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市區原為邽縣、上邽、天水和秦州,以城區統轄地為中心,它的轄區川道東起馬跑泉鎮,西到藉口,全長45公里,整個川道形成兩山夾一川的一統格調,天水所在的藉河及其支流藉河川區都是在古河道和古河盆地的基礎上,由河流沖積而成的沖積洪積川地,自西至東共轄秦州的藉口、太京、玉泉、呂二、天水郡,城區的西關、中城、大城、東關、石馬坪、七里墩、東十里鋪,以及麥積的花牛(原二十里鋪),馬跑泉鎮等多處鄉鎮,每于支流匯入干流處,都曾出現過大小不同的濕地及沼澤湖泊,其中以金家河、南溝河、羅玉河注入藉河,永川河注入渭河等四處為最著名,除藉口在“丫”形雙子河無明顯的湖泊,僅存濕地處,其它三處原先均有湖泊沼澤濕地存在。
藉河(古稱洋水)自甘谷縣西南的石鼓山(海拔2625米)和景東梁(海拔2710米)南境的瘦驢嶺發源的雙子河北支流經甘谷古坡鄉,南支金家河流經秦州鐵爐鄉,北南兩支在藉口相會,形成一片較大的濕地,這里水草豐美,蘆葦搖曳,水禽野鳥常常成群結隊在濕地游樂嘻戲。藉河在藉口繼續東流,經太京(即三十甸子)至天水郡西的馬家下頭南岸、有赤峪水(俗稱南溝)來會,它并在天水郡(舊稱天水井)東西兩面真抵其東兩里遙的蓮亭村,南至紅土咀前的靈源壩,北至藉河沿岸,形成一個數里見方的沼澤濕地,早在宋代,蔣之奇在《天水湖》就有“靈源符國姓,麗澤應州名,地脈薰來潤,云根出處青。”直到清代有人其東廣植茶花,并建有亭榭,以供游賞,故其村名之曰蓮亭,至今在附近留有2—3米左右直徑的垂柳,屹立在其村之西的故澤堤之上,唐宋以來的 “鳥雀依茅茨”和“藩籬帶秋菊”的景物依稀可辨。
早在宋代在靈源壩上就曾建有靈源寺,寺內瀛池有“荷泄天星朗,池盈漢月輝。”歷盡元明清三代,其寺興廢香火不斷,直到清代末年隨著湖區水量大減村舍的北遷靈源寺重建于現今村頭的新址之上,大殿為三大開間,配殿,朝房,山門及僧舍一應齊全,院中有一大水池沼,約十米見方,以漢白玉,石鹼與大青磚砌花墻相護,中有無鱗黑魚與南湖寺的池魚亦屬同種,被當地群眾視為神種,嚴禁捕釣,此水通過水道流出山門,村中人家飲用的優質礦泉水,其甘美可與官泉進水相媲美,其下流水渠依次為洗菜、洗衣物,直到引入菜地、稻田灌溉之用。最后歸于蘆蕩濕地湖區,五內古柏古木參天,高大垂柳成行列于寺內外,通過拱橋石砌的埂壩,形成一道垂柳成行的風景線,此地當年是天水城西郊夏秋兩季游玩納涼的最佳勝景,曾被列為地方八景之一的“天水瀛池”。
清代至民國時期,每年夏秋時節,天下暴雨,洪水常常洪溢堤壩,倒流村內,故人常說天水井村莊是“三年兩頭沖”鑒于以上原因,村民在每年農歷六月初六在靈源寺過廟會時,必定要將附近所有的龍王爺都請到廟內,以祈神靈保佑村莊不被水沖水淹。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這里的湖區雖已萎縮,但依然蘆葦密布,野鴨陣陣,稻田畦間尚有鸕鶿水禽棲息其此。
藉水在天水郡村東繼續東流,至上邽城之西南,有發源于西北30里外邽山(今稱鳳凰山)下的羅玉河(古稱濛水)絨毛在西注入其中。羅玉溝在天靖山(俗稱中梁,又稱新北山),東麓的泰山廟前東流受阻后折而西南,乃至形成現今北關爺坑(實為噎坑)因水流不暢壅塞而成,直至其南的山貨市、雜巷子、皮巷子和城壕,均為當年的羅玉河床,在南流至豬羊市,新街(大眾路)和南頭的張家下河里(自治巷)在大城以西,北水路巷(大同路)以東均為當年的河床,其水在忠義巷(關爺巷)以東大城以西,通過后寨,直接注入藉河,由于藉河南岸,呂二溝水來會,致使藉河流水不暢,故在東至飲馬巷,西至后寨,北到大城城南,形成了一個自北向南的啞鈴狀的帶狀湖泊。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