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戲劇
西秦腔
在天水農村,人們往往把皮影戲叫小戲,把秦腔叫大戲。農歷三月八是峪口村的傳統廟會,每年從這一天開始,村里都要唱好幾天的大戲。這些日子也就是村子里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候。
陜甘兩省一些有名的秦劇團都知道,在天水城鄉,秦腔是最難唱的。這里的人不僅愛戲,而且懂戲,據說許多大字不識幾個的農村老漢卻能把整段的戲文背得滾瓜爛熟。有時候他們還會親自站到臺上,美美的吼上一嗓子。許多年來,他們就這樣在秦腔中得到滿足和教化,并把秦腔藝術的韻味發揮到極致。因為甘肅東部鄰近陜西的這塊土地,本來就是西秦腔的誕生地,而國家文化部的一項研究成果也表明,西秦腔正是現在秦腔的源頭。
天水古時候也曾被稱作西秦、秦州。“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從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秦風》到現在天水民間的山歌小調;從《漢書》記載的秦音秦聲到如今隴山渭水間的煙歌社火……千百年來,秦文化就這樣在典藉和口頭兩個層面上,交替傳遞著它最原始的崇拜與樸素的信仰,自然也包括人們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秦腔又稱亂彈,主要流行于我國西北地區的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早在明朝末年,一本叫《缽中蓮》的傳奇中就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秦腔在其演變過程中,明顯借用了一些少數民族器樂,如主奏樂器板胡。秦腔唱腔為板式變化體,分歡音、苦音兩種,前者長于表現歡快、喜悅情緒;后者善于抒發悲憤、凄涼情感。而西秦腔多以苦音為主,尤其以慢板見長,拖腔尤富特色。這可能與歷史上隴東南一帶戰事頻繁有關,就像一首晉代民謠里傳唱的那樣“秦川中,血沒碗,惟有涼州倚柱觀”。
1898年成立的天水鴻盛社當時也叫西秦鴻盛社,它比陜西現在最為興盛的易俗社還早十幾二十年。在20世紀前半葉,它的影響曾遍及甘肅全境以及陜西寧夏的部分地區。不過無論天水早年的鴻盛社,還是現在陜西的易俗社,他們的影響,比起乾隆年間西秦腔名藝人魏長生及其所率領的秦腔班社,也還是要遜色許多。四川人魏長生和他的西秦腔班社曾三次進京,并遠走蘇州、揚州,一時間把西秦腔的威名傳播到了大江南北,對現在京劇、甚至越劇等諸多劇種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要說起來,這也還是徽班進京之前的事。所以研究秦腔的學者大都認為,清朝中期才是秦腔的鼎盛時期。
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陜西最終成了秦腔最為繁榮的地方。以西安為中心,秦腔先后出現了東、南、西、中四個不同的流派。再到以后,東路秦腔向北發展成了晉劇,向東發展成了豫劇,西路秦腔則繼續向西發展,抒發著它的蒼涼悲壯。到了二十世紀下半葉,西路秦腔雖然出現了萎縮之勢,但在天水,以米新洪、趙新啟、閻淑琴為代表的一些優秀演員卻仍然活躍在古秦州的戲劇舞臺上,傳唱著高昂粗獷的大秦之腔。
“八百里隴原塵土飛揚,兩千萬人民齊吼秦腔”。對于自小聽慣了西秦腔的隴東南民眾來說,西秦腔的音符就像他們生命的音符,這樣的音符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因為在西秦腔熟悉的旋律里,原本就有他們祖先的呼吸還有吶喊。所以即使是在最為空曠的河谷或者最為偏遠的山野,這樣的旋律有時也會無端響起,并且經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