諧鼓吹兮陳肴饈 紛羽舞兮恭獻酬
——天水民間祭祀太昊伏羲禮儀
天水太昊伏羲祭典包括民祭和公祭。公祭大典自1988年始發展成為中華伏羲文化旅游節,它與商貿活動一起,已經成為中國未來最具潛力的十大節會之一。民間祭祀一年兩次,分別在正月十六和農歷七月十九日,除外還有群眾自發形成的朔望日祭祀。現將民間祭祀分述如下:
一、會首商議
最早在正月十三日開始,一般在正月十四或十五上元會陸續進入伏羲廟,開始灑掃庭殿,大搞衛生,并商討本年度祭祀事宜。①推舉主祭人,陪祭人。②安排籌備接神儀式。主祭人由天水地方名流有聲望者擔任,陪祭人若干名,由上元會會眾及地方人士組成。
二、請神
正月十六日子時(現在為了方便則在正月十五日某時),司儀宣讀:“洗手!主祭、陪祭就位,請神開始。”主祭陪祭人等清水洗手,之后按照先中間后兩邊的次序,年長者居中,恭立伏羲廟內。
所請之神共四位,伏羲、神農、軒轅和方神。伏羲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位居三皇之首,故由神農和軒轅陪享。方神原來供于來游廳,現在則供于廟附近民間。據本土群眾介紹,伏羲誕在諸神之先,祭祀伏羲遠古祖先,而非宗教,故一切眾神無資歷進伏羲祖陪享,因方神為值日神,并傳為最早修建伏羲廟者,故惟一能于是日進入廟內。方神歷代累封各天圣烈顯應蓋國大帝黑池龍王,相傳“姓雷名王保,生籍秦州,于晉代咸康年間歷任諸州刺史,官至太常,既尚書左仆射金紫光祿大夫,后辭官入道修真于禮縣之青君洞。元興三年道成,上昇。因號其山曰雷五山。后郡人思其德行,立祠于天靖山之陽。”(見堅家河黑爺廟《黑池龍王之神序文》)。
司儀宣讀“焚香、點燭、擊鼓、鳴鐘、鳴炮;立祭人焚香化裱,跪告白事”。心動神知,神農,軒轅從暖閣中請出,供奉在閣前供桌伏羲圣像兩側。司儀宣讀:“一扣首,跪、拜、行!二扣首,跪、拜、行!三扣首,跪、拜、行!”
三、領 牲
領牲講究“烏豬拱地,綿羊大顫”。挑選黑色(無雜色)公豬二口,黃土一包置放于大殿內,現在則置放在月臺上。相傳若此刻伏羲高興,烏豬一上月臺即會直奔黃土,用嘴去拱,此即“烏豬拱地”。若此刻伏羲不高興,烏豬就會邊拉邊尿,這時,人們就要靜候吉時。 “綿羊大顫”指當主祭跪告白事畢,綿羊即會渾身發抖,意為伏羲領牲。
四、獻、搶熱血
屠殺烏豬時,拔豬鬃一綹放在熱血的碟內,獻供桌上,并焚香點燭,行三扣首禮。同時,所有群眾搶蘸熱血,有的用黃裱紙,有的用人民幣,現在則大多數用人民幣。蘸有豬血的紙既可做開山紙,指獵人行獵將此血紙焚燒,即可進山行獵,虎避蛇退。又可做利市紙,店鋪開張開業時焚燒即可利市發行,財源滾滾。還可將血紙焚燒化灰服用,以治腹痰等。蘸有豬血的人民幣則會保佑持票人吉祥如意,逢兇化吉。
五、初獻
主祭慶典正式開始,司儀宣讀:“主祭、陪祭就位,鳴鐘、擊鼓、鳴炮、奏樂。”①敬酒、供酒、奠酒。②敬獻祝文。祝文一式兩份,供于祝文架上。③三獻。指面點佛手、壽桃、石榴各種面食點心及時果。④獻四箸:筷子、條勺、碎蘸吃(小碟)餐紙。⑤獻圍盤。指獻涼菜,有四葷四素。四葷:豬肝、牛排、豬耳、肘子;四素:豆腐、豆芽、粉絲、黃蘿卜。⑥恭讀祝文。恭讀祝文后將祝文一份焚燒在殿內香爐中,一份仍置祝文架上。之后司儀宣布行三扣首,禮畢,再宣布初獻禮畢。
六,亞獻
亞南即獻肴,禮儀與初獻相同。菜餉包括四大四中四小碟。四大碟有大雜燴、紅燒肘子、蝦醬肉、粉蒸肉;四中碟有一盤雞、一盤魚、一盤鴨、一盤海參;四小碟為八寶飯、蒸白菜、葷素菜、金錢菜。
七、三獻
三獻即獻饌,饌專指豬、牛、羊三牲。包括敬饌、貢饌、獻饌。①將豬頭、牛頭、羊頭逐級上供桌上,也即民間所謂的“殺烏牛、宰白馬”。②獻盤。盤就是大蒸饃,平年獻十二只逢閏年獻十三只。③上湯。獻湯兩碗,即雙湯雙碗。④分肴。用小刀子把豬、牛、羊頭各割一片放在置有白酒的鐵勺中,用火點燃白酒。這就是伏羲氏教民“始食熟”的遺俗。⑤冒湯。由主勺廚師親自給熱菜加湯,稱為冒湯,上會贈送紅包,答謝廚師。之后司儀宣布三獻禮畢。接下來,所有參祭人員一互拜、二瞻仰伏羲圣像。因是上正時間,所有人員這時互相參拜年,之后共同瞻仰圣像。
八、送神
正月十八日晨,根據本日喜神方位,將各樣獻飯,各取一點,再將毛血、祝文等一并朝喜神方向祭奠或焚燒。然后奠茶奠酒,此時酒必須是黃酒,再行三叩首禮。結束后,將神農、黃帝重新奉送大殿內暖格中,方神送歸方神廟。之后將祝文和紙灰灑在藉河長流水中。
文字:天水日報 圖片:天水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