帶有高度裝飾性的化妝藝術,對人物性格有高度的概括能力,使形象更具感染力。鴻盛社臉譜的圖案裝飾性非常突出,它把現(xiàn)實生活中的某種物象拿來“塑形”,通過大膽象征和夸張手法,用色彩、線條巧妙地組織、歸納成一定“譜式”的圖案,具有一定的象征、寓意在里面,達到“遺貌取神”的效果。其構圖章法與中國書畫作品一樣,講求簡潔、大方脫俗;線條粗重、硬挺遒勁;色彩濃重、對比鮮明,帶有傳統(tǒng)工筆畫的陽剛之美。鴻盛社臉譜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形成了泰山眉臉、狼窩子臉、象形臉、神怪臉、整臉、碎臉、陰陽臉、圈圈子臉、切末子臉、巴巴子花臉、小花臉等眾多特有的譜式。它們都有約定俗成的性質,常看戲的觀眾一看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幫助觀眾理解劇情和人物性格、情緒、心理等,增強演出感染力。如泰山眉臉的勾畫特點是自眉間畫一放射狀立柱,直達額頂,稱通天柱,再配以其他部位的圖案和紋理來表現(xiàn)武將的神威,如方臘、金兀術、姚期等;天水方言稱眼睛為“眼窩子”,狼窩子臉就是將眼睛勾畫似狼眼,以示人物的彪悍兇猛,如曹洪、華雄、龐德等。另外,鴻盛社臉譜中還常常使用大云紋、鐘鼎紋、彩陶紋樣來進行主體或邊角裝飾;也用各種動物、植物、器物和文字來進行圖案裝飾。如《五雷陣》中的燃燈道人的臉譜,金色整臉,在兩眼窩之間鼻梁處,勾畫出一只蝴蝶形圖案,額部勾畫綠色的大鵬鳥,連腮胡、粗眉毛,顯得十分莊嚴、威武,別具一格,帶有很強的裝飾性。還有一種“陰陽臉”,此類臉譜的左臉與右臉或圖案不同或顏色相對,如《雞頭關》中的姬蘭英,以鼻梁為界,左臉畫成旦角臉,而右臉則畫成猙獰可怖的凈角臉,雖然是美丑一體、涇渭分明,但你絲毫感覺不到其丑陋。相反,讓你在慢慢玩味中體會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講求“陰陽合一”的美學哲理,與中國詩書畫一樣求和諧、講對稱、兼收并蓄在本質上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在“配色”上,采用色調(diào)明快,對比強烈的民間美術色彩,來充分表現(xiàn)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和精神面貌。如生活中形容人臉色常用“漆黑、通紅、焦黃、蒼白”等字眼,在勾畫臉譜時,就分別用黑、紅、黃、白等鮮艷的純色夸張地進行表現(xiàn),雖與人臉自然色拉開了距離,反過來又使人物個性更加突出鮮明。觀看傳統(tǒng)的劇目,人們無須看人物介紹詞或劇情,只要一看臉譜,就知黑臉正直、白臉奸詐,紅臉忠義、藍臉兇猛。在當代,大家對古老的臉譜藝術熱情遞增,為它絢麗多彩的形象圖案所陶醉,其裝飾性起著根本性的作用。
技巧獨特性
鴻盛社臉譜的勾畫筆法由中國書畫而來,其中有書法的“永字八法”,也有繪畫的“十八描”,還創(chuàng)造了顫筆疙瘩描、蘭葉卷尖描、火焰描、花瓣雙色描等勾畫技法。各種譜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具體實踐中是千變?nèi)f化的,“一人多譜”或“一譜多式”同樣存在,如包拯、方臘等的臉譜都隨年齡、劇情的變化而變化。而要把譜式勾活,就要求演員根據(jù)自己的臉型、表演特色和所演人物外貌、性格特征,將勾臉譜的線條紋理與面部肌肉神經(jīng)相吻合,使臉譜與表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所謂的“勾臉能變形”指的就是這個道理。如王彥章額部的青蛙,必須把青蛙畫在腦門正中,爪抓在眉上;表演時,兩眉上下活動時則顯得青蛙富有生命力,給出人以歡快活潑的感受。另外,鴻盛社臉譜中大量使用粘臉技術,即先用棉花做成各種樣式的胡須和眉毛,以及壽桃、油燈、猗角等物件,等演員勾好臉,然后將它們粘在相應的部位,有很好的凸顯立體之效。如《過玄關》的王靈官、《群仙陣》中的老壽星、《過沙江》的龍王等,此法在甘肅秦腔各家各派中是絕無僅有的。鴻盛社臉譜中還有許多獨特的變臉技巧,與大家熟知的川劇變臉截然不同,是集藝人們的智慧和多年舞臺經(jīng)驗錘練而成的,如吹粉、上麗子、抹油臉、改畫臉譜等,都可將原有臉譜在瞬間改變。象《李陵碑》中的楊繼業(yè)臉譜,連續(xù)三次碰碑,三次變化傷痕;《滅方臘》中方臘臉譜,額上畫有一支正在燃燒的蠟燭,戰(zhàn)敗時借轉身抹去蠟燭,現(xiàn)出失魂落魄的模樣。當然,所有技巧都是為了突出表現(xiàn)臉譜傳神,刻畫人物性情,吸引觀眾注意而服務的,只有仔細琢磨,刻苦練習,精益求精才能熟練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