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父母親從鄉下捎來糧食和蔬菜,我便想起包產到戶那年,生產隊給家里分的十二畝土地。多年來,十二畝土地一直成為全家六口人最重要的生存生活條件。據說最好的三畝川地是母親抓鬮得到的。
那三畝川地,一頭依著稠泥河腹部,這名副其實孕育生命、沐浴生命成長的地方,一頭偎在村莊腳下,這貫注自然天性和祖先靈氣的根基,家家看著,戶戶瞅著,做夢都渴望得到。可想而知,母親抓鬮成功后的那份心情是多么自豪和激動啊!正值初夏,母親顧不得拭去額頭的汗珠子,當即翻出家里僅有的三兩荏和一升麥面,將荏搟碎了包扁食,讓大家美美地吃上一頓,以示慶賀。
起初幾年,跟生產隊時一樣,玉米產量高,也就毫不猶豫地在川地上種玉米,后來玉米產量降了,改種小麥。坡地、山地種得雜,除種玉米和小麥外,胡麻、黃豆、洋芋、白菜、蘿卜都少不了。二十多年來,這幾種經濟作物陪伴兩種糧食作物,一直支撐著這個靠天吃飯過日子的家,支撐著這個家里相依為命,相互取暖的六口人。它們從一粒粒籽實播種入地,受陽光雨水滋潤,破土而出,茁壯成長,再到金燦燦或綠油油的一大片展現眼前,最后人擔畜馱,熱火朝天地搬進場院,經細細打碾,反復侍弄,入倉廩、下地窖。所有的過程、一切的勞作,無不浸透著一家老老少少的汗水,這汗水既散發著簡單的心計的光芒,又散發著樸實的智慧的光芒。
對十二畝土地的務作,唱主角的總是父母親。他們成天圍著十二畝土地汗流浹背地做文章,既有日出日作的勤勞和艱辛,又有日落而息的舒坦和安靜。而每逢莊稼生長或收獲的關鍵時期,父母親總是起早貪黑,殷勤守護,謹慎侍弄,單怕誤了時,過了站,傷損到什么。數十年里,父母親只認一個理兒,那就是莊稼和孩子一樣,必須健健康康地成長,如若風吹雨打,傷心的滋味便侵占心頭,好久也揮之不去。
兒子們往往打下手。我們弟兄四個常常在雙親的引導下,按年齡大小干不同分量、內容各異的活兒。年齡最大的干重活,最小的干輕活。我排行老三,在童年老是干著揀麥穗、拾羊糞、摘苦蕨、掃樹葉之類不輕不重的活兒。盡管逢夏天暴曬,遇冬天陰冷,但在苦中尋樂,也是其樂無窮啊!不是么?揀了許許多多麥穗扎綁成捆顫悠悠扛回家后母親夸獎時的那份快樂心情,拾了高高一籃子羊糞一步一挪提回家后父親表揚時的那個高興模樣,掃了滿滿一背簍樹葉氣喘吁吁背回家后雙親眉開眼笑時的那種假意神態……都無不說明了這一點。
十二畝土地,對一戶清貧的六口之家而言,無疑是天堂的盛宴。每一畝土地都盛著茂盛的莊稼和豐碩的喜悅,每一畝土地都盈著咸咸的汗水和殷殷的心血,每一畝土地上都洋溢著勞動的快樂和幸福的甜蜜!
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大哥和我相繼跳出農門,成為左鄰右舍羨慕不已的國家干部,父老鄉親執意傳揚的光宗耀祖的口碑。近年來,受國家勞務政策的影響,早就輟學務農的二哥和弟弟,攜妻帶子遠赴寧夏、新疆,依靠打工養家糊口,供兒女在異地讀書,家里只有年事已高的父母和他們依然固守的土地。一直被父母親精耕細作的十二畝土地,一分不少地屬于一個叫西坡的村莊,屬于一戶安分守己的陳氏家庭,而且代代相傳,將生命的故事演繹成村莊史上一份永遠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