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走進天水>>正文 |
土地情結 |
(2006-10-16 11:12:52) 有位讀者讀過此文 來源:天水日報:曹振國 打印本頁 |
|
|
父親上了年齡,做兒女的勸說讓他少種點地,撿好地近地務上,過于偏遠的薄田干脆別種了。可是每逢春天,父親還是起早貪黑地把濃濃的汗水和厚厚的情感毫無保留地傾灑于那薄薄的田地里。 每當父親佝僂的身影晃動于山氣氤氳的田地上,晃動于焦陽四射的小道上,晃動于細雨淺淺的山坡上,遠在他鄉的兒女的心要疼上好一陣子,特別是遠在山那邊的幾畝薄田,石子多而肥土少,荒草多而禾苗少,他幾乎每年要將大部分精力用在撿石子拔荒草上,一遍又一遍的土培埂,反反復復的掐節打杈,微薄的希望與厚實的夢想反差愈大,父親的信心反而愈足。面對父親的執著,我百思不解又無可奈何,總認為是那幾畝薄田給予父輩太多了,給了他們賴以生存的空間,給了他們拉扯兒女的希望,給了他們揮寫生命的激情……即使收獲的種子如同他們瘦弱的身影一樣,但飽滿的汗珠和著飽滿的夢足以讓他們忘卻偶爾滋生的頭疼腦熱,忘卻年紀的大小。風不調、雨不順的年景,就是靠那幾畝薄田維持生計,養家糊口。多少年來,生于斯、長于斯,憑著渾身使不完的勁,伸手為舉家索取柴米油鹽,低頭為兒女盤算衣食住行。不能不說,那幾畝薄田就是他們的衣食父母,同孝敬老人一樣愛著、戀著、呵護著也就成了想當然的了。 對于產量高一點的肥地,他倒沒有過于操心,越是偏遠的薄田,越是放心不下,汗披日頭汗披雨的,忠實地守護著,細心地照料著,默默的關愛著,那種永不放棄,永不敷衍的愛,支撐看他的全部信仰。難道僅僅為了“肥地三年欠一料、薄地三年等一料”漫長的回報,難道是因為“薄田丑妻家中寶”煽動的誓言。不,看到翠綠的秧苗刷新了他純樸的希望、盛開的花朵綻開了他燃燒的激情、累累的果子致意他釋放的幸福,就足以感到他與土地那種欲說得清又無法說清的情愫。一料又一料的莊稼收割了,一把又一把的青春歲月如同齊刷刷的麥子倒在了身后,一聲又一聲希望的召喚變成了粒粒皆辛苦的種子歸于倉后,父親在新一料莊稼脆生生的旺盛起來時,慢慢地變老。盡管種瓜無瓜,種豆無豆的事常有,盡管那把老鋤頭掄得比日子還要緊,但他從來沒有因之而改變初衷,一如既往的把生命的每一分鐘放置于田地田頭。 是泥土的氣息容易感染人,還是從先輩們開始,鄉親們的根如同那些種子一樣,就深深地埋在土地深處,我說不清了。但我對父親乃至父輩的看法,覺得那股癡勁,來自于我的爺爺和所有的祖輩,聽奶奶說,爺爺憑著一世辛勞,攢下的光陰全部購買了土地。盡管解放后,按土地占有量劃上了中農成份,他老人家也無怨無悔,雖然他未等到土地包產到戶就匆匆而去,給父親沒有留下任何遺產,而惟一留下的,就是他對土地的那份執著與依戀,讓父親始終如一的堅守在那里,把希望和夢想又一次變成種子,交給土地又向土地不斷地索取。而那些薄田,也一樣的忠誠、信義,以沉默的方式,展示著微薄的希望。 在一次偶然的閑談中,我感受到了土地在父親心中的位置,父親說,土地給了我們飯吃,它就是父母,就要以虔誠的心去供奉它,讓它盡可能地多一點收獲。我們需要土地給飯吃,它就是兒女,富饒也罷,貧瘠也罷;偏遠也好,鄰近也好,就要端平一碗水,同等對待,不能因其薄而不理它,不能因其遠而歧視它,不能因其肥而偏愛它。一樣的兒女,盡管各人有各人的事情,做父母的,就要扶持弱小者,資助困難者、關愛貧寒者、激勵有為者,才能使每一個兒女享受愛的呵護,才能使他們盡其才,盡其用,才能使所有的土地都有收獲。聽到父親的這種土地情結,我為自己的淺薄而惶恐不安。
|
|
|
|
|
|
|
|
|
|
|
|
|
|
|
|
|
相 關 新 聞 |
|
相 關 專 題 |
|
|
|
新 聞 評 論 |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天水在線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天水在線留言板發表的言論,天水在線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