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非物質文化遺產
天水民俗
女媧祭典
《補本紀·三皇本紀》云:“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犧立,號日希女”。《說文》十二說:“女媧,古之神圣女,化萬物者也”。女媧,亦稱媧皇、女皇、陰帝、神媒,風姓,與伏羲同母,史書記載女媧的主要事跡有補天立極、摶土造人、化生孕育人類、制笙簧,幫助伏羲氏正姓氏、通媒妁,是華夏古代人類和古代文明的偉大締造者。
相傳女媧生于成紀,據《辭海》等權威著作記載,古成紀即今天的秦安隴城鎮一帶。隴城是關隴重鎮,此地有用“風”命名的風溝、風臺、風塋等地名,鎮內有媧皇、風尾、龍泉等古老的村名。傳說,女媧生于風溝,長于風臺,葬于風塋,這些地方均在隴城鎮東側附近。在風溝的半崖上,有一個很深的女媧洞,洞道一縮一放呈葫蘆狀,傳說女媧在此洞中誕生,或說女媧曾在此洞中生活過,亦有說女媧在此洞中修行過。隴城鎮還有一眼泉水,世稱“龍泉”,建有一處“龍泉井”,此井神秘之處在于一年四季無論天氣陰雨或干旱,其水位一直保持不變,從不枯竭,傳說當年女媧就是汲此泉水,摶士造人。
女媧、伏羲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漢族和其他一些兄弟民族的共同始祖神,被列入“三皇”之中。 《春秋繁露》中載“雨不霽,祭女媧”。女媧作為始祖母神、高媒之神歷來都享受著國家和民間的祭祀和供奉。隴城鎮有著信仰女媧的傳統,漢代以前,隴城鎮北山上就有女媧廟和塑像,下街的古牌坊上有“媧皇故里”四個大字,下有石碑、壁畫,可惜毀于十年動亂。1989年隴城鎮群眾為了紀念女媧的功德,籌集資金在城南門內原址重新建起一座仿古式女媧大殿。如今每年的正月十五,隴城還有盛大的女媧廟會,每月的初一、十五,虔信女媧的人們也要去廟里進香。
古代許多史學家把秦安說成“媧皇故里”,都是有古老文化根據的,與此地相距6公里的大地灣遺址的發掘,也佐證了伏羲女媧的傳說和秦安是“兩皇”故里的真實性。
“巍巍廟貌冠三皇,肇始文明第一章。德被中華光萬代,千秋萬世永流芳。”對首次拜謁的女媧神來說,無論是昨日的被淡漠,還是今日轟轟烈烈的祭祀,其實都是一種表象,而真正的魅力來自于女媧的始祖地位,來自她創造的博大精深的遠古文化,這將永遠成為世世代代“媧皇”子孫生活中不可磨滅的精神支柱。
玉泉觀上九朝觀
每年的農歷正月初九,天水市市民就會傾城而出,去天靖山麓的玉泉觀“朝觀”,朝觀是天水最大的廟會之一。
正月初九據說是玉皇的誕辰日,后世道觀皆于每年此日設醮祭祀。天水市玉泉觀是西北著名的道教勝地,現辟為玉泉觀公園。從正月初八晚上開始,市民就會像潮水般涌向玉泉觀,觀前觀上,曝竹喧天、燈火通明、熱鬧非凡。到零點時,人流幾乎水泄不通,鐘磬聲、鼓樂聲、歡笑聲相融相合,游樂盛況空前。夜半之后,人流漸歇。初九廟會日,遠遠近近的人們扶老攜幼,三五成群云集玉泉觀,掀起“朝觀”的又一高潮。觀前美食香氣誘人,各種商品琳瑯滿目,雜耍娛樂使人目不暇接。這時,朝山會上身著古裝的夾板隊踏步而來,旗幡飛揚中夾板聲聲,使廟會氣氛達到頂峰,打夾板本是天水祭神古樂的延續。
在清嘉慶年間,因為祭羅玉河水神,向天許愿,朝山會才于每年正月初九確定下來,且規模越來越大。天水朝山會所用的夾板約有一尺五寸長,在打夾板的過程中附有旋轉的舞技,鏗鏘有力的夾板聲中諧伴鼓、鈸、鑼、簫、嗩吶等民間器樂,給人以粗獷肅穆之感。一時間,秦風秦韻引得古城萬人空巷,組成一幅既有傳統民間文化特色,又有現代生活氣息的人間游樂圖。
天水民間社火
民間社火,是春節期間民間自演自娛的活動,它來源于對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
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在以農業文化著稱的中國,土地是人們立足之本,它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火,是人們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類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遠古人們憑著原始思維認為火也有“靈”,并視之為具有特殊含義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觀念。對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認識能力的提高,使祭祀社火的儀式逐漸增加了娛樂的成分,成為規模盛大、內容豐富的民間娛樂活動。
每年正月,天水各地就會舉行社火活動。
![](http://www.yhg994208.cn/Files35/BeyondPic/2006-4/16/Sun130E.JPG)
①女媧祭祀儀式。2 006年4月12日,秦安舉辦“天水市公祭人文始祖女媧大典”。
![](http://www.yhg994208.cn/Files24/2006021021261731834.jpg)
②.③天水社火。
![](http://www.yhg994208.cn/Files28/BeyondPic/2006-3/3/index_072.jpg)
④玉泉觀上九朝觀,市民焚香燃燭祈求來年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