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走進天水>>正文 |
天水歷史上的三大濕地 |
(2006-7-17 9:47:34) 有位讀者讀過此文 來源:天水日報 李振翼 打印本頁 |
|
|
《水經注》載:濛水在“東流屈徑上邽縣西側城南處”,并稱“北城中有湖水”!对涂たh志》稱“郡前有湖”,故有“北城”,“郡前有湖水”云云,唐開元二十三年(734)秦州大地震,山崩地裂,州城夷為平地,房屋多毀,五城連珠的格局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壓死城內居民數千人,州治被迫暫置成紀 (即今秦安)境,天水民間至今還有“飛來北山一座,壓了秦州城!敝链颂焖菂^地貌大為改觀,故有天寶間節度使王中嗣筑大城于(東關)二城,宋代韓琦重修東西二城,宋金元三代地震頻繁,其城多有興廢,其中元延祜二年(1315)五月二日,”秦州城郊山移”。直至明洪武六年(1372)千戶鮑成在西城舊址上再筑其城,南垣以南湖為界,始有“南湖”之名,其名以方位命名,因北城有湖,中段干涸故其南始稱南湖。它反過來又證明了城北湖區的存在。明代以后在羅玉臥橋以北的干涸的河道之小溪上懸空架起三通街巷(果集巷、雜巷子、皮巷子),明正德年間在此基礎上始筑中城城垣及五個城門,后其兩岸始成了中城區。從此以后兩岸街肆形成了中城商業區。 據上所知自秦設邽縣,上邽,至漢因天河注水始設天水郡,北城有湖,唐稱天水湖,宋有天水池,明因中區干涸,始稱南湖,清代后期遺有柳陰村、南湖寺、官泉、水月寺、清泥河,直至民國年間,這里依然是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溝渠縱橫,泉水相通,就在湖區干渴基礎上新建起寺廟公園成為天水人汲水瀏覽的最佳去處,直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豬羊市、城壕以西、大同路以東的南北線上地下河道,湖底沉積層河光石暴露于外部清晰可見,為我們訴說著當年湖區生成到干涸的全過程。 當年人們走出豬羊市東南角的水城門和大城南垣將南郊隔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坐西面東的小小南湖寺,寺內大殿陪殿,僧房山門齊全,院內有一石砌池塘,其中亦有無鱗黑魚,并有暗流直通院外,有攥尖飛檐“翼然亭”一座,其書楹聯:“偶出佛龕流福地;小來城闕潤生民!蓖ぶ惺w有井與寺內暗流相通,并直達八孔大井的官泉,以供市區汲優質礦泉水之需。就在此寺、亭、井三處建筑設施的東西中軸線上,北有沿南城垣的東西林蔭大道,兩旁廣植2—3米直徑的垂柳大樹,南有清泥河溪流,及其兩旁小垂柳緊接著是官泉村舍,因房舍內磚砌小池汲水方便,始成全市做豆腐之專業村而聞名于市。順林蔭道東行百米跨河上板橋,即可步入柳蔭村(民國間稱城南及中山公園)。公園東至飲馬巷口,西至后寨南界藉河河岸,溝渠溪水縱橫,亭臺樓閣,假山奇石遍布其間,其北有一列寺廟,由西至東有水月寺,寺門為兩層閣樓,寺內平設兩院,大殿,陪殿,廊榭,水池各得其所。馬駿周水月寺聯“柳樹如城潭如鏡;名山作主水作賓”。寺門為兩層閣樓,寺內平設兩院,大殿陪殿廊榭水池各得其所,民國期間為陳設館藏文物、文娛、體育、游樂活動之所,其東為宋荔裳紀念祠,大門兩旁有直徑為兩米多的白楊樹兩株,高數十米,為天水所僅見,其內亦有兩院古建,東南面水榭的是南國風格,庭廊內外開軒,直延至公園蓮花池塘之中,當年水榭有橫額楹聯:“北枕堅城,勞君百堵,不放山云底度;西襟蕭寺,為我一池,更教水月通明”(清李景豫)。
|
|
|
|
|
|
|
|
|
|
|
|
|
|
|
|
|
相 關 新 聞 |
|
相 關 專 題 |
|
|
|
新 聞 評 論 |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天水在線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天水在線留言板發表的言論,天水在線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