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srb.com.cn/Files/newsimg/1tp1.gif)
圖片:天水日報
1996年9月15日,甘肅,平涼。
“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講解員暨國防教育骨干座談會”在這里隆重舉行。來自全省旅游勝地和國防教育崗位的近百名講解員和有關人士在這里歡聚一堂,商榷、交流經驗體會。在熙熙攘攘的參會代表中,有位身著藍色夾克衫,面色黝黑,兩鬢斑白,已年屆70歲的老者,似乎并未引起人們的注意。然而到第三天下午,大會交流發言時,當這位老者以健步登上講臺,人們才感到他精神矍鑠,聲如洪鐘,有著不凡的氣質和魅力。他的講演以抑揚頓挫的地方口音,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自己的工作經驗,演講時而高亢激昂,時而風趣幽默……猶如一陣旋風掠過會場,兩個小時的演講融歷史文化、旅游時尚、新聞故事、切身體會于一體,贏得了陣陣如潮的掌聲……
他,就是后來摘取全省十佳講解員第一名桂冠,被破格當選為天水市第三屆勞動模范,當選為天水市協政協委員的天水名勝南郭寺公園的講解員周法天先生。
聽過他講解的外地游客,賜他“中國第一講”美譽;著名學者、楚辭研究專家文懷沙先生稱他為“南郭寺一絕”;不少游客聽了他的講解后都發出了“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嘆。
南郭寺位于天水市城南兩公里處的慧音山坳,這里有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雙子星座的李白、杜甫詠南郭寺的詩篇,有杜工部祠堂及堪稱“稀世之寶”的“春秋古柏”、“唐槐”、“百流泉”及眾多的佛寺文物等,近年來又新建了“愛國將領鄧寶珊將軍紀念亭”。這里林木蔥蘢,泉水澄澈,風景秀美,是遐邇聞名的“秦州八景”之一,被譽為天水第一名剎。
周法天先生來南郭寺公園,正值1991年春天,當時他已年屆65歲,他是由銀行職員退休后經人介紹來這里的。按周先生的說法,“本來只想賣賣票,看看門,掃掃垃圾,干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借南郭寺幽雅的環境,聽樹品茗以頤養天年。”當時,國內的旅游熱正在逐步升溫,來南郭寺公園的各地游客絡繹不絕。當看到景點無人介紹,游客只能走馬觀花地轉一圈,索然無味地悵然而去時,他心急如焚,立即向有關領導建議,南郭寺公園是天水人的驕傲,我們不能放過這個宣傳家鄉歷史文化的陣地,一定要培養出自己的講解員。不久,有關部門便安排了兩位年輕人作講解工作。導游講解工作并非有人就能講,它不僅需要深厚的文化基礎,更需要的是對祖國、家鄉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的摯愛和由此而產生的鉆研精神。個別年輕人往往耐不住寂寞,只把它作為能應付的一項工作,為此在給游客講解時吞吞吐吐,含糊其辭,問所非答。看到這種狀況,周法天先生想:“我生于斯,長于斯,天水的一草一木,一景一點自幼在老人們熏陶下,雖然不能樣樣道來,也略知一二,家鄉天水的確有它獨特的歷史文化魅力。象眼下這樣地介紹南郭寺,這是給天水人民丟人啊!”憑著對家鄉歷史文化的一往情深,憑著對家鄉山河的無比摯愛,年近古稀的周法天先生經過反復思考,作了他晚年的大膽選擇:由我來試講!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要講好南郭寺就要對天水歷史文化有深切的了解,于是周法天先生買來了《辭海》,訂閱了有關雜志,并竭力搜集有關資料、書籍,并躬身親自登門向有關人士請教。就這樣他將講解當作一個“社會大課堂”,邊學習,邊講解,邊總結。沒想到講了幾次,游客還反映不錯。一次,著名學者、陜西師范大學教授霍松林先生聽了周老的講解后連連稱贊,爾后便對一些知識細節及不太準確的地方進行了指導。當時周老說:“我一不是講師,二不是像你一樣的教授講課,我講的只是重復前人的資料。”霍教授說:“重復的話講好了同樣意義很大,我講課就是講重復的話。你講南郭寺,就是要把自己當作講師,當作教授,要想進一步講好,還要多看點書,要慎重,要在重復中有所創新,不斷豐富自己,相信你一定能講得更好。”霍松林教授的一席話使周老受益匪淺,于是他更加勤奮,更加嚴格要求自己了。多少個風晨雨夜,別人還在夢鄉,他室內仍一燈瑩然,查資料、記筆記、編寫或調整默記講解詞;多少個節假日,他接待著一批又一批游客,講解中聆聽游客的反映,并悉心向游客中的專家、學者請教,總結講解中的成敗。俗話說“處處留心皆學問”。周法天先生不顧年事已高在博聞強記的基礎上,留心各種和南郭寺有關的資料,近年來他的知識面涉及除地方歷史文化之外的植物學、民俗學、書法、繪畫、雕塑、文物、詩詞、自然科學等諸多領域,消化、融合、記憶為我所用。有時竟將一些知識抄在煙盒紙上,利用講解間隙,偷空拿出來邊看邊記。一次,他給游客講彌勒佛塑像時,看到游客中一對女青年在翻閱一本《彌勒佛的傳說》的小冊子,過后,他立刻找到這兩個女孩,借來該書,抄寫了部分內容。他常說:“游客是我的老師,我從他們那里學到了不少東西。”
春花秋實,功夫不負有心人。周法天老人硬是憑著一顆對祖國、對家鄉的摯愛之心,憑著“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的堅強意志,在導游講解這片天地里開辟出一塊新的綠洲。他的講解并非照本宣科,或依景說景,他是將導游講解看作一個社會的“大課堂”,將歷史與現實、文物古跡與民間傳說、風土人情及其民族道德精神、人文精神巧妙地結合起來,通過聯想和激情演說來感染人,啟發人,教育人。譬如:南郭寺有一棵生長了2500多年被稱作“春秋柏”的古樹,由于年代久遠,傾臥一邊,正好被旁邊生長的一棵槐樹巧妙地承接在主枝樹叉之間,他在給游客講解完古柏的歷史和傳說后,又有趣地講解到植物之間的互助呼應能力,進而又聯想到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和國家所提倡的“雷鋒精神”上來。他那繪聲繪色的講解,可謂妙趣橫生,寓教于游,寓教于樂。又如南郭寺彌勒佛殿上掛著一塊為宋代米芾書體的匾額“第一山”。他講解時,先從米芾其人、其書的特點講起,然后著重講了“第一山”中的“山”字的書法運筆的形象聯想。米芾在匾額中將此字用四筆寫成,周老便將這四筆都賦予生動的形象。他說米芾的“山”字的每一劃都寫進了祖國名山的具體形象,例如:左邊一短豎,酷似黃山的“猴子觀海”;中間的一長豎極像華山的西峰;右邊的一豎正像蘇軾題詩“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廬山,特別是這一劃右上角的飛白筆,就恰似廬山“神仙望都”的再現。那么“山”字下面的一橫就寫出了氣勢磅礴的祖國西南的橫斷山脈。接著他又說,“山”字本應寫三劃,而米芾卻寫了四劃,這是因為他每多寫一劃,就能多包含一個祖國名山的形象……可謂“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令人拍案叫絕。其實米芾所書“山”字的四筆,周老賦予它生動的形象就花了一年的時間,這一年他悉心察看了各地的旅游風光光盤,翻閱了有關畫報、雜志、影集,最后終于較準確地賦予了每筆代表祖國名山的形象,并將此繪聲繪色地呈現在游客面前,然后讓游客趣味橫生地回想品味。
多年的講解實踐,周法天老人對南郭寺文化的主題在不斷深化,他將講解中的主題提煉濃縮為:古柏是南郭寺文化的根,杜甫及其創作的秦州雜詩是南郭寺文化的魂,古泉是南郭寺文化的血脈。胸中有這一主題,使他在講解上就能上疏下導,左右逢源,猶如滔滔江河順流而東。周老的講解還有一大特點,就是在他的講解中常常賦予文化古跡以時代精神和人文精神。譬如:南郭寺院中有座“少陵祠”,祠內有詩人杜甫的塑像,他在講述中,先講杜甫憂國憂民的遭遇及在天水期間創作的秦州雜詩及其特色,最后聯想到是逆境和刻苦造就了杜甫的詩,也是苦難和逆境升華了杜甫詩的內涵,成就了一位大詩人,這些深入淺出、入心入腦的內容尤其使青少年頗受教育。2002年夏,一位衣冠工整的青年重游南郭寺,來到周先生面前畢恭畢敬地深深鞠了一躬,說道:“周老師您還認識我嗎?我原來是地質學校的一位學生,當時很調皮,不是好學生。有次游覽,聽了您講的杜甫,于是對鉆研歷史產生了興趣,現在在南京大學就讀歷史研究生,我真得要好好感謝您老人家。”從這事,周老看到自己的講解絕非只是為游客助興,而是起到了“助人倫,成教化”的作用,為此周老深深感到作為一名講解員的責任性的重大,他說:“我是從舊社會走過來的人,也經歷了國家所經歷的艱難困苦、風風雨雨。年輕時雄心勃勃,由于出身不好,一直沒有地方施展自己的報負。目前國家發展強大了,發展到這個地步也實在不容易。現在我在南郭寺講民族精神,講愛國主義,取得了點成績,并非是自己有什么功勞,而是晚年幸逢盛世,找到了適合發展自己,為國效力的機會,所以我一定要好好珍惜這個講臺,與時俱進。”可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周老認為,作為一名弘揚祖國歷史文化的講解員,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站在國家和民族的位置上向人們介紹講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因此在旅游講解這個講壇上更要體現中華民族“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不亢不卑,一身正氣的民族精神。一次,他正給一部分群眾講解,來了幾位“款爺”,說是他們還有事,愿出錢讓周老給他們從頭先講,周老平靜地說:“在我這里金磚與瓦片一樣對待。”可謂寓意深刻。又一次,周老正在杜甫祠講解,闖進一個領著女朋友的小青年指著杜甫塑像油腔滑調地問周老:“老頭,那上面塑的是什么東西?”周老強壓怒火,一字一句地回答道:“請你回去問問你父親吧,你父親一定知道他是誰。”那青年討了個沒趣。還有一次,周老正在講“春秋古柏”時,一位大腹便便的人,以傲慢的口吻說:“娘的!這古樹掉了皮也能活到現在呀?”周老當即機敏地回答:“古樹沒有了皮還能活千年,但人沒有皮也想著活,像王寶生、成克杰也能活,但最后還得去見閻王爺!”周老的回答贏得了游客的掌聲,他不亢不卑的正氣給這位不速不客以有力的回擊。
周法天先生認為:導游講解不僅是一項工作,要想做好它,就要將它看作是一項神圣的事業,從而在其中追求一種樂趣、一種藝術。于是,他從講演的聲調的抑揚頓挫,吐字的清晰及力度、手勢的穿插、語言的幽默風趣和準確親切性上又進一步琢磨,力求完美。他常說講演效果一定要像白居易的詩云:“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那樣,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立刻抓住游客的思緒,讓游客跟著演講者的思緒走,讓他們越聽越愛聽,越聽越想聽,百聽而不厭。